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播出
導語: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道》。在中國,統計最重要的一項功能是為政府宏觀調控服務,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公眾對統計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統計也開始越來越多承擔為公眾服務的職能,特別是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世界各國對中國統計的需求量也開始增多,因此提高國家統計數據的質量和透明度、提高統計數據的標準化,尤其是與國際接軌的緊迫性日益增強。5月13日至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和加拿大國家統計局就中國的統計政策舉行了高層會議。就有關中國統計方面的問題,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還請來了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先生,好,首先請看記者從會議現場發回的報道。
解説:
5月13日至5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和加拿大國家統計局聯合召開了統計政策會議,據了解,這是兩國統計系統最大規模的一次高層人士見面會。會議針對中國未來統計政策的制定和統計方式的改革展開了充分討論。
加拿大國家統計局局長 伊萬 費裏吉:我對整個這項合作是非常感興趣的,但是我並不是針對某一領域感興趣,而是針對整個統計系統框架,我希望在我們兩國合作的過程中,我們能夠互相學習,能夠共同推進各國統計系統的發展。
解説:
加拿大統計系統的先進性被國際社會所公認,而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今年4月份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佈通用系統的情況下,如何滿足國內外用戶對中國統計數據的需求,成為中國完善國家統計系統的重要標準。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 朱之鑫:比如以前我們上報基本上是一種層層上報,層層上報,應該來説在統計制度比較健全,統計機構也比較健全的情況下,層層上報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成份多樣化,經濟單位的多樣化,特別是統計單位,每天都可以説是成百上千地在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給統計帶來大的矛盾,完全靠層層上報的話,一個時效性慢,另外一個就是本身的數字質量也不會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廣泛地學習了加拿大抽樣調查方法。
解説:
為期三天的這次會議,還就兩國在實施統計信息管理合作項目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了高層談話。
記者 楊海莉
1996年9月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統計局開始實施了為期7年的統計信息管理合作項目,這一項目在統計管理、市場經濟測算和技術能力三個項目展開,在項目合作初步完成的今天,包括住戶調查方式在內的加拿大先進的統計方式和管理經驗,即將在中國的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工作。
解説:
徐維絢是蘇州市統計局城市經濟社會調查隊的工作人員,這位賈女士是蘇州市抽樣調查選出的城鎮基本調查戶,像她家這樣的調查戶,蘇州市區有200家,全國共有11萬戶,每月中旬統計局的工作人員都要到基本調查戶的家裏進行訪問,查看各家的記賬本,月底還要收回當月的賬本。
蘇州市市民 賈愛珍:每天我是吃過晚飯,有的時候飯吃好了,他們還沒吃好,我就在桌上記,順便問一下你們今天在外面有沒有用什麼錢,他們就告訴我,今天我買了一塊冰磚,或者是我買了什麼冷飲吃了,今天我去幹什麼了。他們就告訴我,我就記在上面。
記者:每天記賬有多長時間。
賈愛珍:每天記賬大概一刻鐘左右。
解説:
賈女士一家三口人,本人月工資412元人民幣,丈夫月收入2300多元,女兒的月平均工資是800多元人民幣,家裏所有收入和每一分錢的開銷都在賈女士的賬本上記得明明白白。按她去年買的這套新單元房的付款方式,調查員也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蘇州市統計局城市經濟社會調查隊 徐維絢:他們是去年10月份買的房子,總共是25萬元,連裝修在內。她自己掏了16萬元,還有的幾萬就是從親戚、姐妹那邊借的。
記者:這些從賬本裏都能看出來?
徐維絢:都能看出來,像這個月,她已經又還款1萬塊錢,她還有6萬元錢(借款),估計今明兩年她會還回來。
解説:
據了解,作為中國和加拿大統計局的合作項目之一,中國現行的住戶調查項目即將發生改變。在抽樣調查設計方面,住戶調查由目前的以戶籍資料為抽樣框,改變為國際上通行的以住房為抽樣框,從而使住戶調查能夠含概城鄉所有家庭,特別是能夠包括目前遺漏的流動人口家庭。在指標設計方面,將充分考慮中國城鄉二元化的特殊,儘管統一城鄉調查指標,使這些指標具有可比性,從而推算出全國的結果。
在調查方式方面,北京目前採用的長期日記賬方式,採用更為先進和多元化的方式來滿足不同的調查需要,同時減輕住戶記賬負擔和調查員負擔。
在數據處理和分析方面,開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的調查方法和統一的數據處理系統,據了解,這一改革的試點工作將於今年7月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開始實行。
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隊長 黃朗輝:一個城鄉住戶,他每個月都要記幾百項指標,比如一斤白菜、一斤蘑菇、一根冰根,全部都記入到日記賬裏頭去。今後我們就根據調查所反映的不同內容,採取不同的辦法,比如説月度的賬記得粗一些,年度的賬可以記得細一些。就是説我們把這個表分成長表和短表,在每個月的調查中,就調查主要指標,這個表就短一些,一年調查指標,就調查稍微細一些。還有一些滿足特殊需要的,我們可以三年、五年調查一次。在調查過程當中,還可以把上門訪戶調查和電話調查和回憶性的調查,把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儘量減輕調查戶的負擔。
加拿大統計局助理局長 邁克 謝裏頓:在住戶調查領域的合作,我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現在我們將在杭州進行住戶調查試點,中加兩國統計局在這個試點過程中,互相配合,進行了非常真誠的合作。我認為這個試點項目將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項目。
解説:
記者發現,除了兩國統計系統的高級官員,一些統計數據的使用方代表也應邀參加了中國、加拿大統計政策會議,並且根據各自行業的特點對中國未來統計政策改革提出了建議。
農業部副部長 劉堅:除了我們通常的,一年一度的統計之外,一個希望有一些階段性的統計數據;第二還要根據農業的一些不同生産季節,有一些時效性的東西。第三希望有一點專業性的分析,包括一些預見預測的東西,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的農業將融入世界的這麼一個大的經濟情況當中,要使我們各地的基層幹部,各地的經營主體,農業企業,了解一些稍微超前一點,要很超前有時候也很難,了解一些農業的市場、生産的發展狀況。
解説:
據了解,中國各地方統計局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代表也參加了這次統計政策會議。
記者: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朱之鑫在中國、加拿大統計政策研討會上提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國家統計的目標應當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一般國際規則的現代國家統計體系,它包括高科技的統計手段,高素質的統計人才,高質量的統計信息和高效率的統計機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統計第一個三年滾動發展計劃也於今年開始實施。《中國報道》記者楊海莉江蘇報道。
主持人:歡迎繼續收看《中國報道》。就中國推進統計體制改革的相關話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先生。邱局長,您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演播室。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的統計服務對象都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
邱曉華:過去中國的統計更多是為黨和政府的宏觀決策,宏觀管理服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我們統計信息對社會公眾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除了滿足黨和國家這種宏觀決策的需要以外,更多地將逐步逐步滿足於企業、個人、國內投資者、國外投資者,他們日常生産、經營、投資,甚至是個人家庭理財等方面信息的需要,也越來越對我們提出新的要求。這樣我們更多的就是要從單方面為領導、為政府服務,轉到為社會公眾,雙方面共同兼顧的這樣一個軌道上面來。
主持人:我們除了從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看到的,像年度和季度的公報數字以外,還有哪些信息是向公眾可以公佈的統計信息?
邱曉華:應該説中國的統計數據,如果從數量上,用數據語言來説,比如説我們假定採集了100個數據,那麼95%的數據應該説都已經做到了定期和不定期地向社會公眾來公佈。就目前來看,我們除了每個季度經濟形勢的新聞發佈會以外,除了每年有個統計公報以外,我們每個月有一個月度經濟運行情況的新聞傳播,包括工業生産、市場物價、投資、企業效益、消費者信心、企業景氣,以及市場銷售等多方面的信息,基本上一個月有那麼7次到8次,這都是固定的,每個月月後的8天開始發佈上個月的工業,9天到10天,就發佈上個月的投資和發佈上個月的物價,等這樣依次地往下推,這是一方面。第二個就是每年我們還出版了統計年鑒、統計摘要等這些國際上通行的以書本為載體的這樣一種資料書,向社會公眾定期的,每年定期出版。第三我們國家統計局還有自己的《中國信息報》,在報紙上面,我們也是不定期地、定期地向社會公眾及時地公佈有關中國經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情況。第四就是我們從2000年起,我們開通了中國統計信息網站,在Internet上面,也向社會公眾來公佈有關中國經濟、社會、人民生活多方面的統計信息。
主持人:您對中國統計的歷史和他們這種統計方式怎麼樣評價?
邱曉華:1978年以前,基本上我們是一個社會主義統計體系,傳統的以蘇聯那種模式為主的一個統計模式,它更多的就是關注物資生産部門的成果,比如説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運輸業,這五大物資部門,作為我們統計的調查對象。所以那個時候,用總産值的概念,用國民收入的概念,所以是這樣一種只對物資部門進行統計的體系。1978年以後,隨著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逐步地往前走,我們的統計體制、統計調查的內容、統計核算的方法,多方面也隨之地相應做了調整,更多地就轉到,既要考慮物資部門的生産成果,也要考慮非物資部門的生産成果,主要更多是一些勞務部門,提供服務的一些部門,它成果的反映。這樣就是跟國際上的基本上就是用國內生産總值或國民生産總值,這樣一種體系,理論上就叫國民核算體系,過去那套就叫物資産品的平衡體系,這個就叫國民的核算體系。從MPS,過去簡稱,現在叫做SNA,新的國民核算體系,這樣一種轉變,關注的基本上就是我們既涵蓋物資部門的,也涵蓋了服務部門的這樣全社會共同勞動的一個勞動産出的成果的核算。這是從體制上來説。對歷史的數據,當然我們知道過去是一種體系測算的,改革以來是一種新的體系,所以我們基本上對1978年以前的數據,我們只能夠根據新的方法,做一些大的分類調整,沒有辦法做更細的調整。但是對1978年以來的數據,我們可能就能夠根據新的核算體系要求,做一種比較全面的調整。我們正式採用這套體系是1985年開始,應該説從1985年開始,我們的國內生産總值的核算,應該説相對來説是比較全面的,逐步地由生産法的核算向生産法和支出法核算結合在一起的這樣一種體制的轉變。所以總體上看,我覺得我們目前對經濟總量的核算,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當然一些具體的細項方面,可能跟國際上的比較,可能還有一些差距。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中國和加拿大在統計方面的合作工作已經進行了六年多了,這項合作對中國統計發展有什麼具體的影響?
邱曉華:因為大家都知道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統計國家之一,他們有比較長的統計歷史,現代統計歷史,為適應我們要逐步建立現代的中國統計體系,我們就瞄準了這個最先進的國家,跟它進行合作,借助於他們技術的援助和對我們的幫助,來改造我們統計的一些理念、體系、制度,甚至一些工作方式,至少我覺得我們學到了什麼叫市場經濟下面的統計。在我們的印象中間,我們印象比較深的,第一,加拿大統計局是用戶意識非常強烈,它做任何一項統計工作,都要考慮這樣統計的結果是不是用戶需要的,用戶對這個需要是不是能夠滿足,是作為它統計工作的一個出發點。第二,是它滿足用戶統計數據的資料,它是一個比較可靠的,就是數據的準確性,它有很多制度、機制,甚至一些條件來做保證。第二方面,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它在組織統計過程中間,很注意成本的核算,就是把有限的財力用到最有效的地方去,所以基本上叫做對外是一種按照市場的需求來組織統計者,對內是按照企業項目運行的模式來進行成本核算。所以保證了統計高效率這樣一種運作。
主持人:觀眾朋友,圍繞中國統計體制改革的相關話題,我們正在採訪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先生。廣告之後歡迎接著收看,稍後見。
主持人:我們也知道中國剛剛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叫數據公佈通用系統。加入這個組織,對中國統計系統有什麼要求嗎?
邱曉華:大家都知道,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意味著中國將以一個更加主動、更加深遠、更加高層地全面地融入國際社會,這樣一個開始。適應這樣一個新的形勢,中國的統計也需要國際化,這種統計國際化除了前面我們講,要向先進的國家來學習這樣來改造我們的統計以外,我們在一些統計的運作方式上面也要跟國際接軌。那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倡導的這樣一個數據公佈的通用系統,就簡稱GDDS,這樣一個系統。那麼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對統計數據這種公正、客觀、公平、透明這樣一種需求,來倡導的一種方法體系。它就要求一個國家統計的基本方面,包括實物部門的,包括國內生産總值、工業生産、農業生産、服務業這方面政策,我們叫做實體經濟部門,它産出的情況要定期地向社會來發佈。第二是要求對市場物價方面的情況,物價的變動,更多的反映通貨膨脹和市場供求情況信息,要定期地來公佈。第三是有關財政這方面,就是國家財政收支方面的情況,也要規範化地來進行統計和發佈。第四就是有關勞動就業方面的情況,也需要定期地、規範地來發佈。第五就是金融部門的貨幣統計,銀行這方面的統計,也需要定期來發佈。最後一個,就是第六,國際收支方面的情況,也需要規範化地向社會來公佈。所以包括五、六個部門構成的這樣一個基本統計框架,要求你做到方法上科學、數據上可靠、發佈上透明,而且是有一個公開的時間表,什麼時間你要發佈什麼數據,都是預先要告訴公眾,讓大家在同等的條件下面,同時獲得這個數據。到今年的4月15日,我們已經正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GDDS這樣一個體系的正式成員,我們中國已經成為這樣一個成員了,這就意味著中國統計也要國際化了,我們想加入這樣一個體系,對中國統計來説,影響更深刻的可能就是在於你的工作要規範,要按照比較透明的這樣一種角度,來科學地組織自己的統計工作。
主持人:國家統計局在制定國家統計未來發展計劃的時候提出,未來中國的統計方式,既要符合中國的國情,也要符合一般的國際慣例,那哪些是和中國國情相關的?哪些又是儘量要和國際慣例接軌的呢?
邱曉華:主要是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我們在一些方面確實需要考慮我們自己中國基本國情,比如説我們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一個國家,是一個相對來説,我們跟發達國家經濟上總體的水平,還有相當差距的一個國家。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在組織統計工作,在提供統計服務,在進行統計核算等方面,可能不能夠完全地照搬國際上的一些做法,可能還需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這可能是一個方面的考慮。第二方面,我們是一種實行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种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國家,我們就需要考慮對不同的經濟類型都要進行核算,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國際上面只對一個經濟成份進行核算。再一個就是我們在統計的調查方式上面,我們既需要學習國際上的做法,但可能也要發揮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比較高度有效的行政組織體系的這樣一個優點,在一些重大的國情、國力的普查等方面,需要發揮這種相對來説,組織能力比較強的政府的作用,跟一般國際規則接軌,我想更多的牽涉到,比如説統計的標準,統計的分類,統計的一些技術,統計的一些方法等方面,以及統計服務於整個社會這方面,可能要跟國際接軌,而不能夠更多的還是從原來的那套體系,關起門來搞統計,因為前面講了,中國經濟要日益國際化,那麼如何來反映這種國際化,肯定是國際的、國內的人都非常關注,必然就要求要進行中國與國際之間的比較,中國統計標準、統計分類各方面都跟人家不一致,那麼顯然就影響到國際、國內這種比較,所以不能滿足需要,這方面就一定要在標準方面、在方法方面,在它基本的覆蓋範圍方面,應該説要跟國際上來接軌。
主持人:那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統計信息的需求量,在哪些方面增加的比較大?
邱曉華:我想它可能更多,比如一方面是對中國宏觀經濟的一些信息,因為宏觀經濟信息對投資者來説,是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宏觀經濟是不是穩定,對他的投資、回報高低,投資能不能收回來至關重要,所以他需要對宏觀經濟信息,包括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勞動就業這方面,指標他需要來了解,這是一方面。第二,可能他更多的關心産業,不同的産業的信息,哪些産業是市場上是飽合的,哪些産業市場上是供應能力是不足的,哪些産業的投資回報是比較高的,這些方面他需要了解。第三個方面,他可能要對中國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對消費結構、消費意向、消費的選擇,這方面他也需要了解,更重要的他不僅僅是要求得到數據,他可能更多地要全面的、整體的來把握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要求及時的、第一時間的跟政府、各方面得到這樣一個信息,有這樣一個潛力和這樣一種要求。所以我想我們需要在這樣一個新的時期,既要考慮我們自己原有用戶的需要,原有用戶包括政府、包括社會公眾,也要考慮新成長的用戶,國際上的投資者,國際的組織,國際科研單位的人,國際政府等等這方面,他們對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統計信息的需求,要考慮滿足他們需要,當然我想中國的統計畢竟還是處在發展中,所以要全部滿足他們需要,可能也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按照滿足用戶需要這樣一個目標,逐步逐步地,一步一步地來推進我們的改革,爭取在比較短的時間裏面,能夠使得我們整個統計服務上一個新的水平。
主持人:今天咱們圍繞中國推進體制改革的相關話題就談到這,感謝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您。觀眾朋友,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報道》,歡迎您明天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再會。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楊海莉
製片人:李曉山 導播:趙妍妍 監製:王廣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