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8日節目
主持人:2002年9月18日中國自行研製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D”星和海洋探測衛星“海洋一號”,正式交付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海洋局投入使用。有關專家認為,“風雲一號D”星和“海洋一號”衛星的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已基本建成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稍後我們將就中國衛星的發展現狀有關問題,採訪曾任中國實踐五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馬興瑞先生和中國衛星氣象中心主任張文建。
2002年9月18日,由中國自行研製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D”星和海洋探測衛星“海洋一號A”星在中國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交付簽字儀式。“風雲一號D”星和“海洋一號A”星是于2002年5月15日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征四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的,經過三個月的在軌測試後,現已正式交付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海洋局使用。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 欒恩傑:這兩顆星經過在軌測試,它的指標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各個行業對衛星應用的要求,逐步要提高和廣泛起來,這也是我們從事航天事業所有人員都非常高興的事情。我們將在今後認真地看好天上的星,讓它正常運轉,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此次交付使用的“風雲一號D”星是中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A星、B星、C星已分別於1988年9月、1990年9月和1995年5月發射。目前,C星仍在太空運行,狀態良好,並已連續工作了三年。“風雲一號D”星交付使用後,中國將有兩顆極軌氣象衛星在太空運行。回憶起接收到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信號時的情景,在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工作了23個年頭的翁站長心情還是難以平靜。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站長 翁俊鏗:在(長征四號)火箭點火三分鐘之後,我們成功地用這套設備捕獲到信號了,衛星發回來的優質信號。當時我們的心情非常激動,大家非常高興。但是由於衛星還在繼續飛行,我們不能太激動了,壓在心裏面了。一旦衛星已飛過我們的接收區之後,大家就非常高興,有些拍桌子,有些跳起來,有些喊。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表達我們這種激動的心情。
作為中國氣象局三個氣象衛星地面站之一的廣州地面站,已經能連續收到“風雲一號D”星發回的清晰雲圖。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工程師:北京時間9點41分,我們捕捉到了“風雲一號D”星的衛星信號
而就在不久前的一次名為“黑格比”的颱風來臨時,“風雲一號D”星對廣東地區的氣象情況實施了有效的監測。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工程師 吳小雅:(北京時間)9月12日淩晨3點30分,黑格比(颱風),就是2002年18號颱風在廣東陽江登陸。這個颱風從形成到登陸,我們一直都跟蹤著它,及時傳給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廣東省氣象局。所以為這個颱風的登陸做好了及時的報告。
據了解,中國是受颱風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氣象衛星及時準確的監測,讓氣象工作者們在監測颱風時比以前更有自信。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高級工程師 曹靜:在氣象衛星發明以前,人們觀測颱風往往靠一种經驗,有了氣象衛星以後,我們就好像在天空中布了一個天眼、千里眼,從颱風的生成到它的移動,到它登陸,所有的都在我們氣象衛星的監視之下,所以一個颱風也逃不掉人們的眼睛。
中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觀測的資料,已被越來越多的國際用戶接收和使用。
記者:在氣象衛星領域,中國發射了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這些氣象衛星提供的衛星雲圖,為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服務。
隨著氣候變化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天氣預報”也成了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詞語。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的小學生們不僅把氣象衛星地面站作為他們的科普教育基地,還興趣十足的模倣起氣象節目主持人。在氣象衛星地面站了解了氣象衛星奧秘的同學們,也感受到氣象衛星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
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小學學生 朱小靜:在家裏我看天氣預報,看雲圖,開始我還以為是電腦製作出來的,誰知道今天到了這裡,才真正了解到,是因為是氣象衛星接收到信息,把它傳到電腦裏面的。我這樣可以了解到全國、全球、全世界的那些天氣情況,即使我要外出旅遊,到外國或者是外省去旅遊,都可以知道那裏的天氣變化。所以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據了解,作為“風雲一號C星”的後續星,“風雲一號D”衛星發射三個月來,已經在天氣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 楊克明:“風雲一號D”星這顆衛星,它所接受的衛星圖像,就較之以前的衛星圖像,就更加的清楚、清晰,特別是對地形的分辨,也非常清楚。所以我們通過衛星圖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青藏高原,以及西太平洋颱風,這些影響天氣系統,它的形狀、結構,另外雲型的特點。然後我們通過這些清晰圖像就能夠分析這些天氣系統過去的演變、未來的移動、移速,更好地做出未來的天氣預報。
目前,中國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都在軌正常運行,這兩種軌道的氣象衛星構成了中國完整的氣象衛星觀測體系,監測著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風雲變化。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運行與控制室高級工程師 鄭明忠:現在我們每天都在接收“風雲一號D”星的資料,經過處理之後,現在一方面進行存檔,另外也開始逐步向用戶進行分發。
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的研製合同也在交付儀式上正式簽署。
記者:隨著中國空間技術的發展,中國的衛星應用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除了氣象衛星外,海洋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類型的應用衛星,已經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並以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中國報道》記者孟斌綜合報道。
主持人:就中國應用衛星發展的相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馬興瑞先生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張文建。9月18日對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氣象局來説,真可謂雙喜臨門,“風雲一號D”星和“海洋一號”衛星正式交付使用,風雲三號衛星的研究合同已經正式簽署了,馬先生,您作為衛星方面的專家,您談一談中國的氣象衛星現在發展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馬興瑞:中國的航天事業是走過了46年的歷史,應該説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的氣象衛星也走到了國際先進行列,我們現在不僅擁有極軌的氣象衛星,同時也擁有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是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個國家擁有這樣的技術和水平。應該説我們現在的氣象衛星的應用範圍也在逐漸擴大,國家高度重視氣象衛星的發展,在中國氣象局與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部門的共同努力之下,國家批准了十年氣象衛星宏偉的發展計劃。儘管我們有一個發展的系列,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的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但是我們衛星的壽命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們遙感器的有些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應該説這些差距也讓我們更加努力地去改進這些差距,提高我們衛星長壽命的水平和穩定工作的水平,以及遙感器的能力,使它能更好地為我們氣象部門和國際的各個部門進行服務。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大氣和氣候是沒有國界的,現在世界各國的氣象衛星資料都可以共享,也可以共用,那麼中國為什麼還要發展自己的氣象衛星呢?
張文建:你説的對,大氣是沒有國界的,氣候現象,包括全球變化,它實際上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但是氣象觀測本身它受到地域的限制,包括氣象衛星,它同時也受到觀測的技術、觀測的時間頻次,以及觀測內容的限制。就拿我們中國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來説,我們在東邊有日本的GMS靜止氣象衛星,它定位在140度的赤道上空,在西邊有歐洲的靜止氣象衛星,歐洲氣象衛星組織的靜止氣象衛星,它位於0度,東經0度的上空。每一個靜止衛星,它有效的覆蓋範圍大概是50度。所以你看日本的GMS衛星往西邊可以擴展到90度,而歐洲的靜止衛星它往東邊延伸可以到50度。但是從90度到50度之間這一段,這正是我們國家天氣系統來源的上遊,這一塊對我們國家天氣預報非常重要,但是這塊就沒有靜止氣象衛星。任何一個其他國家,它也不會造一個氣象衛星放到中國最合適的位置上去。所以中國必須研製自己的氣象衛星。再舉一個例子,就拿極軌氣象衛星來説,我們所説的資料共享,它是在數據接收意義上的資料共享,比如説在我們國家地域範圍內,我們凡是能夠接收的氣象衛星,基本上是覆蓋我們國家和周邊地區的。其他國家,還有全球的其他地區的數據你是收不到的。這樣我們必鬚髮展自己的氣象衛星,這樣才能夠不受地域的限制,也不受觀測功能的限制。
主持人:現在中國除了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之外,還有哪些應用方面的衛星呢?
馬興瑞:中國到目前為止,發展了幾個大的系列的應用衛星,除了剛才提到的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以外,我們還發展了廣播通訊系列衛星和返回式遙感衛星,以及資源觀測的遙感衛星和導航定位衛星。還包括空間科學實驗的衛星系列,應該説這幾個系列是經過我們航天人和我們的應用部門共同努力,形成的幾個系列。
主持人:這些系統應用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馬興瑞:比如説像導航定位系統,我們探險、車輛行駛、船隻行駛、飛機行駛,我們人到任何地方,可以確定你的位置和時間,也可以確定你的速度。所以導航定位衛星這樣的應用,是人們難以想象它的應用面之廣。那麼廣播通訊衛星的作用,不言而遇,更是重要的。
主持人:就像今年8月份在長江以南發生的洪水,可以説像1998年那樣大的洪水,“風雲一號D”星對汛的監測情況怎麼樣?監測出來了嗎?
張文建:監測出來了,這個衛星是5月15日發射的,發射的當天,實際上是發射後100分鐘,我們就出來了第一份雲圖,而且在其後儘管衛星還沒有正式交付,我們馬上把這顆衛星投入了實際的應用,這裡邊您關心的剛才今年汛期的局部大洪水,這裡邊我可以給你看幾份雲圖,從這個衛星雲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巨大雲團的活動,正是這樣的大雲團,造成了局部強烈的洪水,這會對當地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有剛才我舉的颱風例子,這裡邊我們今年監測到了好幾個颱風的例子,你看這是森拉克颱風,颱風的眼,颱風影響的範圍,以及颱風即將登陸到中國大陸的整個形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還有這邊這個,這都是雙颱風體系,雙颱風雲係向中國大陸這邊移動之前,只要進入到我們的監測範圍內,我們就能夠準確地把它抓到。所以對這種應用來講,颱風監測是一覽無余的。
主持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是不是中國的衛星應用方面也存在著挑戰和機遇?
馬興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們的衛星製造業,包括火箭的製造業和衛星的應用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當然也有機遇。主要的挑戰,我們認為是由於當前我們國家的衛星製造業與國際衛星製造業還有一段差距,特別是像研製週期上,相對長一點。競爭力方面顯得弱一點,同時我們衛星的應用業方面,包括像剛才講的氣象衛星,我們是應用比較好的一個系統和一個領域,但是我們還有其他的一些應用部門,屬於剛剛開始階段,因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現在各國廣播通訊的運營公司,都積極地想爭取我們的市場,擴大他們的範圍,佔領我們的通訊衛星廣播這樣的領域,所以這個是對我們很大的衝擊。導航衛星的衝擊來説,應該説多年來我們已經開始利用外國空間的導航的應用系統,我們只有發展我們自己的應用系統時候,才能夠相互補償。我想帶來的好處也是應該的,不言而遇的,使得我們製造業和我們的運營業,能夠儘快按國際規範化標準來運營。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中國的“風雲一號”衛星已經被世界氣象組織定為是業務氣象衛星,現在正式投入使用的“風雲一號D”星,在全球的氣象觀測網中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佔有一個什麼位置?
張文建:“風雲一號”,實際上從“風雲一號C”星開始起,我們就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氣象衛星觀測網絡中,作為它的一個重要成員。因為目前實際上能夠進行正常業務運行的,也只有中國的衛星和美國的衛星。中國現在有兩顆,“風雲一號C”星和“D”星,美國是NOAA16和17兩顆衛星,這就是説中國的氣象衛星在這裡邊佔了全球極軌氣象衛星二分之一的這麼一個數量,也就是説它在觀測能力方面,實際上它起到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世界氣象組織非常希望中國的氣象衛星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下去,這樣的話在整個世界氣象衛星的格局裏邊,保持一個相當重要的貢獻。比如説像火災、水災、沙塵暴,這樣大範圍的自然災害來講,如果你只有一顆衛星,一天只能看到一次,那麼有四顆衛星,你就能看到四次。所以對我們來講,這樣的自然災害變化是非常快的,你只有利用多顆氣象衛星,才能夠比較準確、迅速地發現到這種自然災害,比如説森林大火,發現之後通知有關部門及時地把這項自然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或者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這就是説中國氣象衛星不僅僅是在中國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它對世界各國也有著重要的貢獻。還有就是説中國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系列,它載有十個通道的掃描輻射計,比美國的同類氣象衛星,同類遙感儀器,它就多了五個通道,相當於它用十個顏色來看地球,美國是用五個顏色來看地球,我打個通俗的比喻來説。這樣來講,它就保持了我們中國在發展階段實現了跨躍,同時保持了局部的優勢。所以這個衛星非常受到全世界同行的歡迎,比如説用它來監測高速公路的大霧,還有地面常見的自然災害現象,這個是非常有利的武器。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非常感謝我們國家的航天人,他們給我國製造出來了先進的氣象衛星,古人講“攻于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這樣一個利器,就使得我們中國的氣象事業為國民經濟,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有了更強的保障。
主持人:中國在新型運載火箭和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研製方面的情況怎麼樣呢?
馬興瑞:我們科技集團公司承擔了國家航天十五重大的兩個項目,也是十五重大的項目之一,兩個項目,一個是大型運載火箭,一個是大型靜止軌道的公用衛星平臺,這兩個項目是國家的需求,也是航天技術迫切的需求,也是我們培養人才,加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個需求。現在我們新型的運載火箭正在處於預演階段和方案的可行性論證階段,我們概括地用三句話來説,是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三種模塊,這樣一個發展模式。大平臺也是我們要趕超世界水平的一個大的工程項目,目前已經進入到初樣階段,這個大平臺相當於美國、歐洲目前在軌衛星的最先進平臺水平,可以提供整星的功率1000瓦的水平,可以達到15年的壽命,可以攜帶50個以上的轉發器。應該説這樣的平臺研製成功以後,將對我國國民經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預計在2005年前後,要發射兩顆這樣的大型靜止軌道公用平臺。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最近中國成立了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那這個中心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張文建:對中國氣象局來講,我們過去的保障重點是在於地面上,風霜雨雪各種自然災害,各種氣象的活動。但是大氣上界,隨著人們的活動,實際上它在不斷延伸。也就是説人們活動的範圍在越來越往高處發展。對於中國的氣象保障來講,它就應該適應國民經濟和國家高科技發展的狀況,因為這種空間天氣,不僅僅對航天器本身,比如説對我們的風雲二號衛星,對於載人航天飛船有影響,而且它對比如説導航,它可以引起導航的失誤,可以引起通訊的中斷,甚至它産生的低磁場的變化,可以引起地面輸油管道,甚至地面的電網,我們照明用電的網絡發生重大的破壞。所以這個預報實際上是中國氣象局,它的預報業務的一個延伸。
主持人:中國在應用衛星方面和國際間的合作,是什麼樣的情況?
張文建:就拿氣象衛星來説,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我們成立30多年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實際和國際上建立了廣泛的合作渠道,這種合作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感覺到至少有四個方面的明顯幫助和非常好的作用,第一個是它可以通過這種合作,使我們能夠緊密地跟蹤國際先進氣象衛星,或者是對地觀測衛星的前沿技術,包括需求的前沿,包括技術發展的前沿,這樣非常有利於推動我們國家後續衛星的發展。第二個,它實際上在技術層面上,它是非常好的一個交流渠道,包括我們衛星運行的管理,包括衛星遙感産品的,高價值産品的生成,這一部分來講,也是我們通過國際合作,獲得交流或者説獲得經驗,甚至説可以向國外輸出經驗的這麼非常好的渠道。第三個就是應用方面,對氣象衛星來説,比如説現在已經到了業務化時期,非常要強調、非常要重視它的應用。第四點就是説它起到很好的國際協調作用,比如説我們參加的CGMS,它是一個世界氣象衛星協調組織,這樣的會每年召開一次,中國作為一個六個東道主之一,像這樣的組織只有氣象衛星的擁國才有資格參加,這樣的會議實際上是全球氣象衛星的調度、協調。通過這樣調度協調,可以保證全球氣象衛星的網絡正常運行,包括在業務上萬一産生不良的現象或者非常意外的情況,可以進行協調。我給你看一幅圖,這就是目前世界氣象衛星的分佈圖,從這張圖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全球兩種軌道衛星的分佈,我們國家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個同時擁有兩種軌道衛星的國家,實際上我們發揮的作用現在處在三足鼎立的這麼一個狀況,我們正在為世界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主持人:十五期間中國還將主要重點發展哪些衛星?能發射多少衛星?預計還可以。
馬興瑞:目前按照十五的計劃來看,大約有30個左右的軍、民、商各種衛星的發射,十五期間,我國對衛星的需求是特別迫切,各行各業都希望我們能夠形成連續穩定的空間衛星運行體系,所以我們重點是在連續、穩定、運行方面下功夫。在剛才提到的廣播通訊、導航定位、對地觀測和遙感,這三大系列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發展空間探測和空間科學以及載人航天等一些重大的航天工程。應該説十五期間是我們中國在航天領域發展的一個大好時機。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孟濱 導播:趙妍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