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往期回顧     編導手記     欄目簡介         



科學面對“非典”——從“心”開始(2003年5月11日)


  目前,“非典”二字對於我們來説已不陌生,不過在大家的談論聲中,一種負面的情緒也正在不知不覺的滋生,蔓延,那就是人們對非典的恐懼。有些人緊張過度,如臨大敵,偶爾打個噴嚏、受涼發燒就憂心忡忡,懷疑自己染上非典型肺炎;還有一些群眾聽信謠言,感覺危機四伏。就這些現象,我們採訪了北京大學心理係的專家。

  心理專家:出現恐慌心理,究其根本,是對“非典”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會導致心理上出現不安全感,繼而不信任自己,而寧願相信他人。這就使得我們不去主動獲得正確的預防知識,不採用有效的預防手段,而是亂抓亂撓,跟風從眾,以訛傳訛,看別人做自己也學著怎麼做,且不細想這麼做是否真正有效。“有病亂投醫,無病也亂吃藥”。這樣的心理反應,即不能有效地預防“非典”,也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傷害,更減少了自己的生活樂趣,也給自己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煩惱。

  在面對危險的時候,出現一定程度的恐懼感是正常而自然的心理反應。但現在一些人出現了過度恐慌:他們在心理上過度誇大“非典”的實際危險性,認為“非典”時刻威脅著自己的生命,整日惶恐不安,那麼這種恐懼感會對人的身心産生影響嗎?

  心理專家:就象那些每天都擔心自己身體上得了某種疾病的人一樣,這種心病會導致某種疾病的發生。過分擔心染上“非典”,每天憂心忡忡,心理負擔加重,精神焦躁不安,會影響身體的健康,降低身體的抵抗力,反而不利於預防“非典”。對疾病的恐懼感要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也許疾病本身不能打敗我們,而自身的恐懼卻能讓我們敗下陣來,恐懼不但對我們的健康不利,它甚至會動搖一個社會的正常秩序。那麼如何採取科學的手段來消除這種恐懼感?

  心理專家:重視個體調整。首先要接納和理解自己的情緒,要明白有些情緒反應不是自己能夠隨心所欲控制的;要儘量多地去尋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給予自己的情感支持;要通過登陸衛生部官方網站或其它途徑,切實了解相關知識、信息,儘量減少不確定的“可能”;冷靜面對疫情、面對變化,增長知識,保護自己;儘量多地給自己創造快樂源泉,舒緩壓力。

  我國發現非典型肺炎病例後,在科學家、醫護人員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非典型肺炎的傳染態勢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從已經治愈出院,並恢復正常工作生活的大量病例看,只要早發現並及時治療,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大多數患者都可以康復。因此我們要相信科學、相信自己,不要聽信謠言,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非典”,採取正確有效的方式預防“非典”,我們就能心身健康地、順利平安地度過這段“非典”時期。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