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打造一片新天地


  2002年6月23日播出

  記者:老城區的保護和開發一直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對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來説,這個問題尤其引人注目。當它的社會和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如何在洶湧的現代化大潮中保護一個地區的歷史風貌,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在今天,解決了溫飽的中國人,在建設自己家園的過程中,正在努力打造一個融現代與傳統、時尚與歷史為一體的美好的新天地。

  一、上海有個新天地

  八十年前,中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聚集在這裡,成立了一個組織,1949年,這個組織成為了中國的執政黨,古老的中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八十年後,就在中共一大會址的周圍,一個以新天地命名的時尚休閒區悄然興起。

  投資方 羅康瑞:一大就是天,新天地。

  這個高檔商業休閒區由於地處特殊的位置,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

  一大館長:近在咫尺的一大會址旁邊,搞了這麼多境外的這些餐飲業,好像是不是給資本主義所包圍了。

  有人説,新天地的最引人之處在於它找到了舊城改造的一種新方式。

  楊保軍:對於一個原有的老的建築,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甚至可以改變它的一個功能,這種改變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也有人對它改變了石庫門居住功能的做法提出了疑議。

  教授羅小未:你説是説保護里弄,結果把里弄掏空了做別的用途,這個怎麼算保護呢?

  這種特殊的改造方式,使這片不過十個籃球場大的地方吸納了近13億元人民幣。

  羅康瑞:很多人都不理解,所以他們都説我肯定是瘋了。

  許多商家入駐新天地,新天地周圍的土地也隨之升值,良好的投資回報使人們開始以樂觀的態度看待耗資巨大的舊城保護改造工程。

  鄭教授:它把原來的居住功能轉換了,轉換成這種商業化的功能,但如果上海的老百姓還要住,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轉換成商業。

  靠近淮海路的"新天地"位於上海市的中心地帶,原來是一片居民區。九十年代,作為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上海的目標是要成為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商業、金融中心。顯然,按照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市區中心地帶建築物的單一居住功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上海的需要,改造乃大勢所趨。然而,原有的大片大片的石庫門建築是上海的文化財富,凝聚著幾代人的人生記憶。如何對待它們,成為各界人士爭論的焦點,也成為新上海城市建設的難題

  。

  楊保軍:歐美國家他們在戰後大規模重建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説原有的舊的一些居住區也好,商業區也好,它們已經是換句話説是破敗不堪了,或者説不能滿足當時生活的需要了,因此簡單地辦法就是把它推掉,我們蓋新的。以新換舊,但是在實施過程當中發現了不少問題。

  在北京、西安、廣州這些年齡比上海大得多的城市,老城區改造更是一個牽動人心的話題。中國政府歷來重視對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按照有關規定,凡是被劃為文物保護區的建築,在城市改造中必須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然而,大量沒有被列為文化保護區、但體現了特定歷史風貌的民居建築,其命運就成為老城區改造中一個倍受爭議的問題。圍繞一片老房子,拆,還是不拆的激烈交鋒時有發生。

  羅小未:新天地這裡的這些石庫門弄根本就沒列為保護單位,所以沒列為保護單位也就是説它可以拆的,但是瑞安公司它還是很有遠見,它就覺得它把它保護下來了,而且經過調查,它也發現這裡面的確有很多好東西。

  一邊是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一邊是城市建設和商業開發的利潤追求,如何在兩者之間實現平衡,各界人士都在進行積極探索。而新天地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保留了上海特有建築石庫門的外觀,內部卻改變了原先的居住功能,成為主題餐廳、咖啡酒吧、時尚用品商店等,有專家説,新天地以商業化的方式局部破解了舊城改造方面的一個難題,並且成為人們了解上海的一個窗口。

  一大館長:一大會址和新天地雖然處在同一個地理位置上,他們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他們在文化消費的層次上面來説、對象來説也有不同,但是他們共同地來營造了上海改革開放的這樣一個整體的文化風格。

  BEDWOOD(老外):我想現在中國已經意識到不僅要保護大的重要建築,還要保護那些所謂的不太重要的建築,那些你成長的地方、出生的地方。鄰里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僅僅是保留建築,還要保留一個城市的風貌。

  新天地現在已經成為上海時尚的一個代名詞,人們到這兒來,不僅可以品嘗各國美食,還可以品味一種文化--傳統的石庫門文化。

  遊客1:小時候也住這樣的石庫門的房子,所以回過頭來現在看新天地感覺非常親切,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爸爸媽媽那個時代,里弄裏的那種生活。

  遊客2:我喜歡來這裡,因為我覺得真的是很中國,也很上海。

  記者:這些舊的磚墻經過歲月的侵蝕,已經風化了,所以有人説,走進上海的弄堂是在走進一個時代,是在穿越歷史。

  二、一言難盡石庫門

  這是上個世紀初石庫門的設計圖紙,體現了那個時代時尚的設計理念。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租界地區建造了大批連片的里弄住宅,採用歐式連排佈局,單體上又有中國傳統宅院特色,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的需要,又在門上大做文章,選用花崗石料作門框,黑色厚重的木料作門扉,既堅固又顯示主人的身份,所以稱作石庫門。上個世紀初,石庫門多達9000多處,上海曾經有六成人口居住在這裡,這些特點鮮明的房子是上海歷史的寫照,也是代表上海建築風格的標誌性建築。

  陳逸飛:石庫門房子也是因為是上海所特有的一種建築文化,而且是在本世紀初,我想如果談到上海,肯定會談到石庫門這三個字。

  老一代的上海人,尤其是住過石庫門房子的人,心中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石庫門情結",新天地的原居民、62歲的林玉蘭在石庫門度過了她一生最美好的年華,雖然現在的單元房寬敝明亮,設備齊全,但説起老房子和老房子的鄰居,仍然顯得十分留戀。

  林玉蘭:像自家人一樣平常跑來跑去,很客氣,搬家時,大家都捨不得,都哭了。

  這些精美的畫面,是上海電視臺為拍攝紀錄片《永遠的石庫門》而精心組織的,對於今天的上海人來説它已經成為一種遙遠而美好的回憶。事實上,當年獨門獨戶的居住格局因為種種原因已經變成了72家房客,石庫門已經成為居住條件差的代名詞。

  居民1:我們十平方米,我們三口就擠在一張床上。

  居民2:洗手間?啥地方裝呀。

  居民3:總覺得有些不好,有蟑螂、老鼠什麼的。

  新天地的原居民對於過去生活的回憶,最難忘記的恐怕是倒馬桶了。

  林玉蘭:每天拎馬桶從樓上到樓下,下雨天挺不方便的。

  在中國的其他城市,老城區的居民面對居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同樣有著非常複雜的感情。

  北京衚同居民:樓房是減輕不少負擔,攏火、上廁所,弄這個弄那個,倒土,樓房一下都有。

  居民2:還是希望住平房,別住樓房,住樓房就覺得心裏不痛快,平房出來進去的見的人也多。

  年輕人:樓房裏吃完飯以後也能打打球什麼的,這衚同裏根本就沒辦法打球。

  小孩:別的地方也沒有人跟我玩,除非他們也跟我搬一棟樓去。

  據了解,目前上海還有大約3000萬平方米的弄堂建築,居住著200多萬上海市民。在北京,衚同裏的居民人數也早就超過了住宅的承載量,大雜院取代了四合院。顯然,從適合居住的角度來看,許多老城區已經失去它存在的意義。

  記者:這些青磚鋪成的路面它的年齡已經近百年了,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在它下面的三米深處,已經埋上了從自來水、空調到互聯網等各種各樣的管道,這些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就像一個人的神經和血管,一旦把它們聯結上,這位高齡老人不僅具有了歷史和文化的魅力,而且還充滿了時代的活力。

  三、整舊如舊的啟示

  1號樓作為新天地的私人會所,是保留最完整的建築物,即使從表面上看,老式的紅木傢具,華美的燈飾,處處顯示出30年代的精緻和講究,但設施完全是21世紀的裝備了。

  吳經理:裏頭包括有空調、也有電梯,也可以安裝各種各樣音響,拿來做一個展示。

  新天地所有石庫門建築的內部都安裝了現代化設施,但外表則整舊如舊,青水磚墻,烏漆大門,雕花門楣,重現了弄堂的風光韻味,而這種整舊如舊的工程是浩大繁雜的,幾乎每一塊磚石的去留都被仔細研究過。

  總設計師 陳建邦:以前這個磚頭也是比較糟糕的,很不行,所以有些要修補,一般在上海的概念以前修補基本上就是粉刷,把舊的粉磚刷,粉刷我覺得可能不太對,可能是我們要用另外的方法,把破了的磚拿出來,放些比較好的進去,我希望還是有原來的感覺,舊就是舊,新真正是新的了,表現了現代化的感覺了。

  陳建邦是新天地的高級發展經理,他參加過美國一些老城區改造,對他來説,新天地的改造工程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象這樣一塊地面,以前是混凝土的,怎麼讓它顯示出一種滄桑感呢?

  陳建邦:我還希望做完以後有這種青苔長出來,這樣長出來以後會比較有味道,有舊的感覺,以前不知道能不能做出來,現在很高興還有一點點能做出來,還是比較成功。

  儘量保持石庫門的原汁原味,是新天地改造工程的一個關鍵。

  承建方 馬崇恩:一般我們像上海包括上海附近的地方,修補清水墻一般都是很簡單的,就是破損的把它抹灰抹一下,再塗料涂一下,把它勾出來就是了,這次我們的業主為了要體現原汁原味,他一定要叫我們把裏面的內墻的磚拆出來補在外面,外面壞一塊換一塊。

  這樣的做法保持了磚墻品質和年代的一致性,同時為了延長它的使用壽命,高科技的産品也被引進來。

  馬崇恩:用德國的高科技的瑞瑪斯塗料,它既能透氣,又能防水,傳統的方面就完全用傳統的手法去修復,這是我們一個原則。這次我們還有一個結合了高科技的手段,揉和在修復過程當中,原先我們做防水層的時候是很麻煩的,傳統的做法是把它打掉,做成混凝土的結構,這對房子的損壞是很大的,這次我們用了高科技的防水層,在下面布管進行了防水處理,這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傳統和現代的完美結合,不僅讓設計師們頗有成就感,也得到了有關專家的肯定。

  鄭時齡:它就使人們覺得這一類的建設可以做得那麼樣的美,而且它可以給我們今天的生活跟新的功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圍繞新天地的改造,也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裡僅僅保留了石庫門建築的一個門臉,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羅小末:只保護外貌,裏邊把它掏空了做別的用場,剛開始我們有些人不能接受,過去那種認為要保護就原封不動地保護,要保護就必定要做本來的用途,那種是比較狹隘的看法。

  陳逸飛:你跑在巴黎的馬路上,你跑到威尼斯,你會發現有許多的墻豎立在那,而後面空著,為什麼,它就把這個舊的墻面要貼在一個新的建築的表面上,為什麼?它保持了一個原來的風貌,但同時裏面又適合今天現代人居住的條件。

  鄭時齡:上海人在過去,在一些舊的建築改造裏面,包括公共建築,也有過這個做法,我們叫熱水瓶換膽。

  羅小末:保護不是單單保護幾個建築,你應該把它的環境也保護出來,等於讓人家看到這個建築還有這個環境,然後知道當時的歷史文化面貌。

  專家認為,任何城市不僅是生産力發展的産物,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既要保護它固有的歷史文化風貌,也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樣的城市才能歷久常新!

  記者:新天地項目是和舊城改造的構想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在上海,尤其在商業繁華地段,要進行這種整舊如舊的改造,對一個城市來説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但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代價和成本。

  四、數字的背後

  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個老城區的改造,投入的代價都是巨大的,資金問題是首要的制約因素。

  有人説,新天地每座房子都沉澱著20世紀初的風雨。為了留住這些往日的風雨痕跡,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據介紹,只是買下老房子和將原來的住戶遷走,就花了6億元人民幣,而為了翻新內部和保存外表,代價又是6億元,這片佔地3萬平方米的新天地,每一平方米建築的造價就是2萬元人民幣。

  張書記:如何來完成這麼一個工程呢?應該説政府和企業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政府和企業現在考慮的,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是搞一個大的平衡。

  目前,新天地能夠容納的企業並不多,一期工程全部租出也只能容納22家企業,租金和新天地的十多億投入及營運成本之間,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短時間內很難贏利,那麼,精明如羅康瑞的開發商怎麼會如此不惜血本呢?

  羅康瑞:因為我們是52公頃的開發,新天地廣場是第一期,下去我這幾項等新天地的廣場品牌打出來,我們下去的開發項目肯定會有經濟的效益。

  事實上,新天地是上海盧灣區太平橋總體開發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項目規劃佔地52公頃,總建築面積160萬平方米,目標是建成一個標誌性的現代化綜合園區。新天地所帶來的品牌效應,使周邊的樓價立即上漲,這意味著新天地的投入,將在瑞安其他房地産項目上得到回報。

  張書記:所謂一個動態平衡就是在新天地改造當中不急於求成,原計劃是花10年到15年的時間,通過10-15年地價的變動,來平衡開發的成本,所以現在看是完全能夠達到預期這麼一個預算的。

  楊保軍:這也是我們在舊城的改造包括整治當中可以借鑒的一條經驗,就是説如果我為了對這個城市留下一點歷史文化的有價值的一個地區的話,我可以在其他地方給他相應的政策補償,讓他作為一個統一的項目來運作。

  在這種住宅改造的新的運作方式中,首先受益的是新天地的原居民,他們從狹窄擁擠的石庫門搬了出來,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過去,林玉蘭夢想著能在家門口有一個環境優美的休閒場所。現在她終於可以和老伴每天在小區裏散步了,家裏的住房面積也比以前大多了,原來六口人住的房子不到40平米,現在的新房有160多平米,廚房、衛生設備一應俱全。

  採訪林玉蘭:很開心的,早上鍛鍊鍛鍊,鍛鍊好之後買買菜,然後倆老一起出去玩。

  目前,上海運用市場機制進行舊城改造的做法,已經被中國其他城市的仿傚。然而,也有專家對新天地模式的普遍性提出質疑。

  鄭時齡:398個建築作為保護,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也是住宅,總的大概有234個街坊,1000萬平方米的建築,這些建築將來走哪一條路,你如果還是都按照新天地那是不可能,因為新天地它只是一種模式。

  無論如何,新天地的資金運作方式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啟示,它至少使許多人意識到,對傳統建築的保護也許並不僅僅是一種負擔。

  記者:新天地的改造過程讓人們了解到城市建設和商業開發利潤追求之間的平衡,也讓人看到一個城市政府和企業對歷史文化的尊重,今天的中國人在用建築表達對傳統的留戀,在用生活方式錶述自己對現代文明的渴望。

  五、新天地,新生活

  活躍在新天地的人們中,有上海的原居民,也有來自中國各地包括香港、台灣的新移民,還有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們。

  遊客1:新天地給我很深的印象,因為我想這是上海一個把東西方文化結合得很好的一個地方。

  遊客2:倣古建築還是可能是三四十年代的,但是人全是新的,氣氛也是新的。

  遊客3:代表著上海這批我們上海這批年青人的一種精神面貌,一種追求。

  這位澳大利亞人名叫安東尼,是新天地X服飾店的老闆,店裏出售他設計的各種服飾,這些專門標上"中國製造"的産品讓他的生意好得出奇。

  安東尼:中國國慶節我只能在門口攔住客人進來,因為人太多了,這真是每個商人的夢想。

  安東尼先生還打算在新天地開辦第二家商店,他説他很喜歡在中國的生活,並且有了中國的綠卡。他認為中國正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這種變化對他們這些創業者非常有吸引力。

  安東尼:當你想到上海時你會震驚,你閉上眼睛五分鐘,有些事就發生了,這些瞬間是那麼的神奇,我在想,天啊,這一切怎麼發生得這麼快,我都沒看見它就完成了。

  和安東尼一樣在新天地開店的著名藝術家陳逸飛,通過他的"逸飛之家"不僅開創了他的事業的新局面,還向人們展示了他的文化生活理念。

  陳逸飛:十年前人們是為著生活而消費,十年後的今天人們是為著生活的質量在消費,所以石庫門這麼一個典型的上海建築文化的環境,然後跟很好的一種作品,我們包括藝術作品,包括商業的産品,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的話,那一定會是一個大家所矚目的一個風景線,一個亮點。

  新天地的總設計師陳建邦來自香港,他平時工作在新天地,週末也經常帶著家人、孩子來這裡,看到人們悠閒地喝著咖啡,他就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

  陳建邦:上海基本就是個移民的城市吧,它也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從國際化的角度方面,他們應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新的生活方式並不意味著忘記過去,今天的人們就是在對歷史的依戀和對未來的嚮往中不斷前進著。

  記者:據了解,目前中國老城區的開發已經不僅停留在對重點文物古跡的保護階段,而且各個城市的設計者和建設者,還注重體現完整的歷史風貌,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呈現在世界面前的,不僅是一個現代化的中國,而且還是一個歷史的中國。《中國報道》記者傅潔在上海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傅潔 導播:滕雙雙 監製:吳明訓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