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6日節目
主持人:當今世界人口持續增長,耕地不斷減少,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對農作物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世界糧食面臨著數量日益短缺,質量要求更高的嚴峻挑戰,為了解決世界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2002年9月16日首屆國際水稻大會在北京舉行,據了解這也是世界上首次舉辦的針對最主要農作物的綜合性大型國際會議,有關這次會議的相關問題,我們將採訪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際水稻研究所理事宋健先生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先生。
9月16日上午國際首屆水稻大會在中國國際科技會館中心召開,來自世界各水稻生産國的水稻專家、政府高級官員和農業技術人員1200多人參加了大會。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大會並講話,江澤民主席介紹了中國在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中國為世界糧食生産和安全做出的貢獻,他強調世界農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全球範圍內的糧食安全問題依然存在,江澤民主席指出,國際社會應該珍視科技進步帶來的發展機遇,他在講話中鼓勵中國的科研人員,與各國科學家加強合作研究,為各國的共同發展和普遍繁榮做出貢獻。
大會發佈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有89個國家種植水稻,全球水稻的種植面積約1億5千2百萬公頃,年産稻米量5億8千6百萬噸,其中亞洲的稻米産量佔全球稻米總産量的90%。而到了2025年,全球依賴稻米的人口將增加到35億,對稻米的需求量也將達到7億5千萬噸。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産量,保證糧食安全、消除貧困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各稻米生産國的重要議題。據了解,有十多位亞洲及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高級官員,率代表團參加了大會。
孟加拉國家農業部長 米扎 法克盧:我們國家的問題是人口不斷增長,但是食物越來越少,現在我們通過水稻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印度國家農委主任 潘嘉博 辛閣:(印度)現在有2億5千萬農民種植水稻,水稻的年産量大約是1900萬噸,對農民來講,有2億多農民依靠水稻來生活,提高水稻的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對今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一個建議,希望加強水稻多種用途渠道的開發。
據了解,首屆國際水稻大會將在18個專題會議和14個研究會上,重點交流稻作研究新成果、新進展和新技術,以及研究稻米貿易戰略。
記者 楊海莉:首屆國際水稻大會的舉辦國——中國,是水稻的發源地和世界上水稻産量、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中國每年的水稻總産量達2000億公斤,佔世界水稻總産量的三分之一,中國並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之一,目前在雜交水稻等領域的技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2001年中國的水稻種植面積是2860萬公頃,佔世界稻作面積的五分之一,水稻單位面積産量平均高於全球産量65%。60年代,中國的矮稈玉種和雜交水稻技術聞名於世。70年代中期,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育種專家,選育成功三係法雜交水稻,單産增加10%以上。90年代,二係法雜交水稻使水稻産量又有大幅增長。雜交水稻的選育成功,可以説是中國科學家對世界水稻生産的傑出貢獻,現在這項技術已經開始在全球得到推廣。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沈國舫:我們對水稻的這些(技術研究),無論是品種方面,無論是生産技術方面的進步,都可以通過技術交流和合作的途徑,對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貧窮人口比較多的國家,還能起到促進的作用。因為我們國家有星火計劃,就是專門支持一些很快能夠出效益的技術,能夠推廣下去,我們想這些事情,我們想提高星火拉美、星火非洲這樣一種行動,到現在還是在醞釀當中,也就是把我們的優勢,怎麼樣能夠使得在其他貧困地區,或者是發展中國家,對他們有所幫助。
據了解,為期五天的國際水稻大會分為國際水稻科學會議、稻米貿易會議、水稻技術和機械展、稻作文化展四項活動,16日下午各項會議和展示活動將同時開始進行。
記者 楊海莉:大會主辦方的負責人表示,首屆國際水稻大會在北京召開,必將對中國的水稻技術進步乃至世界發展水稻研究,以及解決生産、加工貿易等問題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據了解,今後每四年發展中國家的水稻生産國將輪流主辦一次國際水稻大會。
記者:我們知道最早國際水稻大會在北京召開,是由國際水稻研究所向您建議的,我不知道當時您是怎麼考慮這個建議的?
宋健:中國差不多有一半人要靠水稻生活,我們南方。全世界,亞洲幾乎都要靠水稻來生活,吸取營養。這麼大的問題,水稻的研究過去好像沒有提高到國際前沿的水平,來鼓勵我們的科學界和年輕一代從事水稻的科學研究工作。所以我在世界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理事會上,我提出建議,我説好像咱們應該開一個大會,開一個世界代表大會,對於全世界關於水稻研究的科學家們和農學家們、工程師們,給他們一個鼓勵,給他們提供一個舞臺,然後把水稻的研究提高與小麥一樣的高度,這是對今後農業的發展,特別水稻農業的發展,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第二個當時想法就是現在的世界人口在增加,現在60億,聯合國預計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要增長到90億,到本世紀末肯定超過100億,這個人口的增長。中國人要增長,要到了16億才能停住,才能停止增長。現在我們面臨著新世紀,21世紀農業科學家,整個科學界和技術界面臨著要創新,要提高農業的産量,以滿足全世界人民對食品的需求,也就是食品安全問題。這麼重大的一個戰略問題,應該提到全世界科學界的面前,全世界人民面前,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農業研究,特別是水稻研究。
記者:宋主席,您是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理事,據您了解,現在國際上最關心的有關水稻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呢?
宋健:現在的水稻研究第一個就是先進水稻耕作方式,和最好品種的推廣,這是一個大的問題。比如説非洲,在全世界的範圍來説,非洲挨餓的人多,饑餓問題比較多,缺糧也比較多。現在世界水稻研究所和國際組織都希望把水稻種植推廣到非洲,非洲也有一些地方,特別是赤道以南的地方南非,環境、條件、雨水都比較好,適宜於水稻生長,也可以每年種好幾季,兩季、三季種。但他們由於歷史上吃水稻的傳統習慣沒有,現在大力推廣。另外南美洲,拉丁美洲的水稻生産也在起步,也在開始推廣。現在由於中國和亞洲很多國家,在水稻新品種,特別是雜交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有吸引力。剛才袁隆平院士跟江主席彙報中國的雜交稻現在可以大面積地達到每公頃15噸,也就是1畝地1噸,如果是這樣的話,完全對於解決非洲和亞洲的貧困問題,糧食安全問題將會做出重大貢獻。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水稻的基因組研究,這個中國的科學家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還有瑞士,同時做的水稻基因圖譜的,物理圖譜的研究,去年已經獲得了成就,剛才聽他們説,中國的科學家們、華大公司,準備今年年底要做出詳細的圖譜。這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第二它屬於禾本科植物,就是一年種一次收一次,然後再種。禾本科,玉米是禾本科,小麥是禾科,所以主要的作物都是禾本科,水稻的突破,基因圖譜的突破對其他的研究,比如玉米、小麥、穀子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叫基因組計劃,就是基因組的分析和今後基因組學的研究,這對今後的水稻和其他糧食作物的科學研究、品種改良、提高産量、提高質量,都會有重大的影響。
記者:就像您所説的,中國在雜交水稻的技術研究方面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那麼在未來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以及解決世界貧困人口問題方面,中國還應該做出怎麼樣的努力呢?
宋健:現在中國應該説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我們現在全國糧食供應量,人均400公斤,現在吃不完,還有少量的出口。所以中國應該説通過過去,特別最近20年來, 改革開放以後的努力,應該説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是現在雜交稻還有一個質量的問題,所以現在雜交稻和水稻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提高質量,讓大家吃得好,吃得營養好,當然同時提高産量、單産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覺得今後30年以內,中國的人口還要增長3億到4億,就是增長三分之一的人口,未來如何保證今後16億人口,30年或者40年後,16億人口的糧食供應這也是一個很重大的任務,現在也是大家都明白,還要繼續把中國的産量提高三分之一,這是我們的一項艱巨、光榮的任務。另外世界上現在還有8億人吃不飽,我想中國人應該能為此做出貢獻,我們的水稻研究,我們的雜交稻應該為世界上貧困的人口,特別是處於飽中的人民,給他們做點我們的貢獻,我們是應該的。
主持人:圍繞世界水稻研究的有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袁先生,您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您被稱為是“雜交水稻之父”,我們也知道國內外的農業專家都夢寐以求、力圖攻克的超級稻計劃一期目標已經在中國實現了,這標誌著中國在世界上超級稻的研究計劃走在了前列,2000年的時候一期超級稻水稻計劃大面積試種,畝産達到了700公斤,而二期目標在2005年要達到800公斤,這個目標現在研究的進展情況怎麼樣了?
袁隆平:前天我們在湖南西北驗收了一個127畝地,平均畝産就達到了817.4公斤,湖南的西北面等於長江流域水稻的主産區,如果在這樣的地方能夠大面積畝産800公斤,其他地方,只要在栽培上,各方面配上套,大面積實現800公斤是可能做得到的。我們的計劃是2005年達到800公斤,但是我們要爭取提前一到兩年實現這個目標,有把握的是提前一年,我們爭取提前兩年,到2003年,就是明年實現超級稻的第二期目標。
主持人:示範田它畢竟是示範田,而面對市場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複雜的問題。就是正因為複雜,所以説許許多多的高科技産品在面對市場轉化成産品的時候,就會出現或好或壞,那麼超級水稻要是推廣種植的話,會遇到哪些問題?
袁隆平:光是品種,當然它是一個基礎,真正要在大面積生産上,要體現出超高産力,這樣一個潛在的産量的話,它牽扯到許多方方面面,首先就技術來講,栽培技術的問題,還有病蟲害防治的問題,還有因為市場的問題,比如説總體價格太高,或者成本太高,農民接受不了,這也是問題。如果太低,價格太低,種子公司也不願意生産這種種子,它沒有利潤,還有很多環節,其中最重要一條就是栽培技術,超高産水稻還要超高産栽培技術配上,才能夠真正實現超高産。
主持人:那這些水稻都適合在中國的哪些地區推廣呢?
袁隆平:我們在湖南,湖南是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是我們中國水稻的主産區,大概在長江流域水稻主産區都適合種,另外華南的北部,像廣東、廣西的北部,福建的北部,這也是適合的,一直可以延伸到淮河流域,就是河南的南部、江蘇、安徽的北部都可以適合,至少是可以佔到水稻面積的60%以上。
主持人:那要在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推廣的話前景怎麼樣?也就是説超級雜交水稻在哪些國家、哪些地區會受到歡迎呢?
袁隆平:首先受到歡迎的是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一般來講,像特別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跟我們中國有點類似,人口多、耕地少,糧食短缺,像菲律賓、印度這樣的國家,印度尼西亞,他們的産量是很低的,産量水平很低的。一般來講,像菲律賓,它的産量大概就是250公斤左右,差距很大。印度尼西亞高一點,大概也就是300公斤左右。
主持人:推廣到那,也能達到您説的700公斤、800公斤。
袁隆平:我講今天我們從印度尼西亞,我們的專家今天到北京來開這個會,他前兩天驗收我們在那裏示範了450畝,平均産量550公斤,在我們國內550公斤只是一般的,在印度尼西亞那是一個大突破,他們最高的産量只有400公斤,平均的産量大概就是300公斤,現在差不多增長80%以上了,所以開了一個現場會,它的農業部長、我們中國駐印尼的大使,我們湖南農科院院長都到那裏去開了現場會。再講越南,越南是除了中國之外,第二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廣的一個國家,它去年種植達到了700萬畝,它的平均産量達到了450公斤,但是當地的品種也就是300到350公斤,我們是450公斤,增長的幅度都是很大的,30%左右。所以説在發展中國家非常感興趣。再講發達國家,美國現在在生産上,今年的種植面積它是已經達到了30多萬畝,我們跟它有一個合作關係,它現在的雜交稻的産量比它(原來)最好的品種增産38%,達到了畝産835公斤,不得了。
主持人:袁先生,美國一位著名的教授在他出版的《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當中》評論您説,袁隆平先生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産的糧食實際上是使人口增長率下降了,他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袁隆平領導著人們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我想知道您對這個評論的看法是什麼?
袁隆平:這位教授叫做巴來伯格,他是普渡大學的教授,我到過普渡大學,他請我到他家裏吃過飯,這個人他是很權威的農業經濟學家,是四屆美國總統的農業顧問,他到中國來訪問的時候,很驚訝地發現中國有雜交稻,那個時候畝産1000多斤,他做夢也沒想到,認為中國很落後,因此他寫了這麼一個東西,我認為他這個評價還是實事求是的,改變了他的眼光,中國人還是有能力,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他就對中國刮目相看了。
主持人:您領導的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每年還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委託,為世界各國培養農技科研人員,是這樣嗎?
袁隆平:是這樣,從1981年就開始,每年都有(培訓班),少則一期,多則三期,時間也長短不同,短的一個月,長的三個月,到現在為止,初步地估計了一下,大概300多位外國專家,主要是培訓雜交水稻技術。
主持人:主要是來自哪些國家的?
袁隆平: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亞洲的最多,有印度的、有緬甸的,有越南的,有菲律賓,有泰國的,還有巴基斯坦,還有非洲的岡比亞、埃及,什麼布隆迪、幾內亞現在還在那裏。還有拉美的也有。
主持人:除了水稻技術以外,現在全球水稻的生産以及加工貿易方面還有哪些新的問題?
袁隆平:産量是一個基礎,首先要滿足他吃飯,吃飽飯,然後才能夠談到吃好,我有一個原則的,現在不是我們生活條件改善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優質,喜歡吃優質的米飯,這是對的。我們原來的戰略是以産量為主,我們現在優質和産量並重,有一條原則絕不以犧牲産量為代價來求優質。
主持人:您曾經説過,如果面對貧窮和饑餓的問題,那提高産量是放在第一位的,您現在還這麼認為嗎?
袁隆平:還是第一位,特別是在我們國家,我們人口這麼多,人均耕地這麼少,現在還要退耕還林,像我們南方要退田還湖,還要建機場、修高速公路,還要佔地的,還有城市化、城鎮化,耕地肯定是越來越少,你要保證糧食安全,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産量,單産、單位面積的産量。我們還搞結構調整,我舉個例子,假如我家裏有5畝田,我需要5000斤糧食,我現在1畝地只能産1000斤,那5畝地都要種上糧食。如果你想致富,你要拿1畝地搞其他效益高的作物,但是你還要買糧食,你只能産4000斤,不行,那我唯一的辦法,提高單産,4畝地也産5000斤,這1畝地就搞其他效益,搞經濟、搞收益,我叫這做曲線致富,糧食本身賺不了錢的,但是我提高了單産之後,我們可騰出土地、騰出空間,來種其他經濟效益高的,什麼養殖業、什麼果樹、蔬菜這些東西。
主持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像您剛才説的,人們對産品的品質,食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了,您這種提法,您還認為還是堅持嗎?
袁隆平:現在普遍有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優質就不能高産,高産就不能優質,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觀點,就水稻來講,優質與高産完全能夠做到統一的。我就講兩個故事,我不講理論,1999年年底廣東澄海市委書記羅書記到我們這來訪問,他説我們澄海市經濟很發達,都吃泰國米,他説你有沒有優質又高産的,他説我們田又少,又優質又高産的水稻。我説有,有超級稻,我説我今天晚上就請你吃,結果吃了之後,他吃了五碗,他從來沒吃過這麼多,他説真好。我們的産量那個時候是700公斤,現在是800公斤。後來隔了兩天,港、深記者代表團來了十幾位,香港和深圳的,其中有5位小姐,都像你們這麼年輕的,我就把澄海市委書記這個故事講給他們,他們不太相信,我説今天中午請你們吃我們的優質超級稻,五個小姐,四個小姐吃四碗,一個小姐吃三碗,她説從來沒吃過那麼多。好得很。
主持人:多大的碗?
袁隆平:小碗,也不錯,她説平常挺頂多吃兩碗。加了倍了。
主持人:我們知道您自從研究出三係法法雜交水稻技術以來已經30年來,您未來對水稻研究還有哪些方面的問題?
袁隆平:對,我跟你説,我們還是搞超級雜交稻,我們超級雜交稻分三期,現在第一期,我們大面700公斤,第二期800公斤,我們第三期爭取在2008年實現第三期的目標,就是大面積畝産900公斤,這個我們除了利用常規的優種技術之外,剛才講的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外,通過分子技術,基因工程技術來實現這麼一個目標。現在有了苗頭了,一個苗頭就是我們把野生稻裏面,通過分子標記的方法發現了兩個有利的基因,一般野生稻裏面都是不利基因,我們常規方法不能發現的,但是我們通過分子技術發現兩個增産基因,每一個基因對現有的雜交稻有增産18%的效果。苗頭出來了,我們今年種在那裏,去年是比對照的,一般的雜交稻增産35%,今年大面積長得很好,前天我們去看了。這是一個由分子技術。我們還跟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水稻光合作用有兩種,我們叫碳三和碳四作物,像玉米、高梁是屬於碳四種,它光合效率高一些,利用二氧化碳能強一些,碳三作物就是低一點。理論上碳四作物的光合效率比碳三作物高30%,我們現在已經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裏面來了。所以説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提出來搞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的研究,爭取在2008年實現這麼一個目標。
主持人:第三期雜交水稻主要是目標是多少?
袁隆平:900公斤。
主持人:您認為這次會議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水稻,它在生産、消費各個環節當中會起到什麼預期的作用?
袁隆平:我認為這次會議很重要,這是一個新的里程碑。這麼大的規模,1200多位代表,60多個國家,有十幾個國家的部長來參加這個會,這是(規模)空前的,對進一步推動水稻的科研、生産都具有重大意義,一個新的里程碑。對水稻更加重視,至少在研究方面能夠促進,在生産方面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楊海莉 導播:趙妍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