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4日
主持人:11月1日至4日,中國總理朱鎔基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出席了第六次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和第六次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就建立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以及推進東亞合作等問題,中國除了提出了具體倡議以促進中國與東盟重點領域合作外還提出了10+3合作的政策主張。會議對本地區的雙邊與多邊合作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就相關問題,我們將採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雷達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先生。
應柬埔寨王國政府首相洪森的邀請,朱鎔基總理于11月1日開始對柬埔寨進行為期四天的正式訪問。在此期間朱鎔基總理與洪森首相舉行了會談並率團參加了在金邊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10+3)會議、東盟與中國領導人(10+1)會議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領導人會議。朱鎔基已經是第四次參加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
在與柬埔寨首相洪森舉行會談中,朱鎔基總理提出四條建議促使已進入健康穩定、全面發展的中柬友好關係更加密切和穩定。一、保持高層接觸和互訪。中方歡迎柬領導人訪問中國,願意加強兩國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二、加強經貿領域的互利合作。中方承諾不附帶任何條件援助柬埔寨的經濟建設。中國政府決定免除柬埔寨對華的所有到期債務。三、確定兩國當前重點合作領域,尤其是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此外,中方決定向柬方提供分期貸款,幫助柬修復桔井——上丁公路。四、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支持柬加入世貿組織和亞歐會議。
此次10+1領導人會議的主題是“深化中國-東盟合作”。在10+1領導人會議上,朱鎔基總理就建立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做了主旨發言經過一年時間的六輪談判,中國與東盟于11月4日的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上簽署了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啟動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推動雙方全面經濟合作。此外,在會議期間朱鎔基總理還提出了一些倡議以促進中國與東盟重點領域合作,中國與東盟已就《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達成一致,在本次領導人會議期間中國農業部和東盟正式簽署了這一個文件。中國和東盟國家將首先免除600項産品的關稅,來作為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第一步。具體內容是:雙方將從2004年開始逐步廢除600項産品的關稅,並將在2006年完成第一批的廢除關稅計劃。在自由貿易區計劃下,雙方共有6000項産品的關稅有待廢除,佔總數1/10的第一批免稅産品中,將以農産品為主,其中也包括牲畜産品和水産品。而其餘90%貿易項目的廢除關稅談判,預計將在2004年結束,並且從2005年開始實行。最終在2010年或2012年全面落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專家們預測,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由於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減少,不僅將大大刺激貿易量的增加,而且可以改善貿易結構。
在10+3領導人會議上,朱鎔基總理就三國合作今後的方向提出以下設想:(一)明確三國合作的重點領域。建議將經貿、信息産業、環保、人力資源開發和文化合作確定為三國今後一段時間的重點合作領域。(二)適時啟動三國自貿區可能性的研究。這對促進三國經貿合作、實現東亞經濟更大融合具有積極意義。(三)加強10+3框架內的政策協調。中日韓三方在支持東盟發揮核心作用的同時,有必要在10+3框架內就此開展一些政策上的協調,共同促進東亞合作的發展。朱鎔基建議將沙塵暴的監測和治理作為三國的共同合作項目;實現三國商務人員簽證便利化,確保人員往來便利;為促進三國媒體合作,建議明年舉辦一個中日韓三國媒體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 會議于11月3日在金邊舉行。這個合作組織1992年由亞行發起,成員國為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GMS領導人會議是湄公河開發合作史上最高級別的會議。這次領導人會議的主題為“通過區域一體化實現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增長、公平和繁榮”。目的是啟動湄公河流域開發計劃,制訂大湄公河開發的未來十年規劃。據專家介紹,連接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將以邊境貿易為切入點,帶動貨物、服務、運輸貿易、農業、人力資源、信息通訊、交通等相關領域發展,作為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中的先導和實驗區。在這個會議上中方加入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運輸協定》。併為這個組織的重點項目之一——昆曼公路的建設提供無息貸款和贈款。六國領導人承諾努力實現在2015年把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並呼籲更好地保護環境。會議決定,今後每3年在成員國輪流舉行一次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
東盟現在有10個成員國,總人口約為5億,而中國則有人口13億,一旦這一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上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産總值和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成為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2001年,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總額為416.15億美元,今年前8個月已經達到了333億美元,而這一數字更將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而飛速增長。
2001年11月,中國和東盟雙方領導人達成了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向。
2002年5月16日,中國東盟經濟高官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會議,審議了中國與東盟的5個重點經濟合作領域, 即:農業、信息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湄公河開發。並就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第一次談判。
2002年9月13日,在文萊舉行了首次中國東盟經濟部長會議,就中國東盟貿易投資關係、貨物貿易自由化等問題達成了共識。
主持人:圍繞剛剛閉幕的東盟和中日韓10+1、10+3會議的相關情況,現在我們開始採訪兩位專家,一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研究員,一位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雷達教授。剛才在前面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次的會議取得了很多的成果,首先我想請問兩位專家,哪些成果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比較深?李所長。
李:這是10+3會議的第六次會議,這次會議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作為一個東亞地區的大國,在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我們看到有兩個重要的協議,一個就是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另外一個就是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在這兩個協議裏面可以看出來,中國跟東盟的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已經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這跟這個地區另外的兩個大國相比,中國可以説已經走在前面,我們知道韓國跟日本在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建設方面還遠沒有走這麼遠,這是我一個突出的印象。
主持人:就是説中國在這方面發揮的積極的作用給你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雷教授呢?
雷:中國在十加三這個機制過程當中,越來越重視爭取周邊的經濟發展的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
主持人:剛才李所長也談到了,就是這次在會議上中國和東盟在農産品領域上率先達成了協議,您能不能給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中國和東盟能夠率先在這方面達成協定?
雷:2001年中國和東盟都提出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這樣一種框架性的協定,這個實際上我認為是在10+3的這樣一個框架體制下,因為10+3也搞了若干年了,10+3這個體制到目前來説還是一種論壇式的這樣一種方式,沒有取得突破性的、實質性的進展,無論對於中國也好,還是對於東盟也好,都希望在雙邊或者多邊的經濟合作體制當中做出突破性的進展,中國能和東盟首先在自由貿易區的協定當中做出突破性的進展,實際上協議的雙方來説都要有所讓步,有所收益的前提下也要有所讓步,應該説中國和日本、韓國相比的話,我們在農産品的這個領域當中,和東盟進行協商、進行談判的話,比日本和韓國有更大的餘地,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們是為了十加一的這種自由貿易區能夠有突破性的進展,這種突破性的進展也為了進一步地推動10+3的這樣一種協議,中國和東盟首先選擇在農業領域當中進行合作,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突破性的選擇。
主持人:您覺得農産品關稅的降低,對於落實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雷:我覺得實際上在自由貿易區建立的過程當中,農産品通常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我們也可以這樣説,實際上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話,實際對雙邊的農業生産都會産生這樣那樣的影響,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東盟國家,特別是對中國來説的話,從貿易領域當中我們所作出的承諾來説,會對我們農業領域産生一些負面的效應,負面的影響,但是我覺得這個影響可能它的限度是有限的,原因在於我們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在農業領域當中作出了各種各樣的承諾。
主持人:李所長,在近幾年的會議上,其實好像談論瀾滄江和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已經很多次了,您覺得在這次會議上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不是有一個統一?或者説目前對於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區域合作的問題發展到了什麼地步?
李:我想瀾滄江次區域經濟合作這是應該納入到整個東亞區經濟合作,具體來説應該納入到中國和東盟的自由貿易區談判裏邊,這個框架裏面來看待,實際上我們看到圍繞瀾江流域、湄公河流域這幾個國家,本身就是東盟的成員,這幾個國家的成員客觀上從經濟發展水平上要滯後於另外幾個國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中國在這個首先開展湄公河流域的次區域合作,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推進或者是加快中國跟東盟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另一方面從我們國家來看,開發或者加強湄公河地區的次區域合作,對於我們西南地區的開放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們知道中國的開放,沿海地區是一直受益者,而西南地區一直處在一個沒有出海口,距海特別遠的這麼一個(位置),隨著瀾滄江地區或者湄公河沿岸次區域的合作,對於開發中國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區的經濟,可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雷:實際上剛才我完全同意李所長所談的觀點,實際上亞洲的經濟合作和別的地區最大的區別,它是必須建立在次區域合作的基礎上,來推進整個地區的經濟合作,因為它受到了比如經濟主體的規模的差異、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一些文化的差異所限制,所以亞洲的經濟合作,它一定是通過次區域合作的成功來推動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
主持人:自中國和東盟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這個談判以後,可以説美國和日本都對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您怎麼評價東盟目前在東亞地區或者是亞洲它發展中的優勢或者它的吸引力?以及東盟和周邊國家合作的這種狀況?
雷:我覺得最主要的是為什麼東盟首先和中國在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機制上首先取得了突破,這個我覺得可能東盟和中國的雙邊的出發點是有所(區別的),我認為是有所區別的,首先第一個從東盟的立場或者從東盟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承認這個地區在很長時間當中,是受區域以外的經濟因素的影響非常大的,比如説它受美國的影響,受日本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它現在尋求和中國之間建立一種自由貿易區,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是為了擺脫美國經濟或者是日本經濟對這個區域的這種影響,為什麼它要擺脫美國經濟?原因在於特別是97年東亞危機以後,我們已經看到這個地區對美國過度的依賴的話,使得這個區域經濟的增長完全跟著美國的指揮棒來轉了,那麼它為什麼要擺脫日本的經濟呢?很顯然這是一個經濟現實,整個90年代是日本經濟衰退的10年或者是失去的10年,而進入新的世紀,日本經濟仍然沒有看到一個很大的希望,這個是從東盟的角度來説,我認為是從東盟的角度來説,它在擺脫外部的經濟主體對它這個地區經濟的影響,而尋求一種什麼呢?尋求一種本地區自身發展的動力,自身發展的優勢,應該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比如説我們把美國的因素剔除開,在本地區哪些因素能夠促使它這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呢?顯而易見,日本目前的狀況不行,韓國行不行不知道,也許行也許不行,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仍然能保持7%的增長勢頭的話,説明中國有可能成為這個地區經濟增長自身的動力,我覺得這個是從東盟的角度來看。第二個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什麼呢?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中國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能保持7%的增長勢頭,世界矚目,有正面的看法,也有反面的看法,比如説許多人認為這個可能會造成中國威脅論,或者世界經濟增長的過程當中是中國因素,我覺得中國尋求和周邊國家發展這種自由貿易區的這種協作機制或者説協調機制的話,我覺得是世界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中國因素能夠正面化,或者能夠發揮正面的效應,積極的效應,所以我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個地區本身來説就是一個世界經濟關注的地區,所以美國、日本、韓國都關注這個地區,都試圖跟它建立各種合作機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它的目的來看,是為了尋求本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經濟增長的源泉。
主持人:李所長您怎麼看待美國和日本現在表現出的跟東盟要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這種合作興趣?
李:大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演變成為一種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間的競爭。我們看到在日本跟東盟急於在中國之後尋求跟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協定以後,美國也在試圖進入這一領域,新加坡跟美國的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有所進展,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東盟作為這一地區的似乎是經濟規模上最小的國家,為什麼會吸引這麼多大國,這跟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我想是聯絡在一起的,因為在東亞地區幾個大國之間,客觀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甚至某些國家之間還有猜疑,因此就是我想這種大國尤其是在美日之間,一方面有合作的一面,另一方面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方面又有相互競爭的一面,我們一方面看到美國在進入跟東盟進行搞自由貿易區建設,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日本在墨西哥在進入北美自由貿易區,跟墨西哥、跟未來的智利,就是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智利,在進行這種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站在東盟的角度,小國它也在試圖通過跟大國之間同時建立自由貿易區來樹立自己的地位,像新加坡最典型,它跟日本已經簽署了,跟美國正在談,跟新西蘭已經簽署了自由貿易區,不久前跟歐盟也在進行談,在這裡面就顯出,東盟國家最小的一個國家之一新加坡反而成為這個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核心,實際上是反應大國為爭奪一種競爭造成的結果。
主持人:大國在這個地區的影響一個結果。説到東盟的發展問題,我們也注意到前不久在印尼和菲律賓都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這個恐怖襲擊事件可以説是在東南亞地區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後,這個陰影以後又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您怎麼看待目前東盟自身的發展狀況?
李:對,因為東盟從東南亞亞洲金融危機裏面實際上剛剛擺脫出來,而亞洲金融危機所遺留下的很多結構性問題還沒有完全消除的情況下,現在又突然出現一個大規模的恐怖主義行動,這對東盟的經濟發展我想是産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因為我們知道像印度尼西亞、像菲律賓這些國家旅遊業本身都在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恐怖行為對外來投資者的信心會産生很大的打擊,談到如果它對東盟的經濟會産生負面影響的話,進一步我們就可以推論,這就有可能影響東盟內部經濟合作的這種步伐。
雷:亞洲金融危機過後,這些國家正在逐步地步入經濟復蘇的這個過程當中,也面臨了恐怖主義的這樣一種威脅,這樣一種影響。本身説明兩點,第一點就是這個地區本身來説還是受外部影響比較大,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它的影響依然是比較大的,第二點説明了實際上恐怖主義産生的根源之一還是用一種不正當的手段反映出了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範圍當中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種表現,恐怖主義能在印尼、在菲律賓出現,本身也説明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各個國家經濟恢復的程度是不一樣,經濟發展的水平是不一樣的,經濟規模的差異在這些地區依然還是存在的,所以反映出在這個地區本身的經濟合作的前景還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的制約。
主持人:説到跟東盟的合作問題,在一開始我們就談到了,中國和東盟的合作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我記得有專家説過這樣的話,如果中國和東盟簽訂了自由貿易區的協定的話,對於雙方的出口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雙方的出口幅度都會大幅度增長,雷教授,您覺得會不會出現這樣一種雙贏的局面?
雷:通過物流、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形成在本地區所相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形成新的産業結構的分工和産業鏈,我覺得這是我們建立10+1所要追求的最重要的東西,希望通過新的産業分工,來産生出新的貿易創造的成熟,這個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是美好的願望應該建立在我們避免惡性競爭的不良後果的這樣一個前提上。
主持人:李所長,今年的10+1和10+3會議已經是第六年了,您覺得這種機制和目前眾多的政治和經濟的區域組織相比,它的特徵是什麼?這種機制的作用能發揮多大?
李:無論是10+1或者是10+3,它既不是一個單純的論壇性的這種會議,也不是一個有很強約束力的一個組織,實際上它是介於一種為未來的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做基礎的這麼一個階梯形的這麼一個機制,我想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實際上是亞洲地區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是一種漸進式步伐這種基本要求是聯絡在一起的,正如雷達教授一開始談到的,在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大國之間、小國與大國之間、不同國家之間有文化、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的差異,不太可能像歐洲或者是北美,他們一步就進入到很高水平那種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水平上,因此在東亞實際上適應這種要求,能夠逐漸地以10+3為平臺,進而推動區域內的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甚至近來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來加入進去的一個更廣泛的區域經濟合作提供這麼一個平臺,我想是這樣。
主持人:您對這個組織的作用還是作出了積極的評價。雷達教授您的看法?
雷:這種合作的形式對於現行的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而且我們也可以很簡單地看到,實際上東盟從一種政治聯盟轉變為特別關心經濟合作也是從90年代以後開始,尤其是97年以後這種進程進一步加快,這個和10+3會談以及10+1的這種協調機制起的積極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主持人:王世林 責任編輯:王子哲 導播:滕雙雙 字幕:寧小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