2000年11月27日20:30分 四套播出
主持人:11月22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對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原則、發展現狀、未來發展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地介紹。為了讓觀眾朋友對航天白皮書的有關內容能夠有更為深入地了解,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中國航天界的兩位專家,國家航天局的官員孫來燕博士,這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副院長馬世俊研究員。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東方紅的樂曲聲中走向騰飛之路的,1970年4月24號中國成功地研製併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併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近幾年,中國研製併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了使用。
與此同時中國獨立自主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在載人航天方面,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選拔了預備航天員,1999年11月20號至21號,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誌着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主持人:航天技術我們總覺得它是一種離我們生活很遙遠的高精尖的技術,我不知道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的?
中國國家航天局官員孫來燕博士:實際航天的活動,我們説的是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實際離我們還是很近,就是説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説無所不在,比如我們説,每天看電視,利用衛星進行電視的轉播,廣播包括我們偏遠山區進行遠程的教育,比如天氣預報,那我們就要用氣象衛星來監測天氣,轉播天氣預報,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球的,當然還有其它方面,像我們搞測繪,比如説我們同巴西去年10月份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如果是説我們用衛星來對國土面積進行勘查、照相,那麼用700多個圖片就能把我們整個國土面積覆蓋了,而如果過去沒有衛星,我們用飛機拍攝航片,那麼就要用100多萬張航片才能把整個國土面積覆蓋,所以它確實也發揮了很大的經濟效益,那麼在其它的,比如説,海洋找漁群,漁群在哪呀,那麼利用衛星進行觀察、追蹤,也能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可見,航天技術是覆蓋了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知道中國的航天事業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自主發展起來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那麼在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政府發表航天白皮書,意義在哪呢?
孫:我想意義很重要,也很重大,因為這次國家發表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是我們國家第一次發表關於航天的白皮書,中國航天的成就對中華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去年11月20號、21號我們國家成功發射和回收了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這確實是對我們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是巨大的鼓舞,極大地振奮。
主持人: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孫:確實是這樣的,它能起到一個號召力和凝聚力的作用。我想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比如相互派一些學者,派一些學生開展空間科學方面的一些交流活動,這樣也增進我們海峽兩岸人民相互之間的了解。
主持人:那麼馬院長目前海峽兩岸在航天領域的交流活動開展的情況怎麼樣呢?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馬世俊:我們同台灣之間在空間技術方面應該説還是進行了一些技術交流,台灣搞空間技術的,他們的空間技術研究院到我們空間技術研究院來訪問過。我們把我們的空間技術情況,我們衛星技術這方面發展的情況都向他們做過介紹,同時,我們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技術人員也到台灣進行技術交流、訪問,雙方應該説現在在技術這方面都是相互之間做了一些交流,但是從衛星研製這個角度來講,台灣他們也在搞衛星,同時他們也發射了衛星,據我們知道,它是跟美國、歐洲進行了一些實質性的合作,我們空間技術研究院也願意和台灣空間技術研究院進行不光是在技術方面的交流,同時的話,還想在衛星的研製這方面也可以進行一些合作,只要是我們有的東西也可以不妨利用他們一些先進的地方,同時我們還可以為他們做一些衛星上一些部件也好,一些設備也好,在衛星研製方面,我們想和台灣一起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和交流。
主持人;這次發表航天的白皮書也是一種最真誠開放的心態,歡迎海峽兩岸在航天技術上的合作。
馬:台灣我們在這方面確確實實還是很願意跟他們進行合作的。
主持人:隨着中國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了國際衛星商業發射服務領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已成為一個知名品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在國際衛星發射市場中的情況。
1986年夏天,美國休斯公司和中國長城公司簽定了第一個衛星發射合同,以此為契機,中國建立起國際標準的測試廠房等硬體設施,改造了機場、公路,提高了管理水平,滿足了發射外星的條件,1990年4月7號,體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由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火箭順利升上太空,中國成為繼美國、歐洲空間局之後第三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的成員,火箭的生産研製由此引入商業運作機制,1992年,按澳星發射合同的要求,我國新型大推力火箭長二捆僅僅用了18個月就研製成功,這是我國第一個貸款研製的火箭,市場帶來的不僅僅是火箭設計周期的縮短,對火箭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2年12月15號,澳星發射失敗,痛定思痛,中國航天提出了一系列新措施,經過市場的摔打,中國航天逐漸走向成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階段。1990年到1998年8年間,長征火箭家族又新增了“長三乙”,“長二丙改”等四個新成員,這相當於前20年發展的火箭類型的總和,並具備了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能力,開放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融發射和各種服務保障於一體的綜合發射場,衛星測控也實現了由陸地到海洋,由國內到國外,由海上測量到海上測控的飛躍。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世界上75%的人口享受着中國發射的衛星提供的服務,中國航天在國際市場贏得了一席之地。
主持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國家目前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經濟,那麼發展航天事業在我們國家整個發展戰略中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
孫:我想應該這麼説,航天是我們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講中國航天,包括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確實對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裏,提到了未來的發展,我們談到了未來10年和20年的目標,實際把它可以概括成一個我們要實現一個“211”工程,這個“2”呢,也就是從我們空間技術層面來闡述的,就是要形成一個衛星公用平臺,還有新一代的運載火箭,兩個型譜化系列,這是“2”,那麼“1”呢,實際講的是空間應用,就是要建成一個天地一體化的衛星綜合應用體系,就是建成一個體系,另一個“1”,實際談的是空間科學,實現空間科學升空探測和載人航天的計劃,所以我們可以概括成“211”工程,那麼我想這個目標應該是振奮人心的,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應該也是一定能實現的。
主持人:馬院長,我注意到在白皮書中還提到,中國近期的發展目標當中,中國將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這方面的情況怎麼樣呢,給我們介紹一下好嗎?
馬:我們載人航天計劃正在進行,主要是無人船的飛行試驗,在無人船飛行試驗取得非常可靠,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航天員就會送上天,我相信,我們大家在不久的將來,會看到我們的航天員遨游太空,到時候我相信會在全世界引起很大的震動。
主持人:那麼這個計劃有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時間表呢?
馬:這個時間來講的話,我現在不好説哪一天,或者説哪一年,我只能説在21世紀前5年左右這樣的時間。
主持人:我們也希望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非常感謝今天二位嘉賓光臨我們的演播室,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和複雜的國際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這次發表的航天白皮書向世人展示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實力和水平,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良好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