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長期穩定 健康發展——中國與澳大利亞建交30週年


  觀眾朋友,你們好,歡迎收看《中國報道》。1972年12月21號,中國與澳大利亞建立了外交關係,30年來兩國政治、經貿關係發展順利,兩國領導人經常互訪,並一致同意建立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中澳全面合作關係。在互信、互利的基礎上,雙邊貿易也穩步增長,僅今年1到9月雙邊貿易額就超過了75億美元。此外,中國與澳大利亞在教育、旅遊、衛生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合作,兩國已經分別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教育交流備忘錄和科技合作協定。就中澳兩國30年來的交往,在稍後的演播室裏我們還請來了前駐澳大利亞大使張再先生和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係殷汝祥教授。首先請看記者的相關報道。

  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和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21號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30週年。朱鎔基總理説,中澳建立外交關係,揭開了兩國友好交往的新篇章。30年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兩國關係順利發展,中澳之間的合作與友誼不斷加強。霍華德總理在賀電中説,澳中建交以來,兩國關係取得長足發展,兩國在經濟、防務、安全、旅遊等領域建立了廣泛的交流。兩國之間密切的民間往來也是雙邊關係中的組成部分。

  為了慶祝中國和澳大利亞建交30週年,在這一年裏中澳雙方都舉辦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次進入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給澳大利亞觀眾帶去了中國第一部取材京劇的交響樂作品《穆桂英挂帥》。中澳關係的創始者、86歲高齡的澳大利亞前總理惠特拉姆訪問了中國。為了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全面了解,中國在澳大利亞悉尼和堪培拉舉辦了“北京文化節”,澳大利亞在中國的上海推出了集舞蹈、交響樂、戲劇、電影、視覺藝術等各個門類的“澳大利亞文化周”活動。

  在中國的許多澳大利亞研究機構也紛紛推出“澳大利亞文化周”活動,主要是一些講座和學術研討。12月11號,中國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專門請來了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艾大偉先生做主講人,向同學們介紹30年來中澳關係的發展歷程。艾大偉在演講中指出: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是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原則。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艾大偉:我認為從我們的經驗來談,影響關係因素最重要的是,堅持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第二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礎上,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很難説哪個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可以分為三點來談。第一,和平安全,第二,國家的經濟繁榮,第三,兩國人民通過交往而形成的相互理解。

  能容納200人的會議室座無虛席,有些同學只好站在後面來聽大使的演講。演講結束後,同學們就他們關心的問題向大使提問,場面十分熱烈。

  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勇先:想進一步合作,必須先了解,想研究必須先了解,有了這個基礎,了解的基礎,才能做進一步的科研,才能進一步談到實質性的合作。

  在互信互利的基礎上,30年來中澳兩國關係發展順利,高層互訪不斷。1999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澳大利亞時,雙方一致同意建立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中澳全面合作關係。江澤民主席還提出了構築面向新世紀中澳關係的五點主張。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也曾經兩次訪問過中國,並在2001年出席了在上海召開的APEC會議。2002年5月,霍華德來華進行工作訪問,在與江澤民主席會晤時,他愉快地回憶起在不同場合與江澤民主席會晤的情景。霍華德表示,1999年中國與澳大利亞就發展澳中全面合作關係達成共識,在此之後雙邊關係發展很快。目前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澳方願在此基礎上做出更大努力,進一步擴大與中國在經貿、教育、科技、金融、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友好互利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長韓鋒:澳大利亞的一個特點就是在發展對外關係中非常重視東亞,這不是説它是一個主觀的選擇,而是客觀的需求,因為澳大利亞的發展是跟東亞過去幾十年的繁榮分不開的,所以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最近幾年發展平穩的基礎,應該説是對澳大利亞參加這個地區的合作還有保持自身的發展非常重要。

  在過去的三年裏,中國與澳大利亞在許多新的領域建立了定期對話機制。在軍事領域有:國防機構之間進行的定期會談,國防官員之間的交流,海軍艦隻恢復互訪活動,以及年度裁軍談判,深入討論更為廣泛的地區安全事務。除此之外,兩國還建立了年度雙邊人權對話,並就領事事務進行定期協商。

  在經濟和貿易領域,澳大利亞和中國的經濟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兩國在雙邊貿易和投資方面都具有極大的潛力。澳大利亞是中國的第九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羊毛供應國,中國是澳大利亞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場。2001年,雙邊貿易額將近90億美元,今年1到9月,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75億美元,同比增長16.7%。今年8月,中國選擇澳大利亞天然氣公司作為廣東天然氣項目的資源供應方,合同總額達到12億美元,這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項出口合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暉明:對於澳大利亞來説,因為它是一個能源出口大國,它極端依賴國際市場,在日本經濟衰退,市場萎縮的時候,中國對它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的大市場。所以它非常願意發展同中國的這種貿易關係,密切的緊密的貿易關係。

  在今年9月李鵬委員長訪問澳大利亞時,霍華德總理用“三十而立”這個詞來評價已經有30年建交史的澳中關係。他説,目前澳中關係進入成熟的、基礎牢固的發展階段。未來30年,兩國關係必將取得更大的發展。在我們採訪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艾大偉先生時,他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艾大偉:我相信如果中澳兩國繼續擁有共同的利益,並且堅持在互利基礎上的處理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中澳兩國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會有在經濟方面的美好前景,因為中國經濟在增長,而且變得越來越國際化,所以需要很多澳大利亞的商品,同時也需要來自澳大利亞的投資,同時中國也向澳大利亞投資,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將帶動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這是最主要的因素。

  主持人:歡迎繼續收看《中國報道》。下面我們圍繞中澳建交30週年的相關問題,採訪張再大使和殷汝祥教授,兩位好,歡迎兩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曾經用三十而立來評價已經有30年建交史的中澳關係的發展現狀,您對這個評價怎麼理解?

  張再:他不僅是講30而立,還講到中澳關係是一種成熟的關係,又正好是中澳建交30週年,所以他引用孔子的話説三十而立,我覺得還是切實的。至於成熟的關係的問題,我想這個也反映了中澳關係的部分實際,舉一個例子來説,在人權問題上,過去澳大利亞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曾經六次參加西方的反華提案,它是提案國,這個從中國的觀點來講是覺得這樣不好,因為中國已經講清楚了自己在人權問題上的一些立場,我們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對中國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以説是很大的誤解,但是既然要談到這個問題的話,應該是對話,而不應該是對抗,澳大利亞在這方面來講,後來也接受了中國方面的意見,所以從那以後它沒有參加反華提案,而是開始同中國就人權問題進行對話,也就是説兩國在人權問題上,至少是在人權問題上從對抗走向了對話,這一點來講是反映了中澳關係的成熟,也許可以這樣説了。當然這個還不能夠概括整個的中澳關係,我們之間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還有一些分歧,但是畢竟是從中澳關係來講,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正常,走向更成熟。

  主持人:我們知道中澳要建立一種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全面合作關係,您怎麼理解這種合作關係?這種合作關係有什麼特點?殷教授?

  殷汝祥:我覺得中澳兩國之間的雙邊關係,首先我覺得應該從兩國的根本利益、國家利益來看,這個國家利益當然包括政治經濟各個方面,比方中國現在搞改革開放,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建設好自己的國家,因此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澳大利亞它也是很注意自己的國家安全,它希望保持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至於有些方面,比方它跟美國的關係等等,那也是出於它想維護自己國家安全的考慮,經濟上那就更是這樣了,我們是中澳雙邊的經濟貿易關係互補性是很強的,比方説我們的寶鋼進口的原料就是從澳大利亞來的鐵礦石,因為它的鐵礦石質量非常好,只有巴西可以跟它相媲美,另外比方説今年霍華德5月份親自到北京來,見朱鎔基總理,就是為了簽一個天然氣出口的合同,給中國的廣東省,所以無論從政治來説,經濟方面來説,兩國的關係肯定是需要維護一個健康的這樣一個發展。這個關係現在已經是進入場21世紀了,從目前來看,我個人的感覺,國際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在這種國際風雲變幻的情況下,更需要兩國攜手來維護好這樣一個難得的一個國際的,就是我們兩國之間的周邊的環境。

  主持人:我們記得江澤民主席在1999年訪問澳大利亞的時候,曾經提出要構築中澳關係的五點主張,您認為這五點主張對促進中澳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張再:這太重要了,意義太大了,第一條江主席當時提的就是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從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要著眼于擴大共同的利益,這樣來推動發展兩國之間的關係,而且還要注意到要牢牢地把握兩國關係的大局,來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這裡面有幾個東西很要緊,一個是戰略高度,一個從長遠利益,還有一個是重視大局,從這些來講,如果要我個人來看的話,我覺得這是中澳關係一個發展的指導思想,從中國方面來講,這是個指導思想,而且我想是不是能説,它是很好地反映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外交。第二條是講到要發揚開拓創新的精神,將經貿科技合作要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第三條是講要加強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磋商和協調,為維護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新貢獻。一個新水平,一個新貢獻,這兩條是比較具體地提了中澳關係發展要朝哪些方向、具體在合作擴大是怎麼樣一個方向。第四條就講到怎麼樣對待彼此之間、相互之間的分歧或者差異,對這個問題就是説要遵循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的這樣一個原則,來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這樣一個差異和分歧,來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這個我想多説一句,這裡雖然只提求同存異,講到了求同存異,這個應該説從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很響亮地提出求同存異以來,這些年來隨著中國外交的發展,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也是有發展的,發展是什麼呢?就是承認多樣性,強調共同點,強調共同利益,這樣來發展才能夠更好地發展關係,這也是經驗總結,最後一條是講到一個基礎的問題,要培育中澳關係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就是要加強各個層次的人員的交流和了解。這個也反映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外交很看重一個總體外交,也可以説是立體外交,看重人民群眾的作用,所以我覺得江主席講的這五條,的確是意義很重大,對中澳關係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主持人:觀眾朋友,剛才前駐澳大利亞大使張再先生和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係的殷汝祥教授,給大家介紹了中澳兩國30年來交往的相關情況,在稍後的時間裏,我們將繼續就有關問題進行採訪。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1972年中國和澳大利亞建交的時候,雙向的貿易額才7000萬美元,而今年1到9月份已經達到了75億美元,兩國的貿易額為什麼會增長的這麼快呢?殷教授?

  殷汝祥:中澳雙邊貿易之所以發展得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覺得是跟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變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中國的這樣一個經濟開放,把中國的市場容量擴大這麼大,綜合國力很快地增強,那麼中國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外匯存底,人民生活有這麼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開展對外貿易也好,吸引外資也好,就不可能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大市場,正是因為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所以帶來的這樣一個發展的這樣一個結果,對國外很多跨國公司也好,包括澳大利亞的大公司也好,比方説像BHP、CSR等等這些公司,他們大批地到中國來投資,這個在以前都是不可能想像的,如果中國沒有改革開放的話,因此我説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雙邊(經貿)關係發展,我們看剛才主持人講的這個數字,那就是跟中國提供了一個廣大的市場,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樣一個大市場密切相關,從澳大利亞來説,澳大利亞之所以雙邊經貿得以發展,就是澳大利亞的經濟也在漸漸地有所調整,它的經濟結構,特別是從商品出口結構來看,看得很清楚,過去我們一説澳大利亞就是羊毛、袋鼠、小麥,就是這個,那麼現在今天的澳大利亞已經遠遠不是這樣了,不是説靠出口羊毛、出口小麥或者坐在礦車上、騎在羊背上,不是這樣一個國家,現在它要致力於發展製造業,發展服務業,服務業現在在它的經濟結構裏邊佔的比重很大,就是銀行、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諮詢公司也很多,現在在北京開的,澳大利亞還想提供會計培訓,會計方面的,就是它認為這方面自己有優勢,所以從澳大利亞這個方面來看,它的出口的商品品種至少從産品結構上來看也在發生變化,也在擴大,所以發展跟兩國的經濟發展變化都有關係。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在澳大利亞漢語已經成了除英語之外第一大語種了,這和居住在澳大利亞的40萬華人有著密切的關係,您認為住在澳大利亞的華人對促進中澳關係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張再:我認為澳大利亞的華人包括老華人和新的華人,對促進中澳之間的各方面的關係還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比方説在宣傳中國、介紹中國,在經貿、科技交流合作方面牽線搭橋,還有在促進和發展兩國之間的友好省州、友好城市關係都起到很好的作用,現在中國同澳大利亞有52對友好省州或友好城市,我想澳大利亞政府對於華人在這方面起的作用也是肯定的,1988年李鵬作為中國政府的總理去訪問,頭一次他(作為總理)出國訪問是到了澳大利亞,到澳大利亞訪問的時候,在當時的總理為他舉行的國宴結束之後,馬上讓悉尼的一個華人組織,叫喬青社演出了他們那個時候為紀念澳大利亞200週年的趕排的一個節目,叫《龍騰澳洲》,這個節目也很有意思,它的開場詩也很漂亮,天蒼蒼,海茫茫,龍抬頭,呈吉祥,穿雲破霧何處來,十億神州是故鄉,他們是有愛祖籍國的這種精神,同時又是融入了澳洲社會,推動澳洲各方面的建設,還有就是推動了中澳關係的發展。

  主持人:據了解中國駐堪培拉大使館已經成為一個澳大利亞的旅遊景點了,是這樣的嗎?張大使?

  張再:是這樣的,因為在堪培拉來講,本來旅遊景點並不是很多,它(澳大利亞政府)就要求外國在堪培拉建設新使館的時候,都要讓建築有它的國家的特色,我們中國那就是説的確有中國的特色,讓人家看起來的確是至少從外表上你也能夠看出來,中國的一些建築的一些特色,在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就是建新館捨得時候,在建設過程當中,那就已經是一個旅遊景點了,建成以後當然還是這樣,現在就是包括澳大利亞人,外國到澳大利亞的遊客,旅遊的人,都喜歡到中國大使館外邊來看看,因為可以看得見的,中國的大使館新的館舍,主樓後面就有一個中國花院,那完全是中國的特色的。

  主持人:他是想通過這個大使館來了解中國。

  張再:我看有這個意思。

  主持人:這是不是也説明了兩國之間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怎麼樣才能增加他們的交往,使得兩國更加進一步地了解呢?

  張再:我想是通過各個方面、各個渠道都可以,你在政治關係方面的發展,剛才講的那些對話這些機制,當然它就有很多澳大利亞至少是從政府官員來講,也不光是聯邦政府,各級的,它還有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它不可以通過這些東西來加強了解嗎?另外是旅遊,也有到中國留學,還有就是大量的經貿的發展,到中國來做生意,進入到中國市場,的確是可以增加對中國的了解。

  殷汝祥:去的人究竟是少數,能夠親自到那去實地看一看究竟是少數,我覺得這個能夠比方中國的京劇到澳大利亞演一演,宋祖英到那去唱唱民歌,這樣首先從文化,除了教育以外,首先從文化上我覺得要多開拓一些渠道,因為這個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也最容易認知一個國家,它的文化、它的這些方面。

  張再:中國現在對澳大利亞的研究也還是有發展,就是像你們的這個研究中心全國總共有40個,跟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樣,這當然也對增加彼此的了解有好處,現在國務院新聞辦,它現在不是要編一系列的中外關係的畫冊,其中也有中澳關係的畫冊,我想出來以後也會增加幫助我們的老百姓更了解澳大利亞。

  主持人:我們談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談到中澳關係未來的發展前景,有人説中國的發展是中澳關係最重要的推動力,您同意這種看法嗎?您認為21世紀中澳關係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張再:我同意剛才主持人説的這個中國本身的發展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推動力,這些年的發展在各個方面的發展也是説明這樣一個問題,我想關於將來的問題,在上個月李鵬委員長在北京會見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外交、國防、貿易委員會的一個代表團,他有一段講話,就是説中澳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都有了豐碩的結果,尤其在畜牧、冶金、能源等方面更有廣闊的前景,我想這個很説明這樣一個中國領導人的看法,我認為這是完全符合事實的。

  主持人:感謝兩位就中澳關係30週年的相關情況給大家做的介紹。觀眾朋友,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報道》,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見。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張立勇 導播:趙妍妍 字幕:寧小鴻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