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的74件展品中,觀眾最喜歡的展品和專家的評選結果居然沒有一個重合,我們的話題就從這裡開始。
您剛才看到的,是最近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全國科技館展品創新獎》評選的最終結果。面對這些科普展品,觀眾和專家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分歧?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説的。
觀眾:我覺得方形的車輪的自行車的展品特別好,因為這個知識對我來講是個新的,而且對於很多人來講都是新的。
觀眾:這次展覽中有這麼一個容易給人留下比較深的印象的一個展品,是屬於産生靜電的一個裝置,就是人站在上面,摸著那個球,然後頭髮都立起來了,就像這樣比較生動的,讓人印象很深。
我們這次要著力於鼓勵我們製造出一些創新的展品。看它有沒有創新性。而我們這次專家評出的創新産品,比如説科氏力,比如混沌水車,它都是很有新意的。
這樣一些展品,它有利於推動科普教育的深化和發展,比如像科氏力是解決了在大學理論力學裏的一個難題,科氏力這樣一個題目實際上是在我們公眾身邊的就存在的這樣一個現象。但是公眾平常不了解,那麼經過作者的創造性的一種思考,設計出展品,這是我們所要提倡的。
觀眾:有些東西是科學家或科技發明者發明出來的,他們有他們那種思維邏輯,對於我們來説可能我們想不到那麼多東西,從中了解一些科普的道理,因為本身不是搞這些工作的,就是找一些趣味性的東西來看。
標準不一樣,評獎結果也就不一樣,這樣的事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評獎的對象既然是科技館的展品,讓觀眾喜歡和接受還是最終的目。
觀眾:科普作品可以是一種很活躍、很新鮮的東西。
觀眾:建議專家搞一些趣味性的,讓大家循循善誘的接受,增加每個人的科普意識和科學常識。
觀眾:現在什麼都講體驗,我們都講體驗經濟嗎,這種科普作品應該給你一種可以深入到其中體驗從頭到尾的這種感覺,從體驗中獲得知識,我喜歡這樣的作品。
對於觀眾的要求,專家們是不是已經意識到了呢?
現在我們提倡我們的科技館的展品一定要是互動式的,也就是觀眾不僅是通過眼睛隔著冷冰冰的玻璃去看你的展品,而是要把這個玻璃撤掉,讓觀眾能夠親自去動手,動腦跟動手並用,那麼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發現、發明的這種能力。
科學普及已經進入到科學傳播的時代,設立這兩個展項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公眾喜歡什麼,那麼公眾現在看來對新穎性的參與性的非常有特徵的展品非常喜歡,這個對於我們科普的深化來講,給專家們、科普工作者就提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值得關注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