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4日播出
主持人:一直以來,中關村被認為是中國實現科技中國的先鋒,它的發展程度和發展速度可能直接影響中國未來實現科技中國戰略目標的進展,1999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中關村管理委員會關於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請示,三年後的今天,入住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已經達到近萬家,36萬從業人員在中關村的各企業工作,一些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的高新技術在中關村誕生,三年來中關村已經完成了從電子一條街到高科技産業基地的轉型。在稍後的演播室裏,我們還將採訪中關村管理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副市長劉志華先生,好,首先請看記者的相關報道。
這是北京著名的中關村大街,街道兩旁林立著眾多高科技企業和他們的産品廣告牌,大街上這個雙螺旋的標誌也已被許多人所熟悉,然而在今天,中關村已不再僅僅是這條街道的名稱,在距離中關村大街近50公里遠的北京通州區宋莊鎮,有250畝留美博士韓庚辰創辦的奧瑞金種子公司的試驗田,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種子市場,但確是種子生産弱國,韓博士的這家種子公司創辦幾年來,已發展成為中國玉米種子行業規模第五,營業額第三的企業。
奧瑞金種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韓庚辰:我們最早是1997年9月份入住的北京市留學人員創業園,當時是在標準廠房裏,然後98年我們搬到中關村創業大廈,2000年搬到中關村發展大廈,所以我們這個場地是去年、2001年做成的,也就是在中關村四年期間我們就搬了三次家。從我們企業在中關村的發展來講,也基本上是和北京市留學人員創業園在同步增長,也是同步成長起來的。
韓博士告訴記者,創業初期他們享受到了中關村許多優惠條件,而中關村逐漸形成的信譽、科技含量、開放創新等概念也使他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自然享受到了中關村良好的品牌效應。而正是這種品牌效應使中關村對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業有著越來越強的吸引力。
中關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戴衛:三年來已經有700多個留學生團隊領取了營業執照,還有3500多留學人員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就業,他們的到來為中關村建設貢獻了力量,我們還推出了一大批國內頂尖、世界先進的高科技産品,比如説方舟一號CPU它的推出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時代。
2001年7月,中國第一個自主知識産權的實用化32位CPU産品代號方舟一號的半導體芯片在中關村誕生,這種芯片可以廣泛應用於網絡計算機、教育、辦公、金融服務等領域,方舟的打造者是留美博士李德磊先生任總裁的中芯微系統公司。
中芯微系統公司董事長 李德磊:當時回國的時候主要是考慮到因為我們是在做CPU這個技術,中國一直沒有這個技術,而矽谷整個從技術上、從市場上都是比較飽和的,在國內現在這個市場非常大,整個可以説是一片綠地,所以國內市場大,國內這個市場對CPU技術有一種需求,我們本身又能夠做這種技術,國內資源又比較好,尤其是工程師的來源也比較好,所以當時我們決定回到國內來做這個工作。
據了解,方舟一號已于去年底投入批量生産,而體積更小、容量更大的方舟二號芯片也已在中芯微系統公司研製成功。
記者: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對面,太平洋大廈東側的這個位置,經專家考證,就是中關村發源地原址,1980年,中國科學院的一位研究員對矽谷高科技産業迅速發展的景象所感動,回國後創辦了中關村第一家民辦科技機構,到1986年末,中關村形成了以開發經營電子類産品為主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直到90年代中期,這些企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都以年均百分之一二十的速度在遞增。1999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出臺,這座電子城開始了向高新技術産業基地的轉型。
三年前,留著一副大鬍子的朱榮輝博士回國創辦企業,兩個多月時間,他一共找了十多個部門,跑了30多趟才把公司註冊下來,這件事情使朱博士的回國創業決心遭受了一次考驗。
北京美髯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 朱榮輝:感到特別疲憊,就覺得公司還沒有開張就花那麼長時間,還要花那麼多精力做這些事情太累了,我本身在美國也辦過一家公司,那時候只用幾天的時間就辦下來了,很簡單。所以我覺得這樣就有很多可以改進的餘地。
有感於自己創辦公司的艱難,2000年5月,朱博士向中關村管理委員會提出了改進公司、註冊審批方式的建議,當月,管理委員會採納了朱博士的建議,並且聘請他為總顧問,在海淀園開展了電子政務網上審批試點工程。記者看到,2001年1月1日至今,海淀園數字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已經接待網上查詢訪問98萬人次,受理各類企業網上申請近1萬項,其中1400多家企業通過上網申請辦理了新技術企業入園申請和三資企業審批。
海淀園數字園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 張稷發:按照我們的計劃,三期工作都完成之後,我們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就是今後所有企業在園區所有能辦的事情都通過網上來進行,我們計劃在9月底三期工作應該是初步告一段落,要達到什麼情況,就是説在網上可以為企業除了辦理工商、稅務、技術監督等等各種政府職能以外,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很多其他方面的服務,這樣也為我們政府從管理向服務型轉變提供一個非常好的途徑。比如説企業通過網上報稅以後,需要開通網上銀行,這樣還可以開通網上購物,網上一系列的法律宣傳,為企業提供各種幫助和服務。
這裡是中關村科技園區服務中心,大廳內設立了151個窗口,可以完成各種行政審批事項245項,企業在設立和運行過程中,需要政府審批的各部門都有專人在此辦公,房先生剛剛註冊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向工作人員遞交了一份可行性分析報告,一週後房先生就可以實現自己開辦一家教育網站的願望。
北京光和蘭科科技有限公司經理 房:我準備發展期用三年,每一年我準備聘請40名在線老師,就是一線的老師,第二年我想聘請到100名,第三年我想聘請到1000名,我的網站註冊人數我想第三年應該到200萬。
據了解,近三年中關村年均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400多家,每兩天新增一家歸國留學人員創辦的高新企業,在巨大的變化中,中關村還完成了同國際接軌,科達公司、摩托羅拉、因特爾、微軟等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到中關村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産基地。
記者:如果説科技的發展決定了中國的未來,那中關村將是考查21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依據,它是否能像20年前的深圳、10年前的浦東一樣,充當發動機的角色,帶動中國經濟又一輪質的飛躍,關心它的人們正試目以待。《中國報道》記者楊海莉在北京中關村報道。
主持人: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中國報道》。圍繞中國高科技園區中關村的有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中關村管理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副市長劉志華先生,劉市長您好,歡迎您光臨。我們知道人才是發展高科技産業最重要的生産要素了,中關村現在有從業人員是36萬多人,從事科技的高科技人員就有十幾萬人,它的人員結構這些從業人員的結構和分佈是怎麼樣的?
劉: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在發展高科技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是作為國家的一個戰略,而且是努力增強綜合國力的一項重要措施,而高科技的競爭關鍵是在人才的競爭,現在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裏有36萬從業人員,其中有16萬多是大學以上的學歷,這樣佔將近一半,百分之四十六點幾,其中博士生和碩士生有3萬多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在33.4歲,這是我們最新調查的結果,尤其在IT産業方面,IT産業是一個非常年輕、競爭力非常強的産業,在這個産業方面平均年齡才28.4歲,非常年輕,這些年輕人非常有朝氣,他們朝氣蓬勃地衝擊著國際高科技的各個領域。
主持人:就照著這種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方向,中關村現在還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呢?
劉:實際上中關村現在高科技企業就有1萬家,3060家是去年新增的,僅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3060家高科技企業,在這方面需要各個門類的人員,因為中關村有39所大專院校,有213所科研機構,各個學科的門類在這裡都非常齊全,而且有50年的發展歷史,中關村是建國初期就已經開始建立的高科技的一個基地,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高科技企業的增加,現在專業人員已經越來越多,但是在下一個階段裏恐怕更需要的是有綜合知識的這些管理人員,因為我們要想把小企業做大,而且做成在中國、在世界能夠立足於世界之林、有競爭力的這些企業,必須有很好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要認識市場,要懂得高科技,我覺得應該大批地需要具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也非常需要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如果這樣的人才大量地聚集在中關村,中關村帶動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騰飛就指日可待了。
主持人:每天有一家甚至不止一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在中關村誕生或者註冊,那這些企業的存活率怎麼樣?據我們了解去年有800家被取消高新技術産業資格的這種企業。
劉:是的,高科技它就是因為是一個在新的領域裏邊它成長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也有相對的淘汰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去年就有800多家高科技企業被淘汰了,前年有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被淘汰,但是被淘汰的企業並不是説完全他們的資源、他們的人力都被淘汰掉了,而是很快地就組合到新的高科技企業裏邊去了,所以這種成活率在我們這裡我看經過調查,大約有10%以上的企業每年都有更新和淘汰,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尤其在美國矽谷,這種的淘汰率比這個還要高,但是這種簡單的淘汰不是説這個企業就死亡了,這些人就真失業了,而是很快地又融合到別的企業之中去了。
主持人:在中關村這些中小企業,它怎麼樣渡過它的嬰兒期呢?因為在成長的初期是需要保護的,有什麼扶持政策嗎?
劉:我們是採取市場機制,政府來整合資源,在中關村實施的是以人為本、以企業為中心,小政府、大社會的方式,但是儘管這樣,我們的政府也要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對小企業的成長我們有以下幾個措施,一個措施我們在中關村建立了大量的孵化器,我們有30個孵化器,就是把小企業擱在孵化器裏邊,把它孵育成、成長成中企業或者大企業,然後出孵化器,孵化器裏邊主要是為這些小企業提供社會化的各種服務,市場化的服務,開放性的服務,使得小企業能夠減少大量的後勤各方面的工作,而且還要輔導他們怎麼面向市場,這樣政府建的這些孵化器和社會上建的孵化器給小企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其次在中關村我們建立了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擔保公司,為小企業融資,因為高科技企業的融資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有資金強有力的支持,小企業很快就可以成長起來,尤其那些技術比較領先的企業,所以融資難是中小企業一個長期困惑的問題。
主持人:在中關村這些中小企業融資還難嗎?
劉:也難,現在因為風險投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國家現在沒有開創業版的市場,國際上納斯達克就是創業版市場,它可以風險投資公司支持了這些小企業以後,很快地把小企業培育起來,然後培育上市,風險投資公司就用上市的機會退出,建立了一個退出機制,而我們國家現在沒有開創業版,這樣就使得相當一部分的風險投資公司有一些疑慮,所以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仍然是一個問題,因此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又採取了第三個措施,就是政府要資金在風險投資給中小企業的時候,政府有一定的資金量作為跟進,跟進資金,同時我們建立了長期的銀、科、企聯誼,就是銀行家、企業家、科學家之間不斷地進行聯誼,讓銀行、讓這些風險投資公司、金融機構都能尋找到非常好的項目,也使得這些小企業能夠找到金融家,能夠融來資金,同時我們還建立了多個協會,讓那些民間的組織,讓他們行業的自律組織為大家服務,為成員服務,這樣中小企業在中關村孵化、成長就會非常快。
主持人:這些民間的組織、群眾的組織起到作用了嗎?
劉:現在的作用越來越大,按照市場機制建立的政府應該政府只去做那些個人和企業都做不了的事情,政府一定要轉變職能,因此我們把社會的職能更多地交給這些協會、學會、商會,讓他們去做,比如説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有一個IT産業協會,IT産業協會現在非常非常的活躍,像剛才我説的很多數字,尤其IT産業裏邊的數字,都是他們做的民間的調查,調查以後給他們的會員,而且向政府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我們還有民營企業的商會、風險投資協會、生物醫藥協會等等,這些協會在裏面非常活躍,但是我們覺得還做得不夠,應該更多地承擔起這些社會職能來,不要像原有的體制一樣一切都靠政府去包攬,所以我覺得建立一個寬鬆的、活躍的環境,與這些協會的參與有直接的關係。
主持人:觀眾朋友,圍繞中國高科技園區中關村的有關問題,我們現在正在採訪中關村管理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副市長劉志華先生,稍後歡迎繼續收看。
主持人:中關村現在和中國其他52家高科技園區相比,比如像上海、廣州一些地區的高科技園區相比,中關村的絕對優勢在哪呢?
劉:像上海、深圳、廣州大家都要努力地發展高科技,這個在中國的各級領導層已經逐漸形成了共識,我覺得這是特別可喜可賀,但是各個地區有各個地區的特點,北京的特點是我們中關村在一個風景如畫的環境裏邊,這個地區裏邊有香山、頤和園、圓明園,有一些是明清的古園林、皇家園林,我們還有大覺寺、碧雲寺、臥佛寺這些名勝古跡,而且大家秋天可以到這裡看紅葉,冬天可以到這裡踏雪,這個地區風景環境自然環境是非常好,我們努力在創造環境方面去創造一個法制的環境,因此我們制定了一個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使大家在寬鬆的環境裏邊有法可依,又遵循著和國際接軌的遊戲規則,這樣大家的積極性會非常高,而且投資者和創業者的合法權益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政府不是在裏邊不斷地制定政策,而是依靠法律,更高層次的法律來支持中關村來創造環境,而中關村有非常密集的智力資源,這一點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因為有39所大專院校,有213所科研機構,每年在這裡邊的在校生在40萬以上,每年的畢業生都超過10萬,所以人力資源的密集度是中關村的優勢之一,所以在法制建設,在我們很好的自然環境之中,又有很密集的智力資源,這樣就對高科技今後的發展起到一個基礎的支撐的作用。
主持人:中關村和前三年相比,政府在中間扮演的角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劉:這三年政府在職能上有一個很大很大的轉變,我們政府更多的是創造環境,創造軟環境、硬環境和人文環境,軟環境就是指的法制,指的政策,硬環境我們去建立企業和個人都不可能做到的大量的基礎設施,我們去做規劃,做完規劃以後去建立這些基礎設施,包括給留學人員建立雙語學校,有他們很好的居住區,有他們的研發區,便利的交通,清新的空氣,使得這樣大家有更多的靈感能夠爆發出來創造,人文環境方面要在原來中關村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要創造一個中關村幾代人都非常期望的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這種人文環境有強大的凝聚力,現在從中關村出來的科學家或者企業家都非常自豪地説,我在中關村那樣競爭激烈的環境裏都鍛鍊過,而且是成功者,我覺得這種中關村的環境是很多企業家、科學家特別期望的。讓中關村鼓勵創新、容忍失敗,而且不斷地容納全國、世界各地來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在這裡都有機會,都可以得到發展。
主持人:中關村的應用軟體佔中國市場份額的40%還要多,這個量是很大的了,中關村的發展對北京的經濟發展貢獻是不是也很大?
劉:最近幾年中關村在北京的工業經濟的增加值裏邊、提供的貢獻率都在60%以上,在北京市的GDP中,中關村在中央批復之前大約佔8%到9%,經過三年的努力,現在在北京市的GDP國內生産總值中已經達到16.4%,這種增長速度還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
主持人:通過我們記者的採訪,還有和一些從業人員的談話中,我感到了確確實實中關村已經實現了從電子一條街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的轉型,中關村的科技園區與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距離還有多遠呢?
劉:好像也沒有任何國家或者任何組織把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的標準能夠提供出來,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很成功的高科技園區,我們把他們作為我們的楷模,向他們去學習,但是我們不是簡單地照搬,而是結合我們國家的一些特點,根據我們的國情,根據我們的特點,根據我們的文化積澱,我們採取一些措施。國際上像矽谷就是很成功的高科技園區,美國西部的矽谷,比如説像愛爾蘭的軟體園,印度的班加魯爾科技園區,我們台灣省的新竹科技園區,這都是很成功的,很成功的科技園區他們的輻射力都非常強,一個科技園區就可能帶動了一個國家整個經濟的增長,就像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一樣,所以如果中關村要能在中國起到這種作用,那就已經離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不遠了。
主持人:中關村逢勃發展的這種精神曾經被IT界一個著名的評論家當作一項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來評述,您覺得這種精神是什麼?如果這種精神繼續做下去的話,按照這種精神做下去的話,中關村還會給人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劉:中關村的精神就是幾代科學家在這孜孜不倦在追求的,就是在追求真理,追求創新,我們建國以後,國家在這建設了大量的大專院校和中國科學院以後,我們兩三代的中關村人、科學家,他們在這裡都在追求著這個目標,追求著科技強國的目標,因此中關村的主要精神在於創新,在於大膽地進行創新,不斷地進行創新,同時要容忍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有一些中小企業可能在創新的過程裏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有些並不是人為的,但是沒有關係,他們可以爬起來再戰,只有這樣,才能前仆後繼地在科學的領域裏邊打出我們中國的品牌。
主持人:99年6月份的時候你們提出要使中關村三年大變樣,到現在已經是最後一年了,而且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了,你們既定的目標實現了多少?實現了嗎?
劉:現在是剛剛到三年,三年的既定目標基本已經實現了,我們做了一個全面的規劃,中關村的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成,各種社會服務體系也已經基本建成,中關村科技園區從98年批復以前在技工貿總收入方面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長,現在已經達到2014億人民幣,技工貿總收入,工業的增加值達到455億,這些增長速度在30%以上,去年創造的稅金達到了89.4億元人民幣。
主持人:個人所得稅就達到了19個億。
劉:因為高科技園區就是要不斷地創造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他們靠他們刻苦的勞動,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在高科技領域裏邊不斷地努力,他們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去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整個出口達到了30.5億美金,這個增長速度比98年翻了兩番,而前幾項技工貿總收入、工業增加值這些方面都比98年翻了一番,我們預期再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到2004年、2005年,尤其2005年是我們國家的“十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到那一年的時候,我們爭取中關村的各項指標比2001年再翻一番,那時候可能技工貿總收入能夠達到3500億人民幣,稅金能夠達到150億,出口我想也應該能達到60億到70億以上,我們朝100億美金的這個目標努力。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楊海莉 導播:滕雙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