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中國政府致力於增強緊急救援能力


  主持人: 今年7月28日是中國唐山大地震發生26週年的紀念日.為了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展示中國在地震災害方面國家級的救災實力,日前,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遠程救災演練.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是去年成立的,這次演練是這支隊伍在公眾面前的首次亮相.有關中國在地震災害方面防震減災的相關問題,我們在稍後的演播室還將採訪中國地震局的研究員何永年先生.下面首先請看記者的詳細報道。

  自然災害的發生在人類歷史上從未間斷,它所造成的損失經常是難以計數的。自1990年至今,僅在亞太地區各種天然災難的發生就曾奪去20多萬人的生命,而財務損失也超過50億美元。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防預和減輕災害的能力建設和系統建設,一旦遇災,國家計委、財政部、水力部、農業部、交通部、衛生部、教育部、中國人民銀行等眾多職能部門立即協同作戰,積極開展救援工作。

  今年4月,在中國民政部的組織協調下,有醫療衛生、交通運輸和農業水力等多個部門組成的救災隊伍緊急出動,不僅有效地緩解了新疆伊梨的春澇和江西冰雹傷農的災情,而且還初步顯示了中國救災快速反應系統的應急能力。

  就民政部救災求濟司的負責人介紹,今後救災工作的重點將逐步向應急救災轉移,建立抗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確保救災人員和物資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災區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針對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的中國國際救援隊于去年4月成立,7月25日這支救援隊飛赴唐山,進行首次遠程救援演練。通過這次演習,救援隊發現了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在現場找出了解決的辦法。

  中國國際救援隊副大隊長 尹朝陽:我們空運飛機的容量還是小一點,一次運的只是42人值班支隊,實際上我們要完成這個救援任務,應該最少出動67人,因為飛機裝不下,設備裝不下,只能最多裝一輛救援車、一輛指揮車。

  記者:這個問題現在有解決辦法嗎?

  尹朝陽:有,就是多出幾輛車,或者是我們不出動裝備,用箱子代替,所有的工具放在箱子裏,都能完成。

  為了保證緊急救援的抵達時間,中國災情信息管理系統已正式投入使用,這套系統包括省地市的災情遠程通訊網絡和災情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搖桿技術,對災害進行時時監控,設定在24小時內提交災害評估報告,提出救援計劃,並詳細記錄地方政府採取的措施。

  河北省唐山市副市長 張羽:我想我們各級政府都應該在這方面加強工作,不斷提高我們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來減少由於災害給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産造成的損失。

  在各類災害的緊急救援中,醫療救助都是保護生命的重中之重,中國針對各項災害設立的緊急救助隊伍中的醫療人員,都是業務素質過硬的專業醫生,這位救援隊員就是擁有SOS國際急救資格認證的急救醫生。

  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分隊分隊長、武警總醫院急救醫生 彭碧波:救援(隊)的醫生,他的三個任務是非常明確的,第一就是迅速地去搶救倖存者,第二就是對其他遇難的人群,需要幫助的提供醫療援助,另外就是對我們救援隊的救援成員,如果出現意外情況的話,我們也可以實施醫療幫助,這是它三個重要的任務。

  加強災害緊急救援能力是一項需要持續投入的系統工程,從今年三月起,中國的軍隊將搶險救災正式列為正規軍事訓練日程和考試大綱的必備內容,同時各項可能發生的重大災害都有相應的救災搶險任務。

  記者:在地震災害中對生命威脅最大的就是在城市中大型建築的癱塌,要想在這些巨大的鋼筋水泥廢墟中營救出被壓埋的人員,設備的使用就顯得份外的重要,國家地震緊急救援隊現在使用的設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技術上來區別,大概可以分為搜索設備、營救設備、現場通訊設備、現場醫療設備和緊急救援車輛五大類別。

  按照緊急營救的程序,這些設備成組地裝備了三支支隊,除此之外,每個救援隊員抵達現場時,也必須攜帶完備的個人用品。

  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這是手電筒,這是服裝,這是睡袋。

  記者:這個幹什麼用的?

  隊員:這是挂勾,急救包,因為在地震後的現場,醫療設備也跟不上,就是咱們自己負責的急救包使用。這是對講機,我們救援現場,隊員之間聯絡使用的。

  根據世界地震減災方面的資料顯示,只要能夠在30分鐘或1個小時前探測到地震將要發生,就足以進行疏散工作,從而儘量減少損失。本著防患于未然的原則,中國在各地組建了八個中央及救援物資儲備倉庫,並且正在逐步增強對災難的預測預報能力。僅以地震預測預報為例,目前已有400多個省級以上的專業地震臺站,900多個地方檯站正晝夜行使著地震預測預報任務。

  記者:經過近30年的努力,中國的地震預測系統得到了完善,尤其是擁有了以全球定位系統為支持的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更使中國的地震預測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再加上國家地震緊急救援隊的成熟與發展,中國防預與抵抗地震災害的能力將進一步得到提高。《中國報道》記者田超穎唐山報道。

  主持人: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中國報道》。就中國防震減災的有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中國地震局研究員何永年先生,何先生您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作為首次對外公開的大規模的演練,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為什麼這次要針對空運來進行演練呢?

  何永年:這取決於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的特點、要求以及地震災害發生的空間距離的問題,因為大家知道地震災害的救援要求非常地迅速,時間就是生命,地震災害的發生它是在各個地方都可能的,特別在中國,它主要我們的西部地區,一些強震的地帶,救援隊可能在這個地方,地震災害就可能在發生在另外一個地方,甚至於比較大的距離,因此如何非常迅速地把設備和人員及時地運到救災現場,那是取得緊急救援效果的關鍵,所以我們著重在空運能夠快速地把設備運過去,在這方面加強它的演練。

  主持人:國際上其他國家在這方面有沒有這種隊伍,中國在國際上,尤其和發達國家相比,是處於什麼樣的一種水平?

  何永年:現在大家都知道,尤其是21世紀以人為本,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許多國家甚至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緊急救援的隊伍,包括地震災害,也包括其他的自然災害甚至人為的災害。中國的地震災害的救援隊,我們是去年4月21日經過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溫家寶副總理親自給救援隊授了旗。由於我們成立的比較晚,因此在和一些先進的國家比較起來,我們設備、人員我們起點很高,我們瞄準了高起點、高水平,但是相對來説我們缺乏實戰的訓練。

  主持人:剛才您説到成立的這支搶險救援隊,它一成立就是以高起點、高科技,那它體現在哪些方面?它的救援能力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何永年:我們引進了國外最好的、現在最先進的救援設備,我們也用了一部分國産的,像天津大學的一些有關的國産設備,包括搜尋災民的、遇難者的設備,包括破拆設備、包括起重設備等等,這樣會有利於在現場怎麼樣很快地最快地速度把人員解救出來。為了解決救援時間的問題,他們把所有的救援的設施集中在一個車上,比方類似裝甲車這樣的東西,而裝甲車又能直接上飛機,如果在平時一樣樣裝上去再上那就很慢了,儘量把時間節約了,這樣我們還引進一些像高壓氣囊,一個小小的氣囊沒有多大,我看也就是半米見方那麼個東西,可以把40噸甚至50噸的東西頂起來,非常高效,所以應該説這支隊伍是非常地先進。

  主持人:緊張救援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啟用?比如在平常不發生地震災害的時候不可以用嗎?

  何永年:不是地震引起的這種災害,比方説由於突然人為的爆炸,造成建築物的破壞,把我們的人民壓在建築物下面了,同樣可以使用的,這樣一支隊伍一般地按照現在的情況看,如果發生七級以上的,同時造成了嚴重破壞的,由中國地震主管部門,比方説中國地震局,報請國務陳地批准以後就馬上出動,這手續辦得非常的快。因為時間要求很嚴。

  主持人:對於要求緊急到達救援現場來説,最理想的抵達速度是多少?

  何永年:按道理來講,是越快越好,但是客觀上是不可能的,總得有一個時間。去年1月26日印度發生了很大的地震,死了16000多人,叫做古吉拉特邦地震,據我了解最早到達的一個國際救援隊是德國的,第二天就到達了,但是也有三天以後、五天以後,隨著時間以後,人員的成活率就太低了,所以我們希望越快越好。

  主持人:像這個時間有沒有什麼規定?比如説要到達什麼地方是多少天時間?到達什麼地方是多長時間?

  何永年:我們初步的想法,比方説在北京首都圈的地位,我們希望一天之內能夠到達,但是有些地震發生在偏遠山區,即使你用飛機,到達了機場離災區還有一段路,甚至地震就有可能把交通公路給破壞了,因此這個時候甚至需要人拉、人扛把東西扛進去,這個時間相對就會長一些。

  主持人:那這個緊急救援有沒有什麼固定程序?比如説是得報警、打電話或者是提出什麼申請?

  何永年:有的,特別是對於救援本身的訓練過程我們有一定的要求,比方説哪發生地震以後,中國地震局的監測臺網,如果在北京附近,那就幾分鐘,遠一點那可能是十來分鐘,迅速地了解什麼地方發生了強烈地震,通過我們災害的預估系統和災害的監測系統,我們很快就知道什麼地方發生什麼樣的災害,然後這個信息傳到中國地震局,中國地震局馬上報告有關部門,像國務院,需要啟動的話就啟動緊急救援隊。

  主持人:緊急救援隊有沒有一個固定的電話號碼,像120、119,有沒有?

  何永年:我們專門有一個緊急救援的協調辦公室,他們專門來管這個事情,這個號碼可能現在還沒有公開,這個更多是政府來指揮,他不是靠老百姓,因為地震是個很大範圍的事情,不是老百姓報警的,當地政府會馬上告訴我們,我們監測臺網會自動地監測出來。

  主持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以前成立的19支??搶險隊是一種什麼關係?他們之間有沒有什麼互動聯絡和計劃?

  何永年:這19支??搶險隊他們重點是洪水的災害,地震災害有它自己的特點,它往往發生在時間上可能有隨時性,地點上尤其在我們廣大的西部地區,它主要是建築物的破壞和山體一些自然的滑落,因此它救援的特點上和洪水就有些不同,它有自己特殊設備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按照國際上的潮流,現在有很多國家已經逐漸地在整合、在統一,那麼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地震作為一個專門的救援部門來抓緊訓練,形成它的救援能力。

  主持人:我還想問就是這支隊伍平時是怎麼訓練的?是不是在有險情的時候或者是之前才緊急訓練,還是平時就有緊急訓練?怎麼管理他們?

  何永年:平時就有訓練,按照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是緊急救援隊都和別的管緊急救援的事情結合在一起,比方説和消防、和特警這些一樣處理緊急事務的部門聯絡在一起,平時要給他們按照我們的教程進行訓練,設備配備好,按照我們的要求進行熟悉設備,如何使用設備,平時還要進行??的??,甚至到人工的廢墟上進行演練,因為緊急救援的隊伍組成有一定的要求,比方説他要有搜尋能力,當發生災害以後,人民被埋在廢墟下面,我們必須搜尋到我們的遇難者在什麼地方,這有一系列技術上的手段可以運用,比如説可以用遠紅外的技術、震動的技術,甚至於救生犬的技術,這次搜尋需要把遇難者的位置定下來,然後我們有我們的救護搶救的隊伍,他們利用一套特殊要求的設備,比方説能夠很大的功率,而又不需要很大的後續設備的,比方説電的問題,他可以用便攜式的,可以很快地把鋼筋混凝土的構件切斷,它可以把沉重的鋼筋混凝土的構件利用這種充氣的高強度的氣囊給它抬起來等等,然後把我們受難者給救出來,他有專門這方面的訓練。然後緊接著要有一批救治傷員的醫護人員,因為大家都知道,受傷以後他難免胳膊斷了、腿斷了,甚至流血了,甚至窒息了,醫護人員把他給擱上去,同時我們還配備了地震專家,還有構造者、房屋結構的專家,因為一個建築物被破壞以後,建築專家很快會告訴你哪些地方是怎麼樣的結構,有利於我們的人怎麼進去、怎麼搶救。編好一個專門有課目,這些救援隊員必須按照這些課目進行訓練。

  主持人:想請您介紹一下經過這次演練以後,國家地震災害搶險救援隊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何永年:按照我們定的想法是這樣,我們現在從去年4月21日正式成立,不斷地在加強組建、培訓,逐漸今年到6月底已經形成了國內發生強烈地震以後的營救能力,同時希望能夠在今年年底形成到國際上地震災害的救援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我們應該在國際上人道主義事務上發揮我們的作用,所以這支隊伍,如果在國外發生強烈的破壞性地震,應他們之請,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手續,我們可以到國外去救援國外的人口。

  主持人:觀眾朋友,就中國防震減災方面的有關問題,我們正在採訪中國地震局的研究員何永年先生,稍後歡迎繼續收看。

  主持人:何教授,我們接著剛才的話題。7月28日是唐山地震的紀念日,唐山大地震那場災難可以説至今讓人記憶猶新,您認為造成唐山大地震、大災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何永年:造成唐山這樣的悲劇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持人:最主要的?

  何永年: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科學技術,也就是説我們的科學上,我們對唐山這個地區的地震危險性沒有足夠的認識,世界上也是這樣,按照地震的分類,這個地方地震的烈度,也就是強烈的程度能達到程度當時認為是6度地區,按照當時的中國建築規範,是不需要專門做抗震的要求的,一般的常規把房屋砌起來就可以了。然而1976年7月28日發生了7.8級的地震,震中的力度達到了11度,這些沒有設防的房屋,所有建築無可避免地就垮下來了,造成了重大的傷亡。

  主持人:當時這個唐山大地震預測出來了嗎?

  何永年:應該説沒有,儘管由於各種前兆,特別是在75年的??地震離著唐山不是很遠,加上1976年內蒙的和林格爾地震,在地震的前兆觀測上,有很多不同的前兆現象,但是很難判斷這是唐山地震的一個前兆。

  主持人:為什麼?是我們的科技水平不夠嗎?

  何永年:當時人們認識不到,加上唐山這個地震很特殊,它沒有明顯的前兆。大震突然就到了。

  主持人:唐山大地震對以後中國防震減災方面的發展産生了什麼影響?

  何永年:唐山大地震對中國我們國家的防震減災事業我看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因為儘管1966年邢臺地震以後,我們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但是畢竟這次地震影響小,唐山地震在我們冀東平原上,我們冀東一個重鎮,124萬人的死亡,16萬人的重殘,應該説震驚了我們全中國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給我們留下了悲痛的記憶,然而也大大地激發了我們中國人民,我們的科學工作者,為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作出努力,我們把它作為我們一個畢生的事業來從事的。

  主持人:唐山大地震以後,中國的防震減災工作的進展情況和成就怎麼樣?

  何永年:應該説我們這幾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巨大的發展,也和我們整個環境有關係,國家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整個經濟實力的增強,同樣使得我們防震減災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我可以講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我們人民和我們政府的領導防震減災的意識增加了,他們在考慮一個城市的建設,考慮一個重大工程的時候,都把怎麼樣來防禦地震的因素考慮進去,使得我們的建築物抗震的能力大大地提高。同時第二方面我們在地震災害的防禦方面, 我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綜合能力提高,比方説中國地震監測預報的能力,在第九個五年計劃裏邊,我們把我們國家的地震儀基本上由原來模擬老一代的儀器更新為數字化新一代儀器,建立了全國數字化的地震網,就是在我們北京附近,我們叫它首都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我們在這個範圍的15萬平方公里裏面,我們建立了100多個數字化的地震臺還有前兆臺,還有強震臺,就是大大加強了這個地方地震的監測預報的能力,同時根據國家正式要求,所有的建築物,像北京地區按照8度,天津地區按照7度,按照這樣一個抗震要求建,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按照這樣一個抗震要求去建設,即使來了地震,也不會造成房屋的垮落,不會造成重大的傷亡。另一方面我們這幾年法制建設上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正式頒布了,江主席簽發主席令已經通過了,我們地震災害完全可以依法來管理。另外我們防震減災工作的科技基礎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國家支持我們搞了重大的工程,比方説監視地殼運動的叫全球定位系統的項目,在全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網,這樣一些工作對於我們監視中國國土內部地震的活動情況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應該説發展還是很快的。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國外對一些重要城市和大的城市的防震工作做得非常好,中國在這方面做得怎麼樣?

  何永年:中國的城市防震減災工作不比國外的防震減災工作差,當然各有所長,中國的監測預報,中國的震害預防我們做得還是相當好的,只不過前不幾年因為我們國家經濟實力不如國外強,不如發達國家強,我們的人口比較多,因此我們相對建築物的設防能力差一點,但是九五以後情況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國家明確要求所有的建築物按照抗震設防的要求,所以我們相信,中國防震減災的工作應該是走在世界的領先地位的。

  主持人:其實地震預報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據您所掌握的資料,現在中國的地震預報水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層次了?

  何永年:我想這也是大家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地震預報是比較難的,在中國因為1966年邢臺地震以後,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下,中國的地震學家開展了地震預報探索和實踐,我們努力的結果,我們曾經為一些特殊的地震作出過預報,短齡的預報,比方説1975年大家知道2月5日的海城7.3級地震,那是在地震前的數天正式發佈了地震預報,近幾年我們曾經對像雲南孟蓮的7.3級地震,我們曾經對新疆的喀什6級左右的地震群,我們對於前年12月份我們對遼寧的鞍山??的一個6級左右的地震,都作出了比較好的短齡預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主持人:您認為中國的地震預報在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和提高呢?

  何永年:我所剛才講的,取得了這樣一些地震預報的成果,但是地震預報從科學上講是沒有過關的,我們説科學上沒有過關,就是説我們人類對於地震的運行過程的基本規律現在沒有真正的掌握,因為地震的運用過程非常複雜,特別是地震發生在地底下,人類想上天容易入地難,大家知道我們的火箭、我們的飛船,可以到很遠的高空,可以到外邊的星球,但是我們現在要往地下走就很困難,最近在十五里邊國家給了一個很大的項目,就是搞超生轉,就是打得最深,可惜也只有五公里,大家知道如果作個比方的話,這個五公里的超生轉打下去,就像雞蛋連殼都沒打破,所以對地下了解還是比較淺的,困難還是很多。

  主持人:據您這麼講,地震預報對於世界來説可以説是一個科學的難題。

  何永年:對,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壞的方面講給我們人民帶來了很多損失和災難,但是從科學資料積累講,我們有三四千年將近4000年的地震的歷史資料的積累,我們中國的領域裏面,地震很多,因此給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地震資料,這些資料是我們揭示地震奧秘的一些基本因素。

  主持人:那您認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呢?

  何永年:第一為了減輕地震災害,我們要依法管理地震災害,因為法規是規範我們人民的行為,哪些行為是有利於減輕災害的,哪些行為可能增加災害。比方説在美國,他們加州有一個聖安得利斷城,這是一個地震帶,美國州裏就規定,在這個地震帶一公里之內不許蓋永久建築的,我們中國也是同樣,我們有些活動的地震斷層,通過我們一些人類居住的地區,現在國家已經下了決心,要把一些主要的、人口多的城市的地底下的構造帶搞清楚,我們在建設我們的家園的時候,我們有意識地躲開這些危險的地段,我們可以在那搞綠地、搞運動場、搞公園,就有效地減輕災害,同時我們要加強我們的科學技術,剛才講的,對地球研究、地殼運動的研究,包括地震本身的研究和前兆的研究,加強地震預報的探測,包括還有建築物加強抗震設防,現在的科學技術到今天,如果一個房子必須蓋在地震區的話,它可能面臨的地震危險很強,它可以採取防震的措施,在地基裏面可以加上一層,可以把地震吸收掉一部分,即使地震來了,房屋相對也安全。中國大概現在據我所知,已經有200多幢大樓下面加了?,這些我想都是很有效的,國際上的經驗已經證明了。

  主持人:何教授,今年咱們圍繞中國防震減災方面的有關問題就談到這,感謝您來到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您。觀眾朋友,也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報道》,明天同一時間再見。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田超穎 導播:滕雙雙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