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繼承、創新——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2002年10月5日節目

  據統計,在我國曾有的傳統劇種390種中,現在實際活在舞臺上的已經不到300種。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新的文化樣式佔據了人們的生活,相比之下,一些傳統項目則顯得冷清了許多。在根據日本經典影片改編的昆劇《羅生門》的演出現場,卻是一番熱鬧場面,其中還來了不少年輕人和外國觀眾。

  孟安娜:我希望這個戲以後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去看傳統的崑曲演出,因為傳統的崑曲真的是特別美,特別好聽。

  崑曲文辭典雅,唱腔優美,明清時期曾興盛一時,它對京劇、越劇等眾多劇種都有過直接的影響,被稱為“百戲之祖”。但像很多傳統劇種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衰落下來。為了保護這些藝術瑰寶,中國政府採取了很多舉措,從80年代開始,文化部就開展了“音配像”工程,對老表演藝術家的錄音配上圖像,近日,歷經17年的京劇音配像工程已告一段落,這對京劇藝術的搶救、傳留和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1990年,“徽班進京200週年”的大型紀念活動拉開“宏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序幕;三年一屆的中國藝術節更是讓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國家與地域的文化藝術得到了交流。

  崑曲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了新生。

  上海崑曲團團長 蔡正仁:崑曲幾十年來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點保護和重點扶植,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政策,使將快要滅亡的或已衰落得差不多的崑曲重新振興起來。

  2000年,首屆崑曲藝術節在蘇州舉行;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崑曲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崑曲的地位、價值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

  上海崑曲團團長 蔡正仁:怎樣來保護好,來發揚好,是我們這代人,包括好幾代人以後的課題。我認為要把它傳承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政策不但重視對傳統的保護繼承,同時也鼓勵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創新工作。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下,新時代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們與時俱進,創作出了一大批與現實生活結合緊密的優秀作品。

  上海崑曲團一級演員 張靜嫻:任何一個劇種按現在的話來説不能與時俱進的話,它的衰落也是遲早的問題。所以,我們一直有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覺得象崑曲這樣的劇種只要找準題材,選好樣式,它一定可以和這個時代有所結合,所以我們昆劇團成立20多年來,我們有一部分精力除了主要地繼承外,還非常著力於昆劇的革新和原創。

  《桃花扇》是崑曲的經典劇目,最近上海崑曲團對它進行了改編。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他們讓在觀眾中有廣泛影響的京劇與崑曲同臺演出,還特地從北京請來了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中國京劇院一級演員 楊春霞:利用它原來的著作裏的曲牌再加上現在的京劇,我想會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到底是不是好了,我想希望廣大觀眾朋友來給我們提出寶貴的建議,我們再進行好的修改。

  對傳統的創新,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它的生命力,讓它一代代傳承下去,而這一點又離不開觀眾的接受與認可。一些傳統藝術團體也充分地意識到培養觀眾的重要性。他們知道要讓人喜歡首先就要讓人們知道它,了解它。政府也大力支持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傳播與普及。在很多地方,劇團與學校結成友好關係,定期派經驗豐富的演員對同學授課。上海市閔行中學從1995 年起就開設了崑曲特色班。

  上海崑曲團演員:通過學唱以後,他們覺得不過癮,又學習表演。學習表演學會以後,我們再通過劇團的服裝、化粧把他們畫起來,逐漸增加了他們的興趣。

  在很多地方,各種民間藝術團體,如京劇票友會、滬劇聯誼會、國際崑曲愛好者聯誼會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樣的場合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感受、切磋表演技藝的平臺。

  政府對崑曲採取的種種保護、繼承和創新的做法是我國對待眾多傳統文化中優秀項目的做法之一,我們欣喜地看到,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和藝術工作者們的努力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傳統項目發揚光大。在許多地區,普通的老百姓也自覺地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

  余品蕓和張賢良今年快六十了,早幾年從荊州市一家劇團退休後開始自己帶學生。今年年初,他們創辦了自己的學校——小梅花藝術學校。

  余品蕓:我們荊州市也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豐厚的地方,而且人才也很多,再加上看到江主席的題詞“振興戲曲,必須從娃娃抓起”,看到這個題詞後,對我震動非常大,所以我想,我們能不能創辦一個學校呢?創辦一個學校,生旦凈醜行當都有,對學生好,對我們的事業發展也好。

  小梅花藝術學校剛開始創辦時,條件非常簡陋,當地政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從學校選址、設施配置到經費贊助、舞臺提供都優先考慮。現在,小梅花藝術學校已經越來越紅火,影響越來越大,從最初的四五十人發展到上百人。

  張賢良:也是領導的關心,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去參賽,沒有經費不行,政府給我們提供經費,讓我們去參賽。

  政府和社會給小梅花藝術學校的各種幫助讓它迅速地成長起來。學員們經常到社區、學校演出,獲得了人們的讚揚。很多家長剛開始不願意送自己的孩子來學習,但現在觀念已有所變化。

  家長:我希望全國的老藝術家們都像他們這樣培養全國的京劇(表演)的後代,我們喜歡看。

  余品蕓和張賢良的努力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小梅花藝術學校的興盛讓當地的人們又開始熟悉被冷落已久的京劇藝術。其實,在很多地方,豐富多采的群眾文化活動正是傳統文化生根發芽的好場所。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觀念、藝術形式得到了交流和融合。我們從文化部主管群眾文化的官員處了解到,中國現在有各級文化站4萬多個,群眾藝術館400多個;政府每年撥的文化事業費達到了94億多元,比前幾年都有了相當比例的增長。而頗有影響的大連服裝文化節、北京藝術節這樣形式的活動就有10萬多場。政府、社會、個人的合力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正走向復興。

  先人為我們留下了深厚的傳統文化,這些寶貴的財富不應該僅僅只是讓我們感到自豪驕傲,更能為我們創造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但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又並不意味著將它束之高閣,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並讓他們真正地深入生活,讓廣大的老百姓接受,傳統文化才可能成為源頭活水,為現實生活不斷輸送精神動力。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民族認同的前提。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精神遺産,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早在1994年,江澤民同志就提出了“宏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口號。在現代社會中,怎樣來繼承好傳統文化,並讓它服務於現實生活對國家民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天的演播室我們請來了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和中國文化部藝術司的司長馮遠先生來探討這個問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越來越得到重視了,但是還是有些人就提出疑問,覺得有些很古老的東西,比如説像崑曲,看的人已經不是特別多了,為什麼還要花大力氣去保護它呢?

  樓宇烈:我們國家有非常豐富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而且我們國家進一步來發展,也必須要在這樣一個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面,才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崑曲雖然現在看的人不是很多,那是由於時代的關係,但是崑曲確確實實是我們國家戲曲的,可以説是一個根源、源泉,所以也有人稱崑曲是中國的百戲之母,或者百戲之祖。我們從崑曲可以得到許多的對現代藝術文化發展的營養。所以我覺得我們,從去年開始以後,我們國家,特別是文化部,採取了很多的措施來保護和繼承,來發揚崑曲的藝術。

  主持人:我們知道,可以説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在現代社會裏,究竟怎麼來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馮遠:就像總書記説的,對傳統文化,它是一個相當大的包容量,可以説是一個寶庫,今天來傳承這個傳統文化,實際上要在傳統的文化精神,傳統的文化藝術精神,藝術的要義和代表文化藝術這種記憶,藝術樣式、風格、形式、語言和表演方式,從中抽取一些,也就是説有選擇地,選擇那些精粹的東西,然後結合進我們當代人的審美價值觀念和當代人的審美情趣,結合進一個時代的精神,加以改造創新,只有這樣我們的這種傳統文化才會在原有的基礎,在保留傳統精華的同時,又不斷向現代發展,來實現一個傳統文化,由古典類型向現代類型這樣轉換的歷史進程。

  主持人:創新可以説得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現在好多創新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比如像新編的一些歷史劇、古典名著,就會不斷地引起爭議。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樓宇烈:我想這個主要是對於怎麼樣來繼承和創新的理解上面的問題,我們對於傳統繼承和創新,應該是有不同的一種方式和不同的一種表達,有些我們可以對於傳統的內容賦予它現代的形式,有些也可以用傳統的形式賦予它現代的內容,它應該是不同的。現在有些東西,我們既不能夠完全表現現在的一種精神面貌,又不能夠很好地保存傳統的精華之所在,這樣的創新我想可能是會遭到很多人的非議,人們也會不能夠認同的。我覺得現在關於歷史的題材,我覺得我們非常需要注意,因為戲曲也好、電影也好,其他的音樂、舞蹈等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對於人們的思想、情感的陶冶,對於人們的一種觀念的確立,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因此我們就要有一個責任感,我們要教給一些比較準確的歷史知識,所以適當地戲説是可以的,如果把所有的歷史都變成戲説的話,那麼現在的年輕人看了,原來我們歷史就是這樣,我們的乾隆皇帝就是這樣,我們的雍正就是這樣,那就有問題了。所以我覺得就是説怎麼樣來運用傳統歷史的那些素材,以及用一種什麼樣式給它表達出來,我覺得是很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因為我們要看到它的社會的效果。

  主持人:也就是説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創新上也應該把握一個度,是這樣的吧。

  馮遠:是這樣的。傳統是一條河,可以説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但是作為一個文化,一個文明的傳承,它是有一個歷史長廊的效果,這不光對後代人有一個展示、了解和研究,關心自己本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同時對傳統文化,那些精粹的、精華的東西應該有選擇地把它保存下來。剛才樓先生講到,實際上對傳統文化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收集、整理、研究、歸類,進入博物館,一塵不變,原汁原味,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的藝術,就象唐詩、宋詞。還有一種,套用它這種傳統的中國樣式,來加進新的內容,新的表演原素、創作理念,使它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所創意、創新,只有這樣使得我們這種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現象,能夠得以完整保存。但是在今天,又能使得它與時俱進,讓今天的人都感覺到,這種文化藝術在當時代的魅力,同時又能煥發出它在新時代的一種新型藝術樣式的感染力。就像唐詩、宋詞一樣,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有它的高峰,沒有必要今天一定要依樣畫葫蘆地達到當時代的高峰,這樣就有了詞、有了曲、有了白話文,有了今天的語言藝術和舞臺表演藝術。

  主持人:有一些傳統的東西,有人認為它是博物館藝術,就不用去普及,不用去發展。如果這樣的話,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馮遠:博物館本身是一種具有教育傳承的含義,今天的青年人了解中國古典的藝術,比如説了解戲曲,崑曲就是一個代表戲曲,了解繪畫,比如説歷代的中國繪畫就是一個精粹,了解古代的音樂,比如説那些大家家喻戶曉的一些民曲,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這些實際上在今天作為一個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我覺得今天的青少年仍然是需要了解的,也只有了解了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傳統精粹,這一代人當他們承擔起文化的發展的責任的時候,他們知道怎麼在保護、繼承的基礎上,來尋找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色,並且把它強化、弘揚,發展它的現代史。

  主持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也非常重視,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力度也越來越大,就像在80年代的時候就開始對梅蘭芳、周信芳的藝術表演進行音配像,以後還會有什麼新的措施嗎?

  馮遠:實際上在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們國家、政府和一批專家就在搞傳統文化名錄的調研,而且推出了一個《文物保護法》,1982年的時候,《文物保護法》。這個文物法頒布了以後,這個階段我們很多的人大、政協代表和社會各界的專家,也一致提出來,如何保護加強、整理、保護髮展我們民族民間文化,可以説這一段時間是花費了相當大的工作量,文化部的主管部門也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前不久剛剛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的一個草案,是一個建議稿,剛剛遞交給國務院。這個保護法中間就對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在一個相當大的範圍中間,提出了一整套的措施和方案。這個中間提出了一個指導思想,也就是説提出一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然後合理利用、適度開發,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這樣一個大的方針,這個中間可以分成兩個含義,一個是政策保護、行政保護,一個是民事保護。所謂行政保護就是説政府通過立法,通過制定規章、措施,把它納入到當地的文化建設的一個規劃中間去,而且撥出專款,對傳統文化,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有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科學價值的這種文化藝術的口頭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一些實物,確定被名錄以後,它就實施保護。這樣有幾條措施,一個比如説建立保護的規則,然後通過調查研究,建立保護的名錄。第二個就是鼓勵傳播和傳承,第三個就是有計劃地爭取一筆資金來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和一批文化博物館,甚至於對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進行命名一批文化藝術之鄉,這是第三個。第四個就是對這種被列入保護對象名單之內的這批文化藝術資料和實物,對這種流通進行限制,這是從行政保護這個角度來説的。民事保護就是説它首先確認這個文化藝術的創造主體和它的研究者、記錄者,他享有他的精神權力和他的財産權力,允許他在擁有這個權力的同時,行使他的權力,而且他的權益受到合法的保護。另外一個就是通過這種有效地合理利用,適度開發,可以進行一些有償的服務,國家可以通過一些優惠的稅收政策來鼓勵他保護文化藝術的積極性。通過這樣一個立法,國家會逐年投入大量資金,而且要求把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傳承這種責任,可以納入到當地文化建設的長遠發展規劃中間去,並且通過地方財政予以積極地扶持,就是保障措施,要有資金。最後一個就是説通過這些樣式,使得咱們大量傳統文化的這種有價值的東西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並且對今天的青年或者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一個積極的普及教育的作用。

  主持人:這些年來中國在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方面做得怎麼樣?

  樓宇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方面向外學習,一方面其實也在對我們自己的傳統進行反思,應該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自己傳統的保護應該説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這個保護不僅僅剛才講到的藝術方面,其實在更廣義的文化方面,包括我們很多傳統的思想等等東西,應該説都是有很大的發展。比如説“五四”以後,我們對儒家基本上一個否定,可是這些年來,應該説能夠,也可以説我們一百年來能夠比較客觀地、公正地來評價我們傳統儒家的思想,而且現在對於它的研究,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面開展,也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我覺得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對整個的傳統文化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不像過去那樣一個比較簡單的否定、排斥,而是積極地來吸取它中間優秀的成績,而且不僅僅這樣,現在我們很多人開始也在做這樣一些傳統文化普及的工作。

  主持人:您認為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呢?

  樓宇烈:我想這個問題主要是從我們教育方面來著手解決,總體上來講,我覺得我們現在教育中間,特別在基礎教育中間,傳統文化的比例還是比較少,全民的素質培養主要要靠人文的、傳統的東西,因為它需要有一個基點,也就是教你怎麼樣做一個人?所以這些年我們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過去我們常常批判孝道,可是現在孝順父母已經定到了小學生的手冊裏面去了,這就是很大的一個變化,這些年來我們對傳統在反思,對傳統文化的這種繼承,對它的精華方面來加以發展,這還要做很多的工作。特別是去年江主席提出了以德治國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和傳統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間,從來就是德和法並用的,所以片面的,我們講現在是法制社會,但是法制社會裏面也不能不講德。

  主持人:還有我們從前面的新聞看到,也了解到不少情況,很多學校現在開設了叫戲曲課,而且好多小學還開設了戲曲班,這既培養了孩子們的一種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兩位認為這種做法值得不值得提倡呢?

  馮遠:當然值得,而且我覺得對一個孩子的養成教育,文化素質和作為一個由什麼樣的知識來組成一個現代的(中國人)是至關重要的。你作為一個現代中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了解,沒有一個深刻的把握,你只掌握了數和動手的知識,那是遠遠不足的。象這些年來,我們國家,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這方面可以説是按三個代表的思想,其中一方面現在也是要求今天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傳統應該有真切的了解和認識,同時維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是維護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跟世界文化進行交流、融匯,共同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一個橋梁和紐帶作用。

  主持人:那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實際上最終的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這樣要被大多數人接受就顯得非常重要,應該去怎麼做呢?

  樓宇烈:我們現在就必須要從整個的文化戰略眼光來看這個問題,也就是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發展,作為一個文化戰略來考慮。

  馮遠:我們推動一個機制,依靠政府、依靠全社會的參與,各個方面來參與,我想我們這種文化的保護、傳承、教育、普及以及傳統文化作用於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潛力,我想我們都能看得到。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