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往期回顧     編導手記     欄目簡介         



中國工人有技術(二)——舉重若輕趙洪本(2002年12月4日)


  1984年,我國出現了第一座鋼結構建築——上海新錦江賓館,到目前為止,全國也才有100多座這樣的外觀或雄偉或奇特的超大型建築,上海建工的趙洪本師傅就參與了其中的12座。

  上海建工集團機械化施工公司起重工趙洪本:“改革開放以後,我在埔東建設了8年,這8年我全部是在鋼結構上,期貨、香格里拉、證券、還有金融、金茂、還有我們現在施工的飛機場,國際機場都是劃時代的東西。”

  鋼結構建築,就是用各種類型的鋼構件作為骨架的現代超大型建築。施工過程中,需要把幾千件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鋼構件,在高空中快速、準確地吊裝到位,在我國這些要依靠一台或多臺起重機來完成。

  在採訪中趙師傅説:“我們有限的設備起到200米300米以後呢,起重可能達不到,這就要求我們技術人員、施工人員、包括我們操作人員要動點小腦筋,怎麼用有限的起重量把比較大的構件吊上去。”

  高空吊裝,有些像搭積木,如果不得要領,只能是既費時又費力。趙洪本師傅發現,在吊裝過程中,被吊起的部件要找到它準確的設計位置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也是吊裝的難點,於是他發明了“模擬定點定位吊裝法”,並應用到上海科技館的施工中。

  講到“模擬定點定位吊裝法”,趙洪本師傅説:“透過玻璃球裏面的那個小球,(施工起來)它特難。它有8根不同類型鋼管接在每一個點上,每個點上又有40個小球,小球連著接點以後,假如不是同步到位的話,這個球就不是呈圓型的,而是橢圓型的,所以我在施工時動了一番腦筋。”

  趙師傅想,許多費勁的吊裝,如果能在地面模擬拼裝一下,有問題在地面解決好,那麼在高空吊裝時,只需要把構件提升到規定高度,就可以保證拼裝成功率了。這一創新思路與做法,使他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吊裝高手,他和工程技術人員也一道使上海建工集團的機械化施工水平始終在國內遙遙領先。

  絕招靠想,絕活靠煉,創新要靠知識和經驗的雙重積累。二十多年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趙鴻本,不停地寫、不停地算,不斷地請教技術人員,親手計算並整理了近3萬字的施工筆記。遇事動動小腦筋,這是他的口頭禪,也是他成功的關鍵。工作上是這樣,生活中他也是這樣。瞧這個休息用的集裝箱,麻雀雖小五臟齊全。

  趙師傅自豪地説:“這個呢是我們根據施工特點自己設計的,在施工當中帶來很多方便,而且這個比買來的好,這個用到現在已經20年了。”

  趙洪本引以自豪的是,作為吊裝工人,他恰逢其時,參與了新錦江賓館、金茂大廈、上海科技館等中國乃至世界著名鋼結構建築的建設,有幸見證了中國鋼結構建築的發展,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發生的巨變。

  趙師傅頗有感慨地説:“通過我們工人在實際的操作中,把它變成一個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這是我感到非常自豪的。”

  這星期我們接觸到的工人技師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愛崗敬業,並在有限的生産條件下練就了令人嘆服的絕技絕活。的確,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技術的發展,先進的科技理念要通過技術工人高超的技能來實現。中國工人是技術進步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