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往期回顧     編導手記     欄目簡介         



《戰爭與科技》(下)(2003年4月19日)


  “全歐洲的燈光都要熄滅了。”1914年,英德兩國正式開戰的那天晚上,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望著窗外點點燈火悲嘆。戰爭讓人類文明失去光芒,走向了黑暗。

  1938年,德國化學家在重復居裏夫人的用中子轟擊鈾的試驗時,發現了裂變反應。僅僅幾個月後,人們就確定了通過核裂變反應可以釋放巨大的核能。面對試驗中騰空而起的巨大火球和煙霧,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懷著複雜的心情不斷重復著古印度聖詩中的一句話:“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 20多天以後,這句話就變成了可怕的現實。在日本上空投放的兩枚原子彈,在瞬間就把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夷為平地。核武器的使用,成了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最深刻的記憶。

  化學武器的運用,使戰爭變得更加慘絕人寰。1915年,德軍向英法聯軍釋放了180噸氯氣,形成一道6000米寬的黃綠色濃霧,造成了5000人同時死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使用化學武器。從那時起化學武器就開始在戰爭中肆意的奪取人們的生命。一戰後,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又出現了更可怕的神經性毒劑,1936年德國化學家施拉德首次人工合成了比芥子氣毒四倍的塔崩,兩年後又研製出了比塔崩毒四倍的沙林,在當年就被德國投如到了戰爭中。直到兩伊戰爭時,人們還在使用塔崩和沙林這兩種毒劑。

  把生物技術運用到戰爭中,並不是20世紀人類的首創,1346年,韃靼人使用感染鼠疫的屍體攻城,這就是最早的生物戰。在20 世紀,德國科學家柯赫發明了培養細菌的物質——培養基,可用人工方法大量繁殖、生産細菌。在隨後的的戰爭中,人們就開始用人工的方法來製造疾病,為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生物武器。

  現代科學諸多領域的研究成果都被運用到了軍事上,而以核、生物、化學為主的這些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已經成為了威脅人們生命安全惡魔。因此,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核武器擴散已經成了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

  當科技與戰爭噩夢般的結合在一起之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命的脆弱和大規模的滅亡。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5萬名士兵在同一天內倒下,此後的100年中這一天成了歐洲人可怕記憶中的夢魘。到二戰結束時,幾個人就可以投下的原子彈就可以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現代戰爭的殘酷更是前所未有的。一旦爆發戰爭,帶給人們的危害將難以估計。即使戰火硝煙熄滅,它那災難性的影響也將持續多年。

  400年前有人根據社會發展總結出這樣一個鏈條:和平帶來富裕,富裕帶來驕傲,驕傲帶來憤怒,憤怒帶來戰爭,戰爭帶來貧窮,貧窮帶來博愛,博愛帶來和平。今天人們似乎還是脫離不了這樣的循環往復。我們無法知道,是不是非要如此,文明才會進步,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不應該成為加快人類死亡的幫兇。如果我們聽任科技被戰爭肆意利用,那麼最終人類將扮演自己的“掘墓人”。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