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往期回顧     編導手記     欄目簡介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太空天氣警報(2002年12月11日)


  2000年7月14日18時20分,我國科學家率先通過媒體向世界航天界發出了“太陽質子事件”警報。我國的衛星測控人員根據警報及時採取保護措施,在隨後而來的超強太陽風暴的襲擊中,確保了各衛星的運行安全。至此,我國空間環境監測工作實現了為航天事業擔當太空衛士的第一目標。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是我國空間環境監測儀器研製、數據接收處理和太空環境警報發出的基地之一。這些計算機屏幕實時顯示著衛星運行中所遇到的各种太空天氣環境狀況。

  “太空天氣警報”很像我們平常看到的天氣預報,只是普通天氣預報關心的主要是人類活動將面臨的天氣條件,而“太空天氣警報”關注的是衛星、飛船等航天器發射、運行時將要面對的太空環境,其中最主要的對手是太陽風暴。我們知道,真實的太陽是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表面像開水一樣劇烈翻滾,局部的能量大爆發,形成巨大的耀斑或日冕拋射,産生的強大的電磁輻射和帶電粒子流,會給脫離大氣層和地球磁場保護的衛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對於高速飛行的衛星來説,迎面而來的高能帶電粒子就像致命的子彈,會讓衛星上大規模的電子程序瞬間發生邏輯位翻轉或閂鎖,進而産生虛假指令,導致衛星壽命縮短、功能紊亂甚至喪失。據國際上8000多例衛星故障統計,其中百分之四十是由這樣的空間環境擾動引起的。

  空間環境監測是發出“太空天氣警報”的基礎。今天,氣象觀測、定位導航、移動通訊等高科技活動已經把我們與衛星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各航天大國也因此都把空間環境監測作為航天技術發展的重大課題來研究,為飛船、衛星的加固設計、運行管理、故障分析提供科學數據,向運行中的航天器發出太空環境擾動警報或預報。

  當太陽耀斑爆發時,電磁輻射中的X射線約8分鐘到達地球,而帶電粒子則需要30分鐘甚至幾十小時才能到達地球,這個時間差就為發出“太空天氣警報”創造了條件。

  在我國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上,同時配置了太陽X射線探測器和空間粒子探測器,24小時連續對太陽活動和近地空間環境進行監測。通過監測儀器,地面人員就能計算出太陽帶電粒子到達近地空間的時間和強度,可提前通知用戶,對航天器的發射或在軌運行採取保護措施。目前我國自主研製的十幾種空間環境監測儀器以體積小、功能全、運行穩定在國際上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中科院研究員朱光武研究員向我們介紹到:“在未來幾年,我們將在不同軌道、多顆衛星上安裝多種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對空間環境進行全面的監測,使我國的空間環境監測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98年啟動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正在把我國的空間環境監測與研究工作從“太空天氣警報”階段迅速推向“太空天氣預報”和人工改善、利用太空環境的新階段,這將為我國乃至世界航天界和平利用太空環境做出更重要的貢獻。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