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互補雙贏”——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更加密切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道》。7月1日是香港回歸五週年紀念日,有關資料顯示,目前香港仍然是內地外來投資的最大來源,佔全國外來投資的近50%,另一方面,有2000多家內地企業在香港從事銀行、貿易、旅遊、分銷等業務,2001年內地與香港的總貿易額達到1500億美元,應該説,回歸祖國後,按照一國兩制方針,香港繼續發揮了擁有最重自由市場經濟環境的優勢,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關係更加頻繁和緊密。就香港與內地經貿關係的相關問題,稍後,我們的節目還將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張小濟先生和外經貿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先生,好,首先請看記者的相關報道。

  在深圳黃崗口岸的小車通道,每天都有四五千輛這樣挂著雙牌照的小轎車往返于香港和內地,據了解,這些雙牌照車輛的車主,絕大多數是在內地有投資的港商,正是在一次次往返之間,許多港商在內地創辦的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

  入境港商:生意很不錯,我每個禮拜來深圳一次到兩次,大概投資100多萬美金,在中山沙棘,十幾年了,15年以上了。

  記者:最近這幾年呢?

  入境港商:最近這幾年都不錯,比從前好了很多,陸路交通好了很多。

  記者:你的生意比前幾年呢?

  入境港商:比前幾年多了一倍。

  從深圳這個中國最大陸路口岸的日益繁忙,可以看出香港回歸祖國後與內地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統計數字顯示,2001年深圳口岸的出入境車輛達到1172萬多輛次,比1997年增長了32%,經深圳黃崗口岸每天都有兩三萬輛貨車24小時通過關口。

  黃崗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站長 羅國朋:貨運在黃崗口岸每年的增長幅度比較大,從96年統計,一年是400多萬輛,到了2001年就有700多萬輛次,這個幅度五年累計增長了百分之七十四點幾,平均每一年是10%左右。

  據了解,2001年深圳的出入境車輛佔到全國的80%,這了緩解貨運的壓力,深港雙方已經達成了建設一條西部通道的共識,記者採訪時,包括全長4470米深圳灣公路大橋在內的主體工程已經開始填海造基工作,2005年,進一步加強香港和內地聯絡的這條快速通道將投入使用。

  記者:香港擁有適應發達市場的制度、規則和專業人士,這是香港最寶貴的財富,而內地龐大開放的市場則是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有利保證,記者在採訪時清楚地感受到,五年來香港和內地的經貿合作關係已經以往來料加工、前店後廠模式向高新技術、專業服務等更高層次、更多領域拓展。

  1997年香港建滔集團投資4000多萬元人民幣在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起了年産12萬噸甲醛的一條生産線,到2001年已有五條生産線在開發區投入運行,另外在原廠址江對岸,建滔集團計劃投資25億元人民幣建設的12座工廠已有兩座建成並投入使用。據了解,2002年僅這家集團在廣州的三家企業年營業額就將超過17億元人民幣。

  建滔化工集團化工部總裁助理 鮑林鍵:光廣東地區我們就已經超過18個工廠,全國各地我們已經有超過23個企業,都在盈利,年年盈利,而且我們整個集團的平均盈利幅度應該是在百分之十幾到二十,所以對於一個企業、一個集團來講,這樣的盈利我們可以説是相當滿意的。

  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香港只有38海裏的距離,由於産品大量出口歐美地區,建滔集團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正在建設南沙地區最大的5萬噸化工碼頭,除自用外,這座碼頭今年11月建成後還將為本地區其他化工企業的産品進出口提供方便。

  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副廳長 黃永智:今年前五個月廣東對香港的出口勢頭很猛,增長達到了24%,比全省出口的平均水平增加了3.8個百分點,另一個就是廣東對香港的出口,已經從傳統的一般貿易轉變為一個新的格局,轉變為加工貿易為主,特別是粵港兩地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産品為主的一個龐大的加工貿易體系。

  1998年港資豐江微電子有限公司在廣州番禺成立,99年正式投産,從這張成績單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生産能力每年都在翻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個月後他們就可以簽滿2002的銷售定單,銷售8億隻半導體集成電路,20億隻三極管。

  豐江微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林圖強:外面有句俗話説,中國是全世界半導體唯一一個未開發的處女地,所以我們也是本著這一點,也看重內地整個消費市場這麼大,而且內地整個國民生産總值每年都以百分之六、七在增長,所以這個本身對半導體需求量也很大,所以我們也是本著這點進來,到內地來投資。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年他們在內地建廠的決定曾經被香港同行認為是在冒險,而這兩年,這些同行不僅誇獎他們的決策很英明,而且許多香港電子信息類企業,希望通過他們了解進入內地市場的相關信息。

  廣東省省長 盧瑞華:製造能力強的還是在廣東,但香港它的金融地位、信息、轉口運輸地位,它的空間很大,而且還在不斷擴大,這樣的合作就必須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要求廣東加工它賣就行了,而且要從技術上的合作、從牌子上的合作、從服務業上的合作來提升。

  到目前,香港在內地投資的企業已有20多萬家,每個項目的投資額平均是200多萬美元,有分析認為,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已經發展成為不可分割的經濟生態帶,香港的進一步發展,將會建立在與內地特別是與廣東合作更加頻繁、更加緊密的基礎上。

  記者:來自經濟界的看法是香港和內地的密切關係,一直是香港經濟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面對經濟轉型的重要時刻,加強兩地合作是香港振興經濟再創高峰的重要途徑,而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也表示,香港只有充分利用好內地因素,才能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保持旺盛的科技、經貿競爭能力。《中國報道》記者楊海莉綜合報道。

  主持人: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中國報道》。圍繞香港回歸後內地和香港經貿關係的有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外經貿部的研究員馬宇先生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張小濟博士,歡迎兩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香港回歸後,香港和內地的經貿關係兩位怎麼評價?

  張:兩地的經貿關係我想經歷了一段可以説非常嚴峻的考驗這麼一個時期,大家都知道97年香港回歸以後,馬上亞洲金融危機就爆發了,2000年亞洲金融危機剛剛過去,全球經濟剛剛恢復起來,接著又出現了2001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所以回歸以後大陸和香港的經貿關係實際上是在這麼一個大起大伏的這麼一個全球經濟波動的這麼一個時期內走過來的,但是這個時期,我想兩地的經貿關係還是保持了一個非常活躍、非常緊密的這麼一種聯絡,對兩地經濟發展都起著非常好的作用。

  馬宇:一個就是規模還是繼續擴大,因為雖然這幾年由於內地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這樣在某些方麵包括貿易或者是投資,好像香港的比重在降低,但實際上從絕對量來説是不斷增長的,比如從投資角度來説,香港去年是有160多億美元,這個絕對量還是比較大,從兩地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來看,這幾年的合作層次也在不斷提高,比如從貿易來説,絕對量在增長的同時,我們商品結構也在不斷提高,一開始就是在90年代初或者90年代中期的時候,兩地的貿易這塊更多地還是體現著一種好像更多的是一種互通有無這樣的或者説一種轉口貿易,而到了最近幾年,更多地是在一種高層次上的一種産業鏈結的一個問題,另外一個投資角度來説,最初的投資更多地是把香港的一些加工貿易企業轉移到我們內地來,這個是在外商投資領域最多的,但是最近幾年看來形勢也在發生變化,不單單是一個香港借代內地生産的問題,同時比如説可能更多地是利用香港的一些資源整合能力,來帶動我們內地的生産,另外香港的一些服務業和內地的聯絡也是越來越密切,比如像金融方面,像資本市場的這種融合,另外像信息的溝通,包括交通運輸的方便,雙方的合作層次都在不斷提高。

  主持人:隨著香港和內地經濟的逐漸融合,不可避免要進行一段調整期,經過這麼一段調整期,調整難度有多大?它會不會給香港和內地帶來什麼影響?

  張:兩地關係的融合,這是符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這樣一個趨勢的,內地的改革特別是向市場化方向的改革,一定會為兩地的關係發展創造更加好的條件,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剛剛從(香港回來),上個月到香港做了一次訪問,那裏人們都在談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香港能夠怎麼利用好這樣一個機會,香港能做些什麼,香港能得到一些什麼,大家都在談論這個話題,大家都看到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改革開放加快推進,會給兩地的經濟合作創造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馬:第一個方面就是説雙方都有非常強烈的互相依賴的這種需要,因為我們可以看一下,香港的經濟體和內地的經濟體應該説差異是非常大,比如説香港可能是更集中,自由化程度非常高的一個經濟體,也是非常開放的,但它另外一方面,香港生産要素,它某些生産要素非常短缺,並且價格比較高,另外它整個市場空間非常小,但另外一方面,從內地來説,我們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並且應該説生産要素比較充裕,也比較廉價,所以剛好雙方發展優勢互補的這种經貿關係的話,是符合兩地的需要,所以這也應該説是兩地發展經貿關係最重要的一個動力。另外一個方面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就是內地和香港的一種認同感,當然我們知道香港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更多是屬於英國政府的管轄之下,但另外一方面它對內地並不像西方國家對內地那麼陌生,或者文化差異、觀念差異那麼大,所以這樣它進入內地市場的時候,相對來説基礎比較好一些,當然這也有一個不利的方面,就是開放度問題,剛才我們也説,香港的開放度是非常大,這樣有一個開放度落差,雙方在做的時候可能就會有一些感覺不適應的問題,第二個方面就是體制差異,內地現在畢竟是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因為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這樣的話跟完全市場化的香港經濟體制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張:剛才馬先生提到,體制上還有一些差異,當然了,香港是全世界經濟最自由的地方,因為屈指可首的,能夠稱得上自由港的地方,也就是香港,像新加坡,真是可以數出來的這麼幾個地方,內地我們講我們開放的程度、自由化的程度不可能有香港那麼高,但是可能恰恰就是在這方面兩地的互補性就顯出來了,所以香港一是長期作為內地對外開放的一個門戶也好,外面人講把它作為一個橋頭堡也好,或者我們有時候説一個窗口也好,或者一個橋梁也好,不管你怎麼説,實際上它就起了這麼一個潛力非常大的一個大的市場,和國際市場溝通、連接,所以我想這種關係確實是兩面都在往前走,我們也時常聽到一些香港的商人抱怨説,內地的體制、管理好些地方效率太低,他們也有一些這樣的抱怨,但是當你再跟他深談,他説跟過去比那好多了,再往前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他們信心都很強,都説應該會更好。

  主持人:有一份報告顯示,大部分的香港企業已經在內地進行了投資,其中八成是中小企業,而現在內地的中小企業已經達到了3980萬家,他們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的中流砥柱,就兩位看香港和內地的(中小企業)在經貿往來優勢互補方面還有多大的空間和領域呢?

  張:香港的中小企業那是香港經濟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特別是香港的製造業,香港的製造業現在幾乎已經不能説全部,也就是説絕大部分都已經搬到內地來了,現在香港的GDP當中服務業已經佔到了86%,製造業非常小,香港的小企業很有特點,就是他們大部分都是面向國際市場的,因為剛才馬先生説,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經濟來説,它本地市場的容量是非常小的,所以在這裡生存的這些企業,它大部分都是眼睛朝著外面的,所以遷到內地以後,它也是外向傾向非常高,內地的這些中小企業,過去我們講五小工業也好,城鎮小企業也好,集體企業也好,都是在過去我們短缺經濟的情況下,很多物資還不能滿足需要發展起來的,所以這些企業外向程度要比香港企業要差得多,但是經過這麼十多年來,香港在珠江三角洲以及在沿海地區的一些投資,現在和內地中小企業這種互補合作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很多企業説原來我們不知道世界市場是什麼樣子,我也不知道市場上需要什麼樣的産品,香港企業來了,和他們合資或者搞加工貿易,它起了一個示範作用,我們知道這個産品國際上可以做,我勞動力成本也很低,我可以進口一些設備,我也來加工生産這樣的産品,所以這樣的話確實對內地的小企業來説帶動作用是非常明顯。

  馬:隨著下一步發展的話,我們可能還有一個不單單是製造業合資的問題,像剛才張博士談到,製造業基本上搬過來,另外一個就是以後香港的服務業怎麼樣跟內地合作的問題,因為服務業裏邊實際上絕大部分也是中小企業,前幾天我在廣州座談的時候,香港的一個銀行就跟我談這個問題,就是他們的客戶基本上都在大陸投資了,可是因為他們的銀行小,現在他們沒法在內地搞營業性經營機構,這個對他們影響就比較大,所以像這樣一些問題,可能我們下一步考慮的時候,就是説如何促進兩地的中小企業合作,不管是在合作標準或者是合作領域,我們還有進一步拓展的必要。

  主持人:觀眾朋友,圍繞香港回歸後內地與香港經貿關係的有關問題,我們正在採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張小濟先生和外經貿部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馬宇先生,稍後歡迎繼續收看。

  主持人:加入世貿組織,香港的哪些行業和企業受益最多?

  張:香港他們也做過一些這樣的研究,比如香港在內地很多投資勞動密集型産品,包括像紡織品、服裝,這些商品出口的時候,過去是受到限制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一個游離於世界貿易組織之外的一個協議,那就是關於紡織品和服裝的一個協議,實際上一些進口國是採取配額、數量限制這樣,按照烏拉圭回合協議,這些東西在5到10年內都要取消的,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以後,在中國生産的紡織品、服裝實際很多都是香港企業在這加工生産的,他們也可以不再受到限制,香港在內地投資的企業就可以直接帶來很大的利益,市場開放以後可能還有一些新的商業機會會帶來,包括像剛才我們講的服裝,我們到香港去看以後,他們説我們可能在這加工沒有比較優勢了,勞動力成本太貴了,但是我們在這設計呢,我們在這搞服裝的這種展覽,流行款式的推介,我們的品牌的,所以我認為現在大家説中國缺乏自己的品牌,特別像我們紡織品、服裝出口那麼多,就是沒有自己的品牌,香港現在有品牌呀,現在我也搞不清楚,有些品牌到底是香港的還是內地的,還是國際的,現在我看都有一些模糊,就是説這些品牌現在也有一定的市場,所以這都是一個好的勢頭。

  馬:還有一項具有競爭優勢的,比如外貿,因為對香港來説,原先它也是非常重要的貿易港,這樣的話,假如説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外貿三年之內就要放寬我們經營權,這樣的話,香港的絕大多數企業都可以到內地來搞外貿公司,這樣的話對它來説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另外還有比如説信息諮詢,還有商業零售,這些應該説香港是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這樣的話我想今後隨著內地市場的擴大開放,對他們來説進入內地市場更便利,成本更低,並且也可以更好地利用這個機會。當然這個對內地的産業提升也是非常有利的一點。

  張:馬先生説的這個特別對,我很同意,香港現在它競爭力最強的是什麼,是它的服務業,去年全球經濟這麼差的時候,它的貨物貿易是下降的,但是它的服務貿易還是增長了,增長了3%,而且它是順差,就是它的服務貿易是順差,這點是在我們國家也好,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方面都是逆差的,但是香港在服務貿易上是有競爭優勢的,所以將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想對香港的服務業發展是應該有很大促進,它的運輸也好、旅遊也好,它和貿易有關的服務也好,有很多都可以隨著得到新的發展。

  主持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得很多國外的跨國公司也進入到中國搶佔市場,現在這種競爭勢頭已經出現了,會不會使得香港未來在內地的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會縮小呢?空間是不是會被擠小?

  張:香港的商界他們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是説過去他們捷足先登,佔了先機,現在市場更加開放以後,後面的投資者進來,肯定是要有一種競爭,是不是大的跨國公司就一定是小企業的對手,我看有時候可能反而是夥伴,因為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優勢,它的産品結構,它的目標、市場目標和中小企業不完全一樣,這裡面可能還有很多合作的機會。

  馬:跨國公司的投資增加可能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比如説很簡單一個例子,比如現在我們國內石化市場,煉油這塊開放度擴大,並且有一些大的跨國公司投資幾十億美元來搞一個煉油廠,這樣的話馬上相關的配套産業,一些中小煉油、精細化工馬上就會跟進,這樣的話香港可能會産生很多這種投資機會,而這種可能就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香港的優勢。

  張:總的來講,大家的機會都多,但是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主持人:兩位,我們看到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正在履行世貿組織的承諾,清理各種不符合世貿組織法規的文件和法律,隨著政策透明度越來越高,法律的不斷完善和世界經濟的進一步接軌,兩位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前景和對香港外貿的前景怎麼看?

  張:過去香港投資在內地投資企業,抱怨最多的就是內地政策多變,所謂多變實際上是透明度不高,比如一個政策要修改,事先也不公佈,突然施行,甚至有些政策調整以後還是用內部文件來發佈的,這樣香港在內地投資的企業他們也看不到,所以他們就不知道這個政策已經變了,所以他們有很多抱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們中國作了很多承諾,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增加透明度,貿易政策的統一,就是市場準入的開放的進一步擴大,這些我想對香港企業無論是已經進入內地來投資、來做生意的,還是準備來做的,都是一個好消息,他們特別關注現在內地不斷在修訂的一些法律法規,陸陸續續都在公佈,他們馬上都在各種媒體或者有關經濟方面的刊物大量刊載了,他們的商會也組織會員們能夠及時拿到這些資料,他們對內地這樣一個投資環境就更加有信心。

  馬:尤其是投資這一方面,現在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們在相當多的領域擴大開放,比如説金融、保險,包括電信服務,像這些在我們這幾年的過渡期內,我想對於香港的企業來説,可能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這塊應該説目前我們每年吸收的香港資本不到200億美元,但我們幾個大的服務貿易加快開放的話,應該説投資規模或者投資層次都會有進一步提高,另外從製造業來説,隨著兩地科技合作的加強,或者研發的這種相互滲透,這個對兩地製造業合作也會有非常大的推動。從貿易來説,某種意義上來説,轉口這塊可能會稍微削弱一些,但是我想絕對額還是會增長。

  主持人:圍繞香港回歸後和內地經貿往來的有關情況就談到這,感謝兩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觀眾朋友,也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報道》,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見。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楊海莉 導播:滕雙雙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