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6月1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一般人都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的大詩人屈原。但有的專家説,這個習俗的出現可比屈原要早得很多。那麼,端午節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台灣和大陸在端午節的習俗方面又有哪些異同呢?就這些話題,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了兩位嘉賓,這位是來自台灣的朋友呂惠仙女士,歡迎呂女士光臨!這位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蕭放教授,歡迎蕭教授光臨!
解説:端午節前夕,台灣各地的商家和飯店紛紛推出了各種特色粽子,6月8日,一個100多斤重的大粽子在台北隆重登場,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觀看、品嘗。這個巨型粽子以黑糯米、紅棗、蓮子、乾貝、冬菇、鹹蛋黃和豬肉等為原料,用荷葉包裹,由5名廚師耗費了3個多小時才包成。據稱,這個粽子是台灣今年的“粽子王”,不僅分量最重,而且色、香、味俱全,令民眾爭相品嘗。
解説:除了傳統的粽子以外,台灣還出現了許多新的花樣,單是包粽子的材料就有竹葉、蓮葉、香蕉葉等等。粽子的餡料也是酸、甜、苦、辣,什麼口味都有。比如包有香菇、枸杞和蛋黃的素食粽,以海鮮為原料的壽司粽,還有被視為“健康粽”的高纖維的紫米粽。據了解,所謂的“健康粽”熱量只有傳統粽子的一半,油脂則不及一般粽子的四分之一,特別適合消化不良又喜歡吃粽子的民眾來食用。
解説:要吃粽子就要先包粽子。連日來,台灣各地舉行了多場包粽子的比賽。雖然很多人都會包粽子,但是要包得又快又好可不容易。在比賽中,一些老人身手靈活,包得又快又好看,倒是年輕人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一會兒就敗下了陣來。
主持人:剛才看到那個節目當中有那麼多各種各樣的粽子,真讓人胃口大開。我們知道,吃粽子是端午節不可少的一個項目,但是,有時候吃粽子可能也要付出一點點小小的代價。比如説,我知道呂女士今天手受傷了,就是因為包粽子的原因是嗎?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是。因為過端午了,包一些粽子,請一些在北京的台灣朋友。自己不小心,把高壓鍋提早掀開了,所以就炸開了。好吃!
主持人:平時不到商場去買,自己去做粽子是嗎?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對,自己做粽子。因為在台灣,像我們這個年代,姥姥或者父母都會教我們,從小、過年過節很多東西都會自己做,所以我們就會包粽子,過春節也會做年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做的過程就是快樂的過程。
主持人:那麼,蕭教授,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為什麼在端午節要吃粽子?這個習俗延續了多久?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吃粽子有好多民間傳説,粽子的歷史應該説最早見諸記載的就是晉朝的一個人叫周處,他曾經寫了一本書叫《風土記》,《風土記》裏面第一次記載了粽子,那時侯不叫粽子,叫角黍。就是三角形的,裏麵包的是黍米,以前黍米是很珍貴的,是粘性的東西,是祭神的東西。這是最早的粽子。後來到了六朝的時候,又跟紀念屈原的傳説聯絡起來了。
主持人: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實際上是把傳説跟古代的信仰結合在一塊了。實際上最早是祭神的,屈原後來也變成神了,也是神。楚地很長時間傳承了祭祀的傳統,後來這個習俗由楚地擴大到全中國的範圍,成為大家日常過節的一個項目。
主持人:剛才蕭教授從史料上考證,説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祭祀所用。但在一般普通民眾心目當中、包括台灣民眾的心目中,好像吃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屈原。是這樣的情況嗎?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是。台灣一般老百姓,你問他為什麼要過端午節,我想第一個觀念一定告訴你説,是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要紀念他,所以就要包粽子。
解説: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就是初始的意思。而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為“午”。“端午”就是五月的開始。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一向是説法不一,有人説這是古代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有人則認為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詩人屈原。
解説:儘管端午節的由來已經無法考證,但是相關的習俗卻一直延續至今。在古代,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五毒之首,所以,在端午節這一天就有了許多驅邪消毒的特殊習俗,比如喝雄黃酒、挂艾蒿等等。雄黃的化學成分是硫化砷,可以殺菌,但是現代科學研究卻表明雄黃對人體是有害的。於是,為了既不丟掉傳統的風俗習慣、又不傷害人體健康,現代人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會把雄黃酒灑在家裏的各個角落以驅除五毒,有的還要在小孩的額頭、鼻尖上點上雄黃酒,以求避開瘟疫、長保平安。
解説:艾蒿是一種天然的芳香植物,有驅除穢氣、抑制細菌的作用,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把艾蒿扎成人的樣子挂在門窗上,或者製成香包挂在胸前。
主持人:在台灣端午節的氣氛非常熱鬧,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台灣人一般怎麼過端午節?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台灣的端午節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有關係,因為,在中國傳統裏頭,端午節是“三節”之一,三大節日就有端午、中秋、春節,所以這個日子也是公定假日,大家都休假的。
主持人:端午節也放假是嗎?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對,也放假。
主持人:這一點與大陸不同,大陸的端午節很多時候是在上班。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這個日子又叫“詩人節”,因為屈原是愛國詩人,所以這一天也有一些詩人的活動,做一些詩的比賽。還有一些傳統的賽龍舟、包粽子,這些比賽都有。還有另外一個就是立雞蛋,在12點鐘的時候,很多小孩都會把一顆生雞蛋拿到廣場上或者家門口,讓它立起來。那個時候的雞蛋,可能是磁場的關係,它就會站立在那裏。
主持人:您試過嗎?您試過雞蛋確實在那個時刻能夠立起來?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確實是可以立起來,尤其是在這一天,很多團體會舉辦這種比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還有一種是香包,小孩子每一個人要戴一個香包,進入夏天就不會長疙瘩。還有就是午時的水,聽説在12點取來喝的水,把它供在神桌上,可以治病。
主持人:非常有意思,這些活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大陸也有,比如採百草藥,一般是端午節的午時,正中午的時候,把什麼草採來都是藥。晚上洗澡就用那個草煎水來洗澡。
主持人:一般大陸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有什麼樣的講究呢?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一般有這樣幾個內容,一個是吃粽子,還有一個活動就是龍舟賽,賽龍舟,在南方、特別有水的地方,特別多賽龍舟的習俗,搞得很熱烈。沒有水的地方,像北方,沒有龍舟賽的條件,但是也有紙船,就是旱龍舟。再一種就是信仰方面的東西,比如湖北有些地方門口挂一串辣椒、一串大蒜、幾個雞蛋殼。
主持人:這是湖北的講究。我是四川籍人,在我印象當中,在四川,家家戶戶要挂艾蒿和菖蒲劍,作為避邪的,挂在門上。台灣在家裏有些什麼講究?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台灣也是一樣,要挂菖蒲、艾草,還有芙蓉樹,還有一種是榕樹,把這些葉子挂在門上避邪。
主持人:這可能跟當時的季節、端午節所處的季節有關是嗎?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對,端午節應該説在古代的時候它不是一個好的日子,它是一個惡日,五月五是最毒的。夏天最盛的時候要來了,特別是在南方,比較潮濕,暑熱或者濕熱,人容易生瘟病,以前叫瘟病,不知道病理,就叫瘟病,這個時候容易生病。民眾自己就把這個節日裏邊賦了很多內容,要驅邪、要避瘟,所以端午節裏很重要的因素都是這些,包括吃粽子、包括挂大蒜,包括門口挂艾蒿,包括用菖蒲洗澡,最早是蘭湯,一種佩蘭,都是一種驅邪的作用。
主持人:所以有專家説,實際上這個端午節是中國的清潔日,從身體的角度,適應氣候、做季節調換的一種需要。
解説:為了迎接今年端午節當天舉行的龍舟大賽,台灣島內不少縣市早就開始積極備戰了。由於台灣北部旱情仍很嚴重,一些地方可能無法進行水上龍舟比賽,在桃園縣,有人為今年的端午節發明了一種不需要水的旱地龍舟,別有一番情趣。
解説:實際上,每年端午節前後,大陸的許多地方以及台灣和港澳地區都會舉行龍舟賽。在龍舟的發祥地湖北荊州,一年一度的國際龍舟節已經成為這個地區最重要的節日。擁有二十多年曆史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和澳門國際龍舟賽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今年,這兩個比賽的參賽隊伍都接近了七十支。現在,龍舟競渡已經廣泛盛行於全球的華人聚居地區,成為一項國際體育競賽項目。
解説:賽龍舟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根據南朝梁人寫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此後,在荊楚地區慢慢發展出一種競渡活動,在漢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在不同地區,人們都會用龍舟競渡的方式來紀念不同的愛國忠臣,時間也並不一定是在端午節。
主持人:龍舟賽是不是在台灣也很盛行?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台灣是相當盛行,在台灣每個縣市都舉辦龍舟比賽,尤其是各個電視臺,不管是有線、無線的,它就會挑一個縣市,台北市、高雄市,做一個轉播。所以在這一天,台灣老百姓的一種休閒活動就是看電視轉播,或者到現場去。
主持人:大陸在開展龍舟賽方面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在湖北秭歸、屈原的故里,龍舟賽是很熱烈的,比如有七條龍舟、七種顏色的龍舟一起出來奪標。奪標完了之後,慢慢地回來,七條船慢慢在江上游回來,很有詩意的。
主持人:台灣現在相對於大陸來説,在傳統的保持方面可能做得比大陸的某些城市要好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結果呢?
頂鼎優環保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呂惠仙:最主要就是靠媒體。在節日之前就開始有一些媒體會做一系列的(節目),這個節日的由來是怎麼樣?一些民間的風俗習慣是怎麼樣?它會做一系列的介紹。我們那個年代是老一代的告訴我們,現在年輕一代就靠媒體。
主持人:過去要靠口口相傳,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可能媒體應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蕭教授怎麼來看傳統的保持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蕭放:民俗有很強的傳承性,年輕一代如果你不告訴他、不教他、不傳給他,他怎麼會知道呢?當然接受的是漢堡包、可口可樂。但是,一個民族要成為世界大家庭的一員,就要有自己的個性,不能完全跟它一樣,你有你的歷史、有你的文化傳統。暫時可能會有這種情況,但中國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傳統,肯定會轉回來。但我們每個人不能等着轉回來,要自覺地、有意識地來創造、承傳這樣的傳統。
主持人 結束語: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今天邀請到了二位嘉賓,一起來聊了聊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以及兩岸不同的習俗問題,謝謝二位嘉賓的光臨,謝謝!雖然粽子的餡料可能不同,龍舟的形狀也有一些差異,但是,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都會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過端午節,並且正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把這種傳統延續下去。在這裡,我們衷心祝願大家節日快樂!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畢輝、汪朝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