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應對各種挑戰,確保更好未來”為主題的第35屆東盟外長會議于7月29日至30日在文萊首都斯裏巴加灣市舉行。會議強調要推進東盟一體化,決定加強地區合作、聯合各國力量打擊恐怖主義。東盟外長會議之後,又舉行了東盟和中日韓外長會議和第9屆東盟地區論壇以及東盟與對話夥伴會議等系列年會。
作為東南亞各國在新世紀的又一次承前啟後的重要聚會,第35屆東盟外長會議的與會外長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著重討論了區域經濟合作、經濟復蘇和經濟改革以及地區安全和反恐問題。與會的部長們在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強調,東盟的首要任務是進一步推進東盟一體化,確保東盟實力和競爭力的增強和提高。
在會上,部長們批准了“東盟一體化行動工作計劃”和在人力資源開發、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等4個優先合作領域的具體合作計劃和項目,並對東盟計劃於今年8月15日和16日在雅加達召開東盟一體化行動發展合作論壇會議表示歡迎。
他們指出,要確保本地區經濟的持續復蘇,消除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仍是東盟應優先考慮的問題。
關於多邊貿易體制問題,部長們表示,將在世界貿易組織談判中與其他經濟夥伴緊密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産品和服務爭取更多市場準入機會。
關於東盟與中、日、韓合作,部長們表示將進一步促進10+3合作。 認為,馬來西來提出的在吉隆坡設立10+3秘書處的建議很有必要。
7月30日下午,東盟與中國、日本和韓國(10+3)外長會議開幕。與會外長們就當前國際和地區形勢及如何在10+3框架內擴大和深化在經濟、政治以及安全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各自的主張。
中國外長唐家璇出席會議併發表講話。為進一步提高合作水平,保持不斷發展的勢頭,唐家璇提出三點建議:一、10+3應在以經濟合作為重點的同時,逐步拓展新的合作領域。二、進一步加強各個合作機制之間的協調。三、以10+3為主渠道,推動東亞區域的整體合作。
第九屆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31日下午閉幕。來自亞洲和其他地區重要國家外長及歐盟代表在會上討論了亞太地區的安全、反恐及朝鮮半島和南亞局勢等問題,並就進一步發揮這一論壇作用、加強區域和國際安全、反恐和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中國代表團還向東盟論壇提交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方在新形勢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
唐家璇外長在論壇外長會上發表講話時提出,第一,希望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東盟開展對話與安全的重點;第二,主張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推進地區安全對話與合作。
結合東盟外長會的相關情況,記者採訪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張蘊嶺先生和中國前駐澳大利亞大使石春來先生。
主持人:首先介紹一下10+3和10+1機制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機制。
張蘊嶺:10+3應該最早出現應該説由歐亞合作,歐亞合作也是東盟來倡導的。歐亞合作就是歐盟對東亞,又是東盟倡導的,光東盟不夠,需要東亞所有的國家來進行協商。所以東盟就提議,1995年就提議能夠和中、日、韓三國一起來商討。但是真正啟動10+3機制是1997年金融危機,1997年在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召開了第一次為了商討怎麼來對付危機,恢復地區增長,這樣的話這麼一個機制就算開啟了。開啟了之後,因為它是一個非正式領導人會議,是一個對話會議,逐步逐步就形成了一個規模性的機制,每年都開領導人會議,同時它也是一個內容不斷擴展,由一般的對話到增加實質性的內容,這是一個10+3,我們説是整個東盟,但是它還有其他的一些機制,剛才你提到10+1,10+1就是東盟和中、日、韓對話,也就是10+3對話的同時,東盟分別與中國、日本、韓國分別對話,這就是10+1,同時還有兩個,一個就是10,也就是東盟本身,他們自己也要單獨開會,而且每次都是在他們會議期間來進行對話。還有一個就是中、日、韓,這個主要是從2000年開始的,因為在這10+3框架下,因為3過去沒有,是和東盟對話,既然這個進程開始之後,中、日、韓的領導人2000年第一次非正式的會晤,早餐會。後來到2001年就把它固定化了,中、日、韓增加了經濟部長會議,這樣一個對宏觀機制、政策、經濟政策進行對話協商。可以説這樣一個東亞合作現在有四趟車。
主持人:不管是什麼樣的機制,也不管是説10國,還是10個對話國,還是説3國之間,還是10+1或者10+3,不管怎麼説這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的東盟外長會,剛剛閉幕的東盟外長會。石大使,您對這個會議怎麼評價?
石春來:這個會議是非常積極的,而且是從來未有過的,我認為在合作的內容上有所突破。
主持人:在這次是有所突破。
石春來:我認為是有所突破的。
主持人:有哪些突破?
石春來:一個呢,當然主要是從決議來看,就是説從全面的啟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因為自由貿易區的問題,東盟國家本身有它的自由貿易區的理想,中國和東盟國家達成一致,要建立自由貿易區,十年之內,那就是到2012年,十年之內。但是過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步驟,如何開展?真正落實要從現在開始,這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全局的,整個我們這個地區,東亞合作這是一個很大的基礎,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湄公河的合作,湄公河的合作實際上已經開始,我們在這個方面態度很積極,首先就是航行、樞竣,還有整個的湄公河流域的開發,這個恐怕將來對整個的地區經濟和地區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了,還有一個全面的推動作用,我們中國在這方面可以做出積極的貢獻。再有一個就是我認為這個也是很重大的問題,就是在非傳統領域的全面合作,這個問題我認為意義重大,為什麼呢?就是説亞太地區、東亞地區,真正能夠大家走到一起,顧慮也比較少,合作的領域也比較廣闊,共同利益比較多,真正能夠很快見到實效的,所謂非傳統領域,不是原來所想像的軍事等等,比如反恐、禁毒、非法移民等等,甚至於包括環境、保護,這個是廣闊的領域,這樣一些實際的步驟,如果能夠很好地落實的話,對於整個的區域來看,從經濟到政治,一直到環境,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包括在內,那麼這個領域就大大地擴展。
張蘊嶺:從我們角度,我想這次會可以説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我們在這個會上,中國提出了很多,應該説是非常有進取的,有建設性的,而且有深遠意義的一些建設,比如説在10+3這樣一個框架內,中國提出了第一要推進全面的合作,以經濟為重點,推動全面的合作,包括政治安全對話,這個提得比較清楚了。第二個就是説它要加強,提出加強東亞合作機制,各個機制之間的合作,因為剛剛講一會兒10+3,一會兒10+1,還有金融,還有貿易,還有地區開發,這個機制已經很多了,需要協調。第三個就是説要以10+3為主渠道,加強整個東亞地區的整體合作,也就是説我們展望小組的一個任務,就是為東亞整體的這樣一個合作未來來設計一個藍圖。這個中國也提出。
主持人:通過您剛才介紹的,可以感覺到,就是在東亞和東南亞這一塊,可以説合作的意識非常強,您剛才講到既有10+3的合作,又有中國和東盟的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問題,同時還有東亞的合作問題等等,您怎麼看待,從這個合作的角度來怎麼看待東盟外長會議召開的意義呢?
張蘊嶺:因為外長會議,像東盟地區合作當中,因為外長會議應該説是一個準備階段,還是為年底的領導人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來做一些準備。所以這一次提出了很多新的東西,我想對於為領導人會議做準備,而且為今後地區的合作,長遠的發展提供一些帶有戰略性的思想。我剛才特別強調中國在這方面的作用,大家非常公認,起到越來越積極的作用,一方面我們本身經濟持續增長,對這個地區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這個地區,對推動地區合作持積極的態度,這樣這個影響也是非常巨大,2000年朱總理在新加坡開會的時候,主動提出來考慮中國、東盟搞自由貿易安排的可行性,去年領導人達成協定,那麼整個去年,我是10+1,東盟和中國自由貿易區合作的專家組成員,我們進行了一年的準備,和東盟一起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報告提交給領導人,最後領導人同意,他們做出了這樣一個戰略決策。所以在中國、東盟之間,如果我們想有2萬億的國民生産總值,17億的人口,未來的潛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這樣一個地區,如果我們大概用10年左右的時間,能夠搞成自由貿易區,第一對本身雙方利益非常巨大。第二個就是説可以推動其他國家加快加入的進程。我們看到去年領導人一同意,小泉馬上就到東南亞去訪問,提出來也要加強和東南亞的合作等等,因為日本本身,它有國內的困難,經濟困難、農産品的保護等等;韓國也有本身一些困難。所以這樣一個進程,我想會推動他們加快這個步伐。
主持人:我們知道張蘊嶺先生和石春來先生原來都是東亞展望小組的成員,這個組織每個國家只有兩個名額,正好是兩位先生今天都到我們演播室來了。我想請石大使給我們介紹一下,東亞展望小組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石春來:東亞展望小組是1998年年底在越南召開的,東盟加上東北亞三國,中、日、韓首腦會議的時候,韓國總統金大中提議建立東亞展望小組,然後各國都支持這個意見。他提出來這個問題主要的著眼點就是加強東亞合作,就是説不但有東南亞,而且有東北亞,東南亞、東北亞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加強東亞合作,成立一個以學者為主的每一個國家兩個人,一共是13個國家,26位學者,提出對加強東亞合作,整體合作的建議,政策建議和具體步驟,從1998年年底提出,然後經過1999年、2000年、2001年,開了一共五次會議,其中有一次在上海召開,我們作為東道主,然後完成了這個文件,提交給13個國家的政府,請他們來考慮這些意見,如何進一步加強東亞合作。
張蘊嶺:因為東亞合作這個概念,應該説從歷史上也沒有,它這個關係,東亞的歷史關係都非常特殊。因為現在啟動了這個合作進程,它迫切需要一個將來往哪發展,怎麼來發展,怎麼來規劃,它就要展望,就是這些人要為地區規劃一個藍圖,一個長遠的,特別是政策性很強的這麼一個建議。所以這個本身提出來應該説是非常有意義的。
主持人:現在東亞展望小組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了,那麼石大使,您對東亞合作這個前景,您怎麼看?
石春來:我認為從歷史上看,我們現在世界上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有歐盟,但是沒有一個東亞的,一個經濟區域性的經濟體制或經濟集團,只有東南亞,東北亞各自為政,從長遠來看,自由貿易區的問題,甚至於經濟一體化的問題在東亞肯定要實現,當然這個過程會很遠,不會很容易。但是我們現在中國和東盟建立這個自由貿易區,我認為可以認做是第一步。緊跟著是日本、韓國,然後是所有的東亞國家都參加進來,你實現這個自由貿易區有各種渠道,也可以是東北亞和東南亞各自,然後合併。也可以是東亞、東南亞和中、日、韓分別,最後組成一個(自由貿易區)。現在看起來恐怕,我看應該是中國、日本、韓國,分別參加東南亞,然後形成東亞的一個經濟一體化機制。當然也還包括政治上,包括在其他教育、文化,這方面也有很多發展。我想從長遠來看,東亞一定要成為和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或者是將來的美洲貿易區,一個鼎足而立的這麼樣一個區域性的經濟,也包括安全、政治各方面的一個合作機制,這樣的話對於全球化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同時對於我們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也是重大的推動。
主持人:這次的東盟外長會議上,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談到了中國和東盟合作的時候致力於三點,一點是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要全面啟動,要加快,在2012年要建成自由貿易區。第二個就是關於湄公河流域的區域開發和合作的問題,關於自由貿易區大家了解可能比較多,湄公河流域的開發現在進行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張蘊嶺:因為湄公河開發是這樣的,80年代中期,最早是由亞洲開發銀行提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地區牽扯到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後來實際上也牽扯到我們雲南省南部,主要以雲南,但是也有其他幾個省。亞行提出來這個之後,實際上由於資金,還有各個方面的限制,進展都不快。所以10+3這個進程開啟以後,因為這個地區在整個東亞範圍,也成為了東亞地區合作的這麼一個重要領域,領導人一致同意,把湄公河這個地區的開發問題列入到東亞合作的進程,這個進程去年應該説和前年都列了一些具體的項目,比如説包括河道、下游的湄公河通航障礙清除,疏浚航道。第二個就是公路,像昆曼公路,連接這個公路等等一些,應該説有一些進展,但是進展不是太快,牽扯到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就是原來有一些遺留的問題,比如説昆曼公路,它是雙邊的一些項目,現在要拿到地區來,中國要起更大的作用,提供資金、提供技術,它需要一些調整。另一個就是説它還有一些實際上的擔心,還有政治信心的建立,逐步磨合,使得這個地區共同受益。所以應該説進展(不太快)。還有比如説瀾滄江的上遊和湄公河下游之間的開發、利用、水利資源、河道等一些協調問題。下游的國家有一個湄公河委員會,過去我們沒有參加,現在這次我們對參加這個持一個積極的態度,所以也把它納入到大區的合作範圍。今年要開這方面的領導人會議。所以我想大湄公河地區開發會走向一個新的階段,因為領導人會議之後,會有一個新的面貌。
主持人:這個步伐也會逐步地加快。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到底會有什麼影響?
石春來:我想對於我們西部大開發,應該是互補的一種性質。因為特別是湄公河的開發和我們整個西南聯在一起,因為這裡頭還包含著其他的一些大項目,比如説議論到的東西,而且有些東西有了方案。還有泛亞鐵路,曼谷到昆明的高速公路,再加上湄公河沿岸,不僅僅包括水利、通航了,還包括農業的發展和其他有關的事業、企業的發展。所以這個顯然會大大地促進我們整個西南部的對外開放和東南亞經濟上的互補,以至於對我們整個的經濟發展,也是相當的一大塊。我們去年的貿易額,中國跟東盟已經超過了400億美元,將近420億美元。這樣一個趨勢來看的話,這個數字顯然在今後幾年要大大地突破。曾經在東南亞有這個議論,就是説中國的發展到底對他們怎麼樣?似乎最近給我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就是説中國的發展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講,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商機,可以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關係,這樣看這個問題,我們也應該説是我們既受益,同時也應該是東南亞國家受益。
主持人:兩位專家,圍繞這次的東盟外長會議,結合東亞合作的相關問題,我們先談到這,非常感謝張蘊嶺所長和石春來大使接受我們採訪。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本期的《中國報道》,明天的同一時間再見。
主持人:王世林 責任編輯:朱同合
製片人:徐江 導播:滕雙雙 監製:王廣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