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5日節目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地質工作已走過了50年的歷程,50年來地質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和資源保障,在新的形勢下,地質工作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將越來越緊密,在指導經濟建設方面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兼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壽嘉華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周家環將共同探討中國地質發展的有關問題。
10月15日下午,新中國地質工作50年,既中國地質協會成立80週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老地質工作者歡聚一堂,共同回顧了中國地質工作50年的光輝歷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做了重要講話,溫家寶在講話中概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質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評價廣大地質工作者幾十年艱苦奮鬥,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建立的歷史功勳。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 溫家寶:在幾代人含辛茹苦地不懈努力下,實現了我國地質工作的歷史性轉變,這個轉變就是從極少數人的地質學術活動到學科、工種比較齊全的、大規模的地質技術、經濟和相應的學術活動,從總體地質情況不明,到基本消滅地質空白區,從礦産家底不清到成為世界礦産資源的大國,從已知地下水水源地稀少到地下水在全國供水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工程地質專業缺門到基本適應各種複雜地質條件下大型工程建設的需要,不僅為我國建設成世界的礦業大國,也為三峽水利樞紐、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核電站的建設等豐功偉業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障和科學的地質依據。
記者:50年前中國的地質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經過地質工作者幾十年的艱苦創業,今天的中國礦業開發總規模已經位於世界第三,成為世界能源原材料生産大國,今年的地質工作者奮鬥的目標,是要把中國從一個地質大國變成一個地質強國,正在江蘇省東海縣實施的一項重大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鑽研工程將有望實現這一目標。
一陣鞭炮聲中,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主井正式開鑽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相當於一個伸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它是利用現代深部鑽探高新技術,向地下鑽一口5000米的科學深井,從鑽孔中取出岩心和各種液、氣態樣品,通過分析這些樣品和相關的測井數據和信息,研究地殼深部物質及變化規律。這口深井的位置就選擇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超高壓變質帶上,最理想的位置就是江蘇省東海縣,在這裡鑽井,可以以最淺的深度探測到最多的地層。
工程于去年8月正式開工,今年4月順利完成2047米深的先導孔,由於先導孔打得非常成功,斜度不超過4度,於是決定主井就在先導孔的位置繼續下伸。這樣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2000多米的先導孔勝利完成已經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一些驚人的發現。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首席科學家 許志琴:先導孔為我們提供了2000米連續的、新鮮的、定向的、也是少見的超高壓變質的岩心,我們建立了岩心的、構造的、流體的、礦化的等等,十幾種系統的剖面,同時我們在深部發現了和地震反射層有關的、大的構造界面,同時我們發現了很重要的流體異常,比如氦氣、甲烷和二氧化碳,這些東西很可能來自地幔深處,而且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就是在1068米的榴輝岩裏面,發現了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地下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它是不喜歡氧氣的,而且它是耐高溫的,這對於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線索。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類向自然界挑戰的三大壯舉。過去50年,人類對太空的研究收穫巨大,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卻因岩石堅硬而收穫甚微。大陸科學鑽探在世界上已實施了30年,已有13個國家打了近100口深淺不一的科學鑽孔。其中4000米的超深孔有20口,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在同等深度的鑽孔中又屬於難度較大的。專家們認為,這一工程的實施將有望使中國從一個地質大國躍入世界地質強國的行列。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達:地質工作,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員,在世界上可以説是最多的,我們幾十年來,從1952年地質部成立到現在50年,中國發展了從地球科學的研究到地質調查的野外隊伍,形成了一支很龐大的隊伍,所以我們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地質大國,但是我們中國還稱不上地質強國,我們在地質科學技術上,在地球科學的一些研究成果上,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跟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但是我們大陸科學鑽探的實施,可以説標誌著我們向從地球大國,向地球強國邁出了非常堅實的一步。
記者: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的地質工作也在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從傳統的地質調查擴大到與人類生存需求相關的各個領域,人們發現經濟建設越來越離不開地質。
這是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在京郊進行地下水資源勘察,為北京市政府地下水資源開發提供依據。隨著城市開發建設的重點逐步從市區向郊區轉移,北京正在進行城市中心區和衛星城的佈局建設。由於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水資源一直是城市建設發展的瓶頸,建設者們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越來越多地考慮量水而行。水資源的地質勘察工作成為項目啟動的必要條件。
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供水勘察公司副經理 李宇:現在人們對地質勘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了,像北京這樣一水資源是它的緊缺資源,所以在水上的勘察和評價工作,在每一項工程、每一項工作中,都具體地體現了出來。比如説一個衛星城鎮的發展,首先要評價一下這個衛星城鎮的水資源,然後以水的這種具體的補給、允許開採情況來定這個衛星城的總體規劃。
小到一個城區的規劃,一條公路的鋪設,一片農田的開發,大到三峽工程的移民工作,青藏鐵路的凍土研究,各項經濟建設都離不開地質工作的指導,地質工作與經濟生活的關係正變得越來越密切。
新時期的中國地質工作,將不再只是經濟建設的先行,它將貫穿于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到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對於指導人們認識自然變化規律、抵禦自然災害、指導經濟建設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主持人:圍繞中國地質發展50年的相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兼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壽嘉華女士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周家寰先生。50年前中國地質工作剛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是一張白紙,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礦産資源開發的大國了,壽部長,您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的地質工作者為中國找到了多少的礦産資源?
壽嘉華:在建國初期,我們國家的礦産資源可以説是一空二白,查明的礦産資源不到30種,但是經過50年地質工作者艱苦地、努力地找礦跟奮鬥,到現在為止,我們國家查明的礦産資源的礦種有171種,探明的儲量的礦種有156種,在這些礦種裏頭,有些是世界屬於第一位的,比如説鎢、錫、銻、鐵、鉬,比如説稀土,有一些大宗的礦,我們已經是能夠自給,比如説我們甩掉了貧油,我們油氣方面的重大的發現跟開發等等。由於這些礦産資源的發現,我們國家崛起了300多座的礦業城市,使經濟建設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發展跟繁榮。而且現在礦産資源我們已經成為,不管是從儲量也好,開掘量也好,都是成為世界的第三礦業大國。所以在世界上是舉足輕重的。
主持人:壽部長,中國地大物博,像您剛才提到的,礦産資源也非常豐富,那要是摸清這個家底需要大量的資金,還有需要先進的手段,經過這麼些年來,中國現在的情況怎麼樣做的?
壽嘉華:經過50多年來,我們國家黨跟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地質工作,我記得在剛剛建國的初期,1950年的時候,毛澤東主席到(前)蘇聯訪問的時候,他就在接見我們的留學生上頭,他就寫了四個大字,開發礦業,黨跟國家的幾代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都做了多次的批示,我想江澤民同志在1991年在平頂山在題詞,獻身地質事業無上光榮。正因為黨跟國家領導人的高度地重視跟支持,地質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地質隊伍從沒有,甚至於開國的時候只有幾百個人,發展到了幾十萬,上百萬人。我們的方法、技術、理論大量地突破。所以地質工作到了現在,我們在方方面面,不管是基礎地質調查也好,在地質找礦也好,在水工環也好,在地球科學理論方面也好,我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主持人:這個家底都摸得清楚了嗎?
壽嘉華:我認為這個家底基本是應該是摸清的,比如説基礎地質調查方面,我們原來是沒有,現在我們百萬航磁,全國的空白全部覆蓋,一比一百萬的重力,我們也完成了國土面積的80%以上,等等,按1比20萬的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我們也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幾,像這種基礎工作,就為我們找礦提供了很大的基礎資料,像礦種,我剛才説過,幾乎是國外有的礦種我們都有,國外沒有的我們也都基本上找清楚了。所以我認為在重要的地區,我們應該説都已經(找清楚),現在我們在劃定進一步找礦的時候,我們劃定了十個重要的地區,四個重點片。
主持人:重點地區的簡單介紹一下嗎?
壽嘉華:在礦産資源方面,我們新一輪的國土資源大調查,劃出了四個重點片,一個是新疆的天山地區,再一個是三江地區,再一個是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成礦帶,再一個是南嶺地區,這四個地區應該説是非常有找礦潛力的,而且是很快就能取得突破的重點地區。
主持人:周總,在創業階段,中國的地質工作條件可以説非常差,到現在人們提起地質工作者,就會想(地質工作者)到手拿著錘子在找礦産資源,現在還是這種狀況?已經發展到什麼水平了?
周家寰:現在應該説和解放初期比較落後的,包括是工作條件艱苦,技術條件也很落後的這個現狀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應該這麼説,因為我們地質工作,它是一個多學科,多工種的一個聯合作業,現在總體上看起來,從地質的理論上,比如作為礦産資源,從地表,靠著錘子、羅盤、放大鏡去地表找礦,到現在也可以用一系列的先進理論去分析現有的資料,去比較有把握地判斷一些礦産資源比較富集的地區,這樣相對來説風險就小多了。同時從勘察手段上,原來錘子、羅盤、放大鏡這三大件,現在已經發展到了,我們既有區域的調查,區域的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遙感等等,這些勘察技術方法,像鑽探、洞探等等這些比較行之有效的一些勘察手段。
主持人:現在在世界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周家寰:應該説這樣,因為地質上學科很多,現在很難説咱們的學科在國際上都是領先或者先進,還不能這麼説,可是在某些領域,比如在區域地球化學這個領域,中國明顯是在世界是領先的,在有些比如説磁勘測技術方面,像中國自己研製的氦光泵磁力儀,這在國際上也是絕對領先的。在一些特別中國比較有優勢的礦産,它的成礦理論,成礦模式的研究上,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另外作為中國自己有比較先天優良的條件,像青藏高原,中國因為西部地區在青藏高原佔了很大面積,所以對青藏高原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處於比較先進的水平。
主持人:找水、找礦摸清家底可以説是經濟建設的基礎工作,新中國建立的初期,中國可以説一窮二白,所以説地質工作被看作是各項事業的開路先鋒,現在經濟已經發展到現在,經濟建設地質先行這句話還適用嗎?
壽嘉華:我覺得是照樣需要,而且非常重要,因為面臨著21世紀,當今的世紀,人口、資源、環境是制約經濟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三大因素,特別是對資源跟環境,人們對它的認識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清楚了,資源來説,地質工作本身,它應該是説為資源跟環境做多方面服務的,它是前期的前期,是基礎的基礎,我剛才説了,我們雖然我們國家礦産資源的家底基本摸清,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資源的探測還大大地需要發展,有些新礦種的發現,比如説我們在能源方面,我們國家的能源,主要的能源結構裏頭還是煤為主,但是對新能源的探測,比如説天然氣水合物的探測,這就是我們一個新礦種在那裏推進,在那裏發現。也許再過幾十年,天然氣水合物就是我們的主要能源了。所以這些新的發現,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礦産資源的物質基礎非常非常重要。那麼地質工作不只是為礦産資源提供物質基礎,因為以前人都認為,地質就是找礦,地質要找寶,實際上地質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我們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主持人:涵蓋的內容很多。
壽嘉華:非常寬,特別是隨著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提高,地質工作,比如説對國家建設選址,大壩的選址,長江三峽大壩的選址,就需要大量的地質工作來支持。比如説地質災害的防治、調查、監測,三峽的地質災害,大家都知道,國家專門拿出40個億的資金,來治理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再比如説擴大了環境地質環境,現在地質環境的惡化,地質環境比如説礦山的復墾,恢復,礦山開完以後,大家都覺得環境惡化。再比如説沿海一帶,一些環境,比如説地面沉降,像這些都需要地質工作來支撐。還有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經濟的佈局,包括現在農業地質,因為沿海一帶率先應該進行農業結構的調整,那麼農業地質的,土壤就是跟地質緊密相關的,到底什麼樣的土能夠長出什麼樣的莊稼,提供綠色的食品,這就需要地質資料,還有地下水。地下水開發以後,影響地面沉降,比如説現在蘇州、無錫、常州地區,還有上海的地面沉降,這是世界矚目的。地下水的污染,可能對人的身體健康,各種農作物,各方面,人畜健康都非常重要。所以地質工作,它的領域越來越寬,它確實是我們許多方面,經濟建設也好,社會發展當中的基礎工作,這些基礎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跟資料就可以應運。
主持人:剛才壽部長講的,地質工作不僅僅就是找礦,而且涵蓋的工作範圍非常的廣。中國是一個缺水大國,在找水方面,地質工作者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麼多年來中國地質工作者在為中國找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家寰:中國因為總體上説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所以我們在全國進行1比20萬,1比50萬的水文地質調查,了解全國地下水資源家底工作的同時,特別是在八五末期到九五,在全國啟動了幾個專項,一個是西北乾旱地區的特別找水計劃,最近幾年又開始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找水工作,這是我們作為原來地方部的一些地下水的找礦工作,和現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進行的地下水勘察工作,可以説是重中之重。經過這幾年工作,應該説還是成果很顯著,比較突出的就是在西北地區,因為西北地區西北乾旱地區主要存在兩個大問題,一個是水資源太缺乏,第二是水質太差。所以我們就是在西部找水,重點是在這些地區,通過我們用一些先進的手段,特別是一些物探手段,新手段的採用之後,找水的成功率總的看還是很高的。
主持人:壽部長,地質工作也面臨著轉型的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地質工作又應該怎麼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它的作用呢?
壽嘉華:你説的對,地質工作在新的形勢下面臨著重大的轉折,因為在新的形勢底下,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加入了世貿組織,世界貿易組織,這种經濟的全球化也給地質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因為它資源是全球配置的,所以我概括起來説,地質工作面臨著怎麼樣一個形勢呢?一個就是體制跟機制的轉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跟完善,地質工作的體制必須改變,原來在計劃經濟底下的體制已經是不能適應現在的情況了。所以地質工作的體制正在按照1994年朱鎔基總理的批示,正在推進,也就是説地質的隊伍應該是兩分,一部分要建立野戰軍,是精幹的、裝備精良的,那麼這精幹的、裝備精良的隊伍是幹什麼呢?就是承擔國家區域性基礎戰略性的地質工作任務,大部分要走向企業化,從事商業性的地質工作,所以隨之它的機制也發生變化了。第二個大的變化,就是因為科學技術的變化,在當前的形勢底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質工作原來的這些技術、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需要轉折,採用新的方法、技術,比如説我們現在打的深鑽,我們要在地球上打一個窟窿來,5000米的深鑽,將要對地下的物質(取樣後)取得很多新的資料進行研究,比如説我們航空物探、航空遙感,特別是遙感技術的應用。再比如説我們信息化技術領域,這是最重要的革命了,信息革命。所以帶來了很多的變化。第三個就是我們正在從資源形象,資源環境型的轉變,就像剛才你説的地質找礦,那都是資源型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環境是緊密相關連的。所以我們地質工作正在向資源、資源環境型轉變。再一個就是地質工作隨著國家提出來的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全球化配置,我們促進請進來,走出去,比如説我們石油的走出去,建立國外的供應基地,這一系列變化給地質工作帶來了嚴重的挑戰。所以我們正在按照溫家寶副總理的指示,要加快地質工作重大的轉變,使它兩個更加,一個是更加緊密地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再一個是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建設跟社會發展服務,提供經濟建設和廣大人民群眾所需求的大量地質資料跟信息。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王冬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