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華世紀壇,曾經見證過世紀交替的輝煌時刻。在這條悠長的青銅甬道上,鐫刻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為公元1954年畫上句號的是這樣一行文字:“自行研製的首批飛機試飛成功。”
1954年7月3日,當新中國還沒有國産汽車的時候,第一架國産飛機初教-5飛上了祖國的藍天。初教5是南昌飛機廠倣照蘇聯雅克-18型飛機製造的初級教練機。它的誕生,宣告中國不能自己製造飛機的歷史從此結束。
這是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名叫“馮如二號”。1909年9月21日,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馮如製造並親自駕駛著這架飛機試飛成功,被西方媒體譽為“東方的萊特。”為了紀念馮如,他的故鄉廣東恩平為他建起了這座青銅雕像。
而在千里之外的飛機城陜西閻良,同樣矗立著一尊青銅塑像,他就是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的主任徐舜壽,我國第一個自行研製的機型——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1的總設計師。
飛機總設計師是全部設計工作的靈魂。為了避免自己設計的殲教1飛機落入米格型飛機的窠臼,徐舜壽開風氣之先,要求設計人員每人至少研究10種飛機,進行多方案比較,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設計道路。用他的話説,就是要像“熟讀唐詩三百首”那樣廣泛學習機種資料,不要搞“唯米格論”。為此他突破了米格飛機機頭進氣的方式,採用國際上更為先進的兩側進氣佈局,為雷達和天線的安裝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後來蘇聯在研製新飛機時也改用了這種進氣方式。
殲教1的設計人員和他們的事業一樣年輕,平均年齡還不到25歲,日後其中許多人都成長為著名的飛機設計師。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與殲教1飛機匹配的噴發-1發動機,是在米格PD45發動機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開闢了中國自行探索航空發動機的新路。
在新中國創始之初的熱情中,無論什麼工種都投入了全部的精力,身心和激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殲教1飛機被推向試飛跑道,總設計師徐舜壽緊緊握住了試飛員的手,為他堅定首飛成功的信心。試飛員把鞋底擦了又擦,惟恐踩臟了嶄新的飛機。
作為我國第一架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1飛機的最大時速為700~800公里、航程約1000公里、升限為12000米以上,採用全金屬、前三點起落架、雙座艙和後掠翼,主要技術性能均超過原設計指標。
飛行表演勝利完成,這位自豪的試飛員,就是後來擔任空軍司令員的于振武上將。從提出設計報告到首飛成功,殲教1僅用了1年零9個月的時間.殲教1的成功,為中國獨立設計飛機闖出了寶貴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