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中國報道》。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百萬移民也是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絕無僅有的偉大壯舉。目前三峽工程二期移民任務已全面完成,累計搬遷安置移民64萬人,其中外遷安置農村移民14萬人。現在春節剛過,那些離開故土,遠涉他鄉的外遷移民生活情況怎麼樣呢?就三峽移民的相關問題,我們將在演播室中採訪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外遷協調司副司長王克福。首先請看記者從山東濟南發回的報道。
今年的春節,來自三峽庫區重慶市忠縣的移民朱照雲格外高興,因為他在遠在重慶工作的二兒子專程帶著妻子和孩子趕到了他現在的家--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老僧口村來過年。用朱照雲的話來説,這是全家八口人第一次在山東團聚。
三峽移民 朱照雲:現在感到這裡很好,現在沒有想回家的念頭,我二兒子、二兒媳今年都過來過春節,他們過來的時候我怕車子過來不了,後來火車還是通了,他們就到了我這裡,今年能過一個團聚的春節。
朱照雲一家是2001年8月份移民到山東的。去年春節因為不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再加上想念故土,全家回了重慶老家過年。今年春節,朱照雲早早就打電話讓因工作關係沒有移民的二兒子一家一起來山東團聚,。二兒子朱雄是第一次來山東,看到父母現在的生活狀況,他十分滿意。
朱照雲二兒子 朱雄:我從重慶過來,來這邊過年,我看這邊很好,我也很放心了。
目前,三峽二期移民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三峽庫區共有14萬農村移民外遷到了山東、廣東等11個沿海沿江省份。自從2000年8月第一批三峽移民來到山東,現在已經有7000名移民在山東這片土地上生活,分佈在濟南、青島、淄博、泰安等九個市。中國人有安土重遷的傳統,移民來到新的環境,最關鍵的就是要適應當地的生活,儘快融入當地社會。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副鎮長 盧懷松:由於移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和這邊不同,我們有幫扶領導小組,從(莊稼的)種、管理到收,都是由我們的村幹部和群眾具體地來幫助他們耕種、收割,從生活上來講,由於來到我們這個地方,生活的習慣不同,我們每一戶都有幫扶對子,我們當地的群眾和他們共同地做菜、生活,幫助他們適應我們的環境,融入到大家庭中去。
除夕晚上吃餃子是山東的風俗,而在朱照雲的重慶老家,過年的習俗是吃湯圓。到了山東以後,全家也開始入鄉隨俗,但包餃子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移民來説可是一件難事。除夕下午,村裏左鄰右捨得幾位大嫂來到朱照雲家裏,邊拉家常邊教他們包餃子、下餃子。朱照雲的三兒媳周蓮梅很快就學會包餃子了。
朱照雲三兒媳 周蓮梅:都成了一家人,反正到這來有什麼事他們都幫我們的忙,和親姐妹、親兄弟都一樣。
濟南市老僧口村村民:移民從去年來到我們村,他們脾氣也挺好的,來了他們有些生活在這不大適應,還是有些活不會的我們幫他們做,到我們村裏就是我們村裏的人了,不分外來的和本村人,反正都是一家人。
來到山東這兩年,從國家、市、區民政部門、各級政府到村裏的父老鄉親在生産生活各方面給予了朱照雲一家許多的扶植和幫助。根據外遷移民的安置政策,國家為每位外遷移民共支出約 3萬多元的安置費用,其中用於蓋房、裝電話等基礎設施的費用就達到了5000多元。在多方面努力下,目前三峽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速度甚至快於國家有關部門的預期,有些地方已經出現移民和當地人結婚的情況。
記者:中國政府提出三峽外遷移民安置的目標是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目前,三峽移民正逐步融入到當地社會中,這是實現三峽移民安置目標的基礎和根本所在。
對於外遷農村移民來説,土地是最基本得生産資料。在外遷移民安置中,中國政府首先保證每位移民按照相關政策獲得承包土地。同時,各接受地政府從細微處著手,在鼓勵、支持移民發展多种經營、走上致富道路方面採取了多種週到、細緻的扶助措施。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副鎮長 盧懷松:這一片房子就是這個村最好的地理位置,緊靠一個集貿市場,沿街,能做(商業)門頭用,生産用地就在房子的周圍,生産比較方便。
朱照雲利用自家住宅緊鄰馬路的有利條件,開起了一家川菜館,名字就叫“移民飯店”。
朱照雲:生意很好,因為我們村的人口比較集中,交通也發達,我們門前就是馬路,到濟南市買東西也很方便,咱們村裏又有個車站,每20分鐘一班車去濟南,很方便。
春節前,朱照雲家還添置了一輛摩托車,這更增加了全家過年的喜慶氣氛。夜幕降臨,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朱照雲一家和全國的外遷移民即將送走馬年,迎來羊年。朱照雲説,新的一年他們家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
記者:根據中國政府的部署,在二期移民的基礎上三峽庫區將再增加2.5萬農村外遷移民。老移民在遷居地的新生活增加了那些即將離開家園的新移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中國報道》記者張斌在山東濟南報道。
主持人: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中國報道》。一個熱熱鬧鬧、平平安安、喜氣洋洋的春節已經過去了,這個時候大家也非常關心三峽農村外遷移民的生活情況,就相關的問題,現在我們開始採訪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外遷協調司副司長王克福先生,您好;首先歡迎王司長到演播室來接受我們的採訪。王司長,我們知道在過去的三年間,已經完成了14萬三峽農村外遷移民的工作,這其中有7萬多三峽外遷移民是政府組織出重慶市的,所以現在人們非常關心這7萬多外遷到外省市的這些三峽農村移民,他們的生活怎麼樣?春節過得怎麼樣?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王:前年和去年是我們三峽外遷移民人數比較多的,因為2000年進行試點,當年只移出了7000多人,2001年是4萬多人,去年將近2萬人,19000多人,由政府組織的到11個省市的三峽外遷移民,在接收地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接收地當地村民的幫助下,目前已經度過了適應期,已開始逐步融入當地社會,
據我掌握的情況,總體上看,大約有近一半的移民家庭有一個勞動力在外務工,在經濟發達的省市,如上海、廣東、山東、福建等沿海地方,平均每個移民戶將近有一個勞動力在外務工,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開辦了各種小店,有的經營百貨,有的經營副食,還有的把重慶的火鍋店也開到了接收地,還有的移民成了當地的養雞、養鴨、養豬、養兔的專業戶,比如湖南衡陽的蘭儒富,他是忠縣外遷到湖南的移民,他養豬一百多頭,當年收入就1萬多元,純收入1萬多元,江西奉新縣的一位移民,辦起了小的加工廠,收入也頗豐,總的看三峽移民外遷到11個省市的生活狀況,與三峽庫區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主持人:因為我們知道去年的時候好像報道比較多,外遷移民報道比較多,可以説這些從重慶出來的農村外遷移民,他們到了新的居住地以後,無論是生活的習慣、語言的習俗各方面都不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怎麼樣促進他們更快地融入到當地社會中?
王:應該這樣説,當時國家在考慮三峽移民外遷安置地的時候,已經考慮到生活習俗和語言差異的因素,所以我們在安置三峽移民的時候,很大一部分是在沿長江中下游地區,比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
主持人:盡可能找地理地形比較相似的地方。
王:和三峽庫區比較接近的地方,語言差異比較大一點的,或者生活習慣差異比較大一點,主要是廣東、上海、福建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的當地政府,在外遷移民到了接受地以後,採取了這麼幾種方式,一種是組織當地的村民進行對口幫扶,兩個當地村民幫助一個三峽移民,在生産上、生活上進行幫扶,第二個就是由當地的政府、各級幹部進行聯絡,每個幹部或兩個幹部聯絡一個移民戶,進行幫助,或者是捐助,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我們三峽移民本身就是為三峽工程建設主動外遷的,而且遷入地具體地點是他們戶主親自選定的,所以他們到了當地也會主動地和當地搞好關係、搞好協作,主動融入當地社會。
所以從目前情況來看,三峽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進度,比我預想的要快,從三年來講,最早是2000年試點,他們已經度過第二個春節了,我所掌握的情況,像江蘇、上海、浙江(一帶),很多移民和當地的村民聯姻了,有的把當地的姑娘娶過來,有的我們村民的女兒嫁過去,還有的和當地村民認成乾親戚,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非常好,
而且在去年的人代會也好、黨代會也好,有很多移民都被選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我這有個統計,比如江西省,江西省共有四個縣接受三峽外遷移民,其中在安置三峽外遷移民中,有17人被選為鄉鎮的黨代表,有15人被選為鄉鎮的人大代表,其中有3人被選為縣人大代表,有4人被增補為縣政協委員,所以三峽移民和當地村民的融入是比較快的。
主持人:無論從政治生活還是經濟生活,各個方面都跟當地適應得比較快。我們知道日前結束的國務院三峽庫區農村外遷移民工作會議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就是國務院決定在現有外遷移民的基礎上,再增加2.5萬人,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以前外遷移民工作中有沒有什麼問題,需要克服和解決的?比如困難?如果再增加這麼多的話,怎麼樣去盡可能地避免或者説少出現一些問題?
王:在初次外遷7萬多外遷移民中,總體來講,在中央國務院重視下,在遷入地各級政府大力支持下,整體來看外遷移民工作進展是比較順利的,當然就像任何工作一樣,也有些不足和今後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我們感覺到有少數移民這種嚴重的依賴思想,再就是攀比心理比較嚴重,依賴政府、依賴組織,和其他地方進行攀比,
第二個就是遷出地個別基層單位,對外遷移民政策掌握和理解不那麼十分準確,少量的,給接收地、給遷入地帶來一些影響,
第三點就是接收地、遷入地,對移民安置的原則或者安置方式有時候掌握不那麼很好,我們要求是相對集中到縣鄉,分散到村,結果有少量的集中安置數量過多,這個問題就是今後我們下一批增加25000移民工作中,我們要加以改進的。
我們在下一步工作中主要是重點要抓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對移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移民要把個人的利益服從國家整體利益,要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自覺服從,積極主動移民,另外就是對外遷移民幹部,特別是對於庫區的移民幹部和過去沒有接收過三峽移民的基層幹部進行移民政策的培訓,使他們對移民政策掌握得更準確,理解得更透徹,把下一批25000人的移民工作做得更好。
主持人:觀眾朋友,圍繞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工作的問題,我們正在採訪王克福副司長,稍後我們將接著談,歡迎您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
主持人:今年國務院決定要再增加2.5萬移民,這個工作從什麼時候開始?大概要持續多長時間?
王:根據最近在重慶市,國務院召開的外遷移民工作會議上,會議上部署今年就是2003年進行規劃選點,2004年進行完成。
主持人:今年的工作主要的從外遷移民這個工作來講,還是已經外遷的移民本身的穩定工作?
王:新增加移民的選點佈局這些工作,遷出地主要還是開始進行動員、登記、審查移民資格。
主持人:動員、登記、審查移民資格,這個可能花費的時間比較長。
王:時間長一點,從重慶庫區的遷出地來講,作為遷出地來講,選擇移民的安置點,做規劃,明年正式鋪開。
主持人:從您剛才談的這些情況來看,可以感覺到目前三峽庫區的農村外遷移民工作進展的還是比較順利的,雖然有一些問題,但是是一些小問題,只要克服這些問題,克服這些困難的話,接下來2.5萬人的農村外遷移民工作也會很順利,這説明當時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這使我想起來,當時是怎麼樣決定搞外遷移民工作?因為我們知道本來三峽移民,當時三峽移民的安置是就地後遷,是這個原則,後來調整為就地後遷和外遷相結合,當時這個決策是怎麼定出來的?為什麼做這樣一個考慮?
王:剛進行三峽工程建設的時候,在當時採取這種移民後靠安置的這個方式、這個政策也是正確的,後來隨著工程的進展,感覺到庫區的環境容量感到不足,通過進行調研,國務院就在調研基礎上,決定外遷一部分三峽移民,鼓勵或者引導更多地三峽移民外遷,主要基於這麼三個方面,
第一點就是三峽庫區農村土地的容量不足,因為三峽庫區從豐都段到湖北宜昌的三斗坪這一段,375公里,是受淹沒比較嚴重的地區,而且這些地方大量比較好的土地受淹沒,而今後水庫蓄水以後,通過護坡或者坡地改梯地,或者調整責任田,以後的土地滿足不了移民安置的需要,或者説彌補不了以前淹沒土地的缺口,所以根據環境容量,中央決定外遷移民,一部分外遷,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從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出發,也要鼓勵一部分移民外遷,大家知道,過去三峽庫區由於環境保護不夠,或者沒有注重環境保護,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而且三峽庫區這一段本來就滑坡地,地質滑坡比較嚴重,人民生命財産受到威脅,國家現在已經投入大量的集資在進行庫區的治理和進行環保的處理,為了保證三峽庫區建成以後不至於受到泥沙的淤積,還三峽庫區的青山綠水,所以從這個客觀需要出發也要外遷一部分移民。
第三點還基於,從我們三峽庫區移民的長遠發展和根本利益出發,因為三峽庫區都是山高坡陡的地方,土地比較貧瘠,如果全部後靠,必然即使能夠搬出去,今後發展穩得住或者致富難度比較大,所以為了三峽庫區移民的長遠發展和根本利益,我們也決定要鼓勵和引導一部分三峽移民出市外遷。
主持人:很多三峽移民移到的地方都是中部或者是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裡面就有一個大家經常會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説從三峽庫區移出來的這些農村的移民,到這些地方以後,他們的生活質量會不會下降?因為當地的生活水平、消費還是比較高的,如果能夠保證他們不下降的話,能夠採取哪些措施?另外是不是能夠使他們生活水平也能提高,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您給我們介紹一下。
王:三峽庫區的移民移到我們經濟發達地區,從生存環境來講,從生活質量來講,總體來講應該説會有所提高。
主持人:就是説只要移過來,總體上就會提高一些。
王:因為在庫區他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本身比較差,到我們接收地以後,本身的市場經濟比較發達,人們的市場經濟觀念也比較強,應該説從總體來講,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有所提高,我們在要求安置三峽移民的地方,都是選擇當地的土地容量比較多的地方,或者相對比較富裕的地方,另外當地的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同時為了使三峽移民初到接收地以後,生活不至於下降,國家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專門安排了一筆資金,叫作過渡期生活補助費,安排了兩年時間。
主持人:這是政府給的錢,保證他的生活質量跟當地(保持平衡)。
王:保證他在剛過去以後,不至於生活馬上下降,另外對移民到接受地開墾荒地,或者在灘塗地、水面上進行特種養殖,進行三到五年的減免農業稅和特産稅,從而保證移民的切身利益。接收地為了使三峽移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在剛到接收地以後,像山東採取了“一送二幫三到家”的活動,首先送溫暖,然後對你進行幫助生産、幫助生活,“三到家”就是送科技知識、法律知識和衛生知識送到家,使移民儘快和當地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各個省市還採取一些政策措施,比如減免三峽移民子弟上學的學雜費,各個省市不一樣,一個省市一般就減少或者免掉一到兩年,對移民新建住房是減少耕地佔用稅和建築稅,對移民購買舊房的減少契稅,都採取了很多措施,來解決移民的問題。
主持人:在遷入地就是對於當地的這些老百姓或者説當地的政府來説,遷入這麼多外遷移民,他們有沒有什麼壓力?您經常下去進行考察,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王:從我掌握的情況看是不會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整個三峽移民外遷到11個省市,整個原來只有7萬多人,加上現在25000人,才不到10萬人。
主持人:就是一分散開以後,人數還是很少。
王:分到11個省市去,最多一個省包括原來外遷的和這次增加的也不到1萬人,少的才四五千人、五六千人,而且我們要求是相對集中到縣鄉,分散到村組,每個村組只能安排三到五戶,最多不能超過10戶,這樣分散下去以後,對當地不會産生任何壓力,不光這樣,而且移民還帶過去一部分叫作生産安置費,基礎設施費,還可以改善當地的生産生活條件,新老居民都可以得到受益。
主持人:就是大家都是雙贏的。與此而生的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這個土地問題,剛才您講到了外遷移民選擇的地點是土地相對富裕的地區,但是像上海、廣東、山東這些地方,都是人口比較密集、稠集的地方,土地相對來説也可能比較緊張一些,土地分配上來講,有沒有什麼壓力?
王:無論上海還是廣東,它安排的移民主要是安排的郊區,像上海安排在郊區,崇明、南匯這些地方,農村郊區,它的土地雖然緊張,跟江西、安徽比緊張一點,在當地來講還是能夠解決移民的基本問題,上海我知道一般是七分地左右,也是能夠解決移民的基本生活問題,況且這些地方經濟比較發達,一部分移民還可以出去務工,增加收入。
主持人:前面您也介紹到了,您看過很多有的地方外遷移民到那兒以後就不是耕地了,不是專門發展傳統的農業了,他們搞了第三産業,像您剛才講了養雞、養豬等等,他們要發展第三産業的話,從政府這個角度來看,有沒有一些政策扶持他們,真正能夠發家致富?
王:各個省市都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對移民開荒或者在水面上進行特種養殖,國家是減免三到五年農業稅和特産稅,有些省市出臺政策,就是對移民經商或者從事第三産業的,也是給予減免營業稅。
主持人:比如開川菜館,要開川菜館的話減稅。
王:減稅三到五年。各個省市政策我們沒有做統一的規定,各個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進行扶持。
主持人:觀眾朋友,剛才就三峽庫區農村外遷移民工作的問題,我們採訪了王克福副司長,王司長談到了今年和明年外遷移民工作的重點還是2.5萬名新增加的移民的安置和規劃工作,同時還要做好已經外遷移民的穩定工作。今天的《中國報道》節目就到這裡結束了,感謝您的收看,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見。
主持人:王世林 責任編輯:張斌 導播:滕雙雙 字幕:寧小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