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20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最近,在大陸的一些書店裏擺上了《黃春明作品集》,黃春明是台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他的作品多半着重刻畫台灣現實生活中,一些底層人物的命運、性格和心聲,因此黃春明先生被台灣民眾稱為“小人物的代言人”。日前《黃春明作品集》首次在祖國大陸出版,中國作家協會在北京這本書的出版舉行了座談會。
《黃春明作品集》出版座談會於3月12日,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58位作家、學者出席了座談會。與會人士對黃春明作品的現實意義、藝術價值,以及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進行了探討。現年60歲的黃春明生於台灣宜蘭縣。他曾經當過兵,教過書,收集過民歌,也做過專為社會底層百姓説話的《雞鳴早看天》的電臺專題節目主持人。這些豐富的社會經歷,使得黃春明先生對台灣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及社會現象有着深刻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不但有豐富的社會內容而且充滿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鄉土氣息。這次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黃春明作品集》共三卷,六十二萬字。收集了黃春明先生六十年代以來的三十一篇作品。將使祖國大陸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台灣基層社會的狀況。當記者在研討會上見到黃春明先生時,他正幽默地向與會人士講述他的創作歷程。黃春明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初中二年級語文老師送給他的《沈從文短篇小説集》,也許就沒有今天的《黃春明作品集》。
台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因為有這位老師,這位老師叫王賢春,大陸來的老師。我才走上文學這條路。那個時候台灣進入白色恐怖,把大陸的書當作禁書,當時他説送給我兩本書。一本是沈從文的短篇小説集,一本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説集。這兩本短篇小説集我看了好感動,好喜歡。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黃春明先生開始對寫作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座談會上黃春明多次提到他有兩個爺爺,這給與會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黃春明:有一個是我爸爸的爸爸,當然是我的爺爺,另外就是説在文學上,我自己心目中也有一個爺爺,那就是沈從文先生。
黃春明於1956年開始嘗試文學創作,六十年代初,連續在《聯合報》副刊上發表《城仔落車》、《兩萬年的歷史》、《北門街》等九篇作品,踏上了他所熟悉的鄉土題材創作道路。七十年代是黃春明創作旺盛時期,作品大多發表在《文學季刊》上,有《看海的日子》、《鑼》、《莎喲娜啦再見》等等。他的作品,多半着重刻畫台灣現實生活中一些底層人物的命運、性格和心聲。他的筆觸探及前人所未曾注意的領域,開創了台灣鄉土文學的新紀元。七十年代後期至今,由於社會生活的變化,黃春明開始關注民族題材,以社會批判和社會諷刺而著稱於世。連續創作了《蘋果的滋味》、《我愛瑪麗》等批判崇洋媚外奴才相和揭露鞭撻日、美帝國主義對台灣掠奪蹂躪的小説。他以作品的鮮明特色博得了島內眾多讀者的喜愛。
台灣學者呂正慧:台灣大部分人跟農村有很大的關係,讀到他的小説就好像重溫自己的過去,又可以考慮台灣現代化的一些問題,所以對他都非常喜歡。
台灣學生:就我個人來講,啟發最大的恐怕是《看海的日子》裏面白梅這個角色,因為他寫了一個女性,從妓女然後慢慢往上爬,然後她得到自己的小孩,這對我個人來講,我覺得啟發很大。比如以我的例子來講,在整個人生過程當中,也是會遇到一些挫折。給我們的激勵就很大,讓我們感覺,不管怎麼樣還是有希望的,讓我們會更加去努力。
中國時報記者季季:他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他都是一個行動力非常強的作家。跟他的行動力相對的是他非常堅強的意志,而且他有非常敏銳的思考能力,對社會的演變他非常敏銳地思考,通過這個思考立刻可以對他的文化的理念或者他的創作做出一種反應。
鄉土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一個優秀的傳統,早在二十年代初期魯迅、矛盾等一代作家活躍在文壇上的時候,鄉土文學就已突顯特色。他們寫故鄉的衰敗,寫故鄉老百姓的民不聊生,離鄉背井的痛苦,執着於為百姓代言,同時追求一種非常濃郁的鄉土特色。台灣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環,一個組成部分,它繼承和發揚了這個傳統,而又結合了台灣鄉土的特點,把它發揚光大,因此它達到了它自己應有的新的成就和地位。
記者:您認為台灣鄉土文學在中國文學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大陸學者曾慶瑞:處在台灣島上那樣一個“台獨文化”、“台獨文學”特別氣焰囂張的環境下面,它能夠堅守着中國文學這樣一塊精神家園,是很不簡單的。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執着地把自己的文學——台灣鄉土文學,跟祖國大陸緊密連接在一起。當時他們有一個説法,有一個批“台獨文化”中年女學者就講,如果硬要把這個文學跟大陸割斷的話,那麼分割之處一定是血肉模糊的,這個很感動人的。所以他們非常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一定要使自己的鄉土文學緊緊跟祖國大陸聯絡在一起,聯絡最好的辦法就是使自己作品裏面永遠都保持有一個中國在,堅守中國情結,從這個意義上,我覺得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是值得我們敬重,值得我們欽佩的。
記者:新世紀我們再讀黃春明您認為有什麼新意呢?
曾慶瑞:黃春明的作品從1962年到現在,走過將近四十年的道路,這四十年海峽兩岸的讀者對他是非常熟悉也非常尊重的。現在如果我們要考慮到新世紀再讀黃春明意義在哪的話,我想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在我們走向新世紀的時候要告訴大家作為這樣一個優秀的作家,怎麼樣用他的創作來繼續關注百姓,關注小人物,堅持他一貫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就是做小人物的代言人。再一個,因為黃春明的作品裏面都有一中國,這種中國情結可親可愛的中國情結對於今天我們對“台獨文化”作鬥爭的時候,尤其是需要的。黃春明雖然從1962年開始創作,他的作品裏我們看到,像《莎喲娜啦再見》、《我愛瑪麗》等等,他對東方或者西方那種帝國主義加害給中國人那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侵略,他是一點也不含糊地用形象來作出嚴厲地批判。尤其當台獨勢力、“台獨文化”把美化當年日本的侵略作為獨立這種主張或者內容之一的時候,我們再讀黃春明對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揭露就更感到黃春明作品的份量所在。
解説:從2000年11月開始,中國作家協會機關報《文藝報》,連續發表批判“台獨文化”的文章,使兩岸民眾對“台獨文化”實質有了進一步了解。
曾慶瑞:維護祖國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是全民族的任務,不光是台灣同胞的任務,大陸同胞也是責無旁貸,而現在的局面是什麼呢?台獨勢力在文化領域裏面他們有很多動作,比如説在大學他們把台灣文學系獨立出來,把中文系放在跟日本文學、美國文學,歐洲文學一樣的地位,認為你是外國文學,因此他們建立台灣文學系,建立台灣文學研究所,撥給大量的經費招兵買馬進行很多活動。甚至於所謂中學、小學課本認識台灣,他們也把這個跟祖國大陸割裂開來獨立,一直到前不久發生了一場鬧劇,他們用已經通行多時的漢語拼音方案把它廢置起來,而利用高雄地區所用的所謂通用拼音規則來修改,而這種拼寫就造成極大的混亂。另外在文學在很多方面,甚至語言,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想把台灣閩南話方言等等變成獨立於漢語之外的一種語言,所以我覺得在我們大陸從事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的同仁都有事情可做,語言的、文學的、歷史的、教育的、甚至於藝術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做。
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先生作為台灣思想文化界文學界反獨鬥爭的領導人,對台灣文壇的統獨論戰有着清醒認識,二十年多來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
台灣學者陳映真:台灣文學研究、台灣創作文壇裏面分成統獨兩派。從數量上看獨派好像比較多一點,文藝創作上比較看不出來,可是文藝理論或者台灣文藝理論、台灣文學研究這個隊伍,在高教裏面台獨派還是佔多數。他們佔領了很多的宣傳單位、宣傳力量,他們有電臺,他們有電視臺,他們有報紙,他們現在取得了政權,當然有好幾個縣裏面有他們民進黨的政權,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雄厚的資源來為他們的運動服務,所以他們在基礎教育上面推行方言的教育,他們甚至修改教科書,重新寫台灣的歷史。比較高度地讚揚日本的治臺時期,強調台灣人精神等等。那麼在台灣文學研究上面他們廣設台灣文學系所,而且都由他們來主持,這個現象是比較嚴峻的一個現象。
記者:“歷史給予台灣形形色色的民族分離主義將近二十年的發展時間”這句話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這中間您感受最深刻的是什麼?
陳映真:無論如何我們民族目前在外來勢力介入下的這種民族對立,民族對峙一定要克服,力爭民族團結,力爭民族和解,力爭克服我們民族歷史所帶來的複雜因素下的對立。應該把我們民族的分裂當作一種羞恥、一種痛、一種遺憾。一個分裂的民族是一個殘疾的民族,是不完全的民族。
座談會上記者看到,兩岸學者在文學創作上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回應,使得會場始終處於活躍的氛圍當中。
台灣學者呂正慧:基於兩岸的政治因素,交流並不是很容易。我想將來假如能更容易進行的時候,通過文學讓兩岸的作家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對促進兩岸的將來的情況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學者李瑞騰:把我們不同的地方提出來,求同存異,我們不要忘記異本身只要有一天它存在,它就會發酵。我在想,這一點是我認為應該去注意的地方。
大陸學者張炯:文學上的交流,文化上的交流能夠增進我們相互之間的了解,通過這種交流能夠共同促進我們國家在二十一世紀文化的新的發展,文學的新的發展。
主持人:在《黃春明作品集》出版座談會上,記者了解到九州出版社還將出版一套鄉土文學系列叢書,屆時將收錄兩岸各三位作家的作品。從而進一步推動兩岸鄉土文學交流。我們也希望會有更多的文學經典著作,在兩岸百姓中廣為傳播。(央視國際網絡:www.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