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7日星期三播出
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107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95年的4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台灣從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進入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在這期間,日本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教育,逼迫台灣人採用日本生活方式,吃日本飯,穿日本服裝,用日本名字,想借此泯滅台灣人的中國民族性,在進入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重提這一話題,只是希望人們能夠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今天的現實。就這一話題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邀請到了兩位嘉賓,這位是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係研究室副主任姚文禮先生,歡迎您姚教授,這位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周大計副教授,歡迎您。那我們首先來看一段有關的資料,一起來看一看。
早在16到17世紀,日本曾數次出兵窺伺台灣。19世紀後半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力圖躋身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94年它發動了中日戰爭,次年3月攻佔澎湖。腐敗的清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
日本佔據台灣後,在台北設總督府,作為統治台灣的最高機構。在各地設鄉鎮公所,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在經濟上,他們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大量攫取台灣的稻米和蔗糖,發展與軍事有關的各類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基地。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他們首先普及日語,不準使用漢語和地方方言;其次,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被強制日本化,改用日式姓名,接受日本國民訓練,他們企圖以此抹滅台灣人的民族觀念。面對日本的殘暴殖民統治,台灣人民從未屈服,他們前仆後繼,英勇鬥爭,在對抗日本殖民者的2萬多次鬥爭中,有65萬台灣人民先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主持人: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台灣就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在殖民地的台灣人民,他們也是一直在不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但是我們看到今天的現實,在台灣社會有一部分人公開宣稱説,如果沒有日本在台灣這50年的殖民統治,就不會有台灣今天的繁榮,那麼我不知道,姚教授您對這種論點持什麼一種什麼樣的看法?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係研究室 副主任 姚文禮:日本對台灣進行了50年的、將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給台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個是事實、歷史事實,是篡改不了的,也是有目共睹的。當然日本在對台灣的佔領期間,它也搞了一些設施,辦了一些工廠,搞了一些機場或者碼頭,搞了一些設施,首先它的出發點是為了擴大侵略戰爭的需要,這是第一點。;再一點我覺得是,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是採取了兩種政策一種是“高壓政策”,再一種就是“懷柔政策”,“懷柔政策”就是表面要做一些好事,搞一些公共設施、搞一些文化設施,這也是客觀存在的,當然這些事情客觀上對台灣也是有好處,但是這個“功勞”我覺得不能記到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頭上。
主持人:那麼對於一些“台獨”分子,他們有一個公開的例證就是説在日據50年時期,台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商社會轉型,尤其工業的比重佔整個國民經濟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那麼周教授您怎麼來看待這些數據?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副教授 周大計:我們首先還是要承認,就是説在整個日據時期,日本經營台灣這塊殖民地還是相當用心,並且它也確立了一個“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戰略,但是這裡應該有兩點,我覺得需要説明,第一點就是台灣的工業是有發展,比如説它在1905年的時候,台灣工業産值佔它整個工農業生産總值的19.6%,那麼到1940年的時候,就上升到了48%,農業生産總值在工農業生産總值中當然是一個下降的趨勢,單純從這組數字來講,似乎能夠支持“台獨”分子的那些論據、論斷,但實際上,它這個增高的後面、數字後面所反映的,是一種殖民地經濟對宗主國經濟的依附關係。比如説台獨分子他們也經常講,在日據時期台灣有了自己的機器製造業,實際上它的機械製造業主要的還是為了食品加工業,主要是蔗糖生産加工服務的,所以它大部分的機械是制糖機械,那麼從這個角度看也是能夠反映出這樣一種依附的關係。那麼第二點就是説,台灣的農業産品加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是在清政府1885年台灣建省以後,劉銘傳新政的基礎上,才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實劉銘傳治理台灣的10年,給台灣的近代化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這一點我覺得他們沒有承認。
主持人:我們再來回溯歷史就可以發現,日本凡是要發動對外侵略,都是以朝鮮半島為橋頭堡,把台灣作為一個南進的跳板,那您怎麼來看,日本在構築它整個軍事擴張戰略當中,台灣是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副教授 周大計:從歷史上來看,台灣還是作為日本南進,向南擴張的這樣一個基地,包括軍事力量的集結,包括軍事品的補給,還包括戰爭的動員等等,那麼因為它通過台灣可以向東南亞地區擴張,也可以向中國的華南地區和華東地區這邊來進行擴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它實際上是要在亞洲地區要構建一個國際經濟分工體系,以日本為龍頭,那麼下面它進行依次的分工,那麼讓台灣出産米和糖,讓中國的東北出産煤,華北出棉花,讓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那邊給它提供橡膠,讓朝鮮半島給它提供礦和大米等等,這樣來構建它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的循環體系。
主持人:在殖民統治時期,日本一直在推行“皇民化”的教育,從政治上 、從思想文化上來控制台灣民眾,那麼這種“皇民化”的統治對台灣來説是影響了幾代人,您怎麼來看這50年的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對台灣今天來説它有着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係研究室 副主任 姚文禮:這個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對台灣的影響應該説還是很深的,首先在精神方面,對台灣民眾造成心理的傷害,不是一時半時能夠消滅的,再一個方面,50年的殖民統治也培養了一批所謂的親日派、所謂的皇民黨,這些人有的就成了目前“台獨”的骨幹,他們非常留戀昔日的日本殖民統治,增加了我們祖國統一的阻力。
主持人:日本在統治期間試圖用這種“大和文化”來去中國化,那麼這種文化統治對於現今的台灣社會的普遍的文化心態是不是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副教授 周大計:是這樣的,一個就是説它這50年的殖民統治,特別從思想文化方面的這種影響,表現在對台灣民眾,以至於當今的台灣民眾心理、心態的影響,第一點就是説,他們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看作是棄兒的這樣一種情感依然還是存在的。
主持人:是一種歷史的悲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副教授 周大計:對,因為我們常常不大理解,就是説台灣民眾的這個悲情意識是怎麼回事呢,像我們大陸也很悲情,也很悲慘的歷史,但是我們怎麼就沒有這樣一種感情、沒有這樣一種棄兒的心態,其實情況可能稍微有一點區隔,這也恐怕是台灣的特殊性,因為對於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大多數台灣民眾來説,他們接受日本的文化教育是被迫的,而且他們動不動就被日本人罵為“親國奴”或者“滾回支那去 ”,而且他們一直被日本統治者視為“二等公民”,那麼因此在這邊他們不會得到日本的認同,他們也不可能認同日本。他們和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比如當他們中的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險潛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日鬥爭的時候,國民政府曾經對其中的一部分人比較懷疑,覺得他們可能是日本人的姦細,來加以防範,所以把很多潛回大陸的台胞,都把他們弄到比較艱苦的地方,像福建的山區裏面去進行墾殖,這個真的也對他們感覺是比較傷害。這兩種心態也導致了,他們覺得自己的命運好像自己很難把握,因此從日據50年一直到今天,他們就形成一種非常強烈的自己要掌握自己命運的願望,這種願望他們就叫作“出頭天”。那麼我們也注意到,最近錢副總理的講話已經講到,台灣人民這種要求掌握自己命運的感情,我們也是非常理解的,其實就反映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正視。
主持人:剛才周教授分析就是説,普通台灣民眾由於歷史的原因積澱出來的一種特殊的、一種很微妙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那些親臺分子,他們對於日本皇民統治的歌功頌德就變得非常不可理喻。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係研究室 副主任 姚文禮:所謂的日本在台灣的現在有一部分皇民精英,處在當權地位,例如李登輝之流,這一類人,他們由於過去在日本統治期間,他們應當説處的位置,是享受了比一般台灣的老百姓更加優越的條件,所以從心理上説他們對日本有一種親近感,這麼多年的殖民統治對他們的影響是比較深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副教授 周大計:其實他們更多的還不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更多的還是一種政治利益的考慮。
主持人:就是到現在仍然還有一些日本的右翼勢力,對台灣也有一種濃厚的台灣情結,他們還是希望台灣能夠繼續或者説有機會能成為它的一種殖民地,或者説它對外侵略的一個非常好的跳板,您怎麼來看待這種日本國內現在這種右翼勢力的氾濫?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係研究室 副主任 姚文禮:還有一部分日本右翼政治家,他們對於台灣情結還是很濃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原因,各種因素決定,戰後50年來,日本基本上還是走了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方面,但是由於剛才也講到,由於日本軍國主義思想、軍國主義分子、軍國主義理論沒有完全得到肅清,對今天的日本社會也還是有影響,所以説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頭腦思想深處裏邊,對昔日的“大東亞日本帝國”還是非常留戀的,對台灣還有一種想法吧,這個跟這方面有很大關係。
主持人:今天二位教授從歷史的角度為我們做了一個梳理,同時對我們認識今天的現實呢,相信會有很多幫助,謝謝二位教授今天的分析,謝謝。《馬關條約》的簽定,給台灣帶來了長達50年的日本的殖民統治,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我們不能一味地陷入歷史的悲情之中,但令人憂心的是這段令兩岸中國人倍感屈辱的歷史卻成為一些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光榮史,在日本,一些有着深厚台灣情結的右翼勢力,至今仍在做著殖民舊夢,希望通過對台獨的公開支持,為軍國主義招魂,以史為鑒,也許我們能從這段歷史當中悟出點什麼?好在明天的節目當中我們將繼續請台灣和美國的著名學者為您做詳細的分析。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柴玉潞、賀亞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