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往期回顧     編導手記     欄目簡介         



糧食新品種(2002年7月17日)


  小麥是我國北方廣泛種植的糧食作物,然而近年來,糧食增産不增收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儘管收穫的小麥堆積如山,農民卻賣不出去,即使賣出去,也很難賣到好價錢,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小麥連年豐收,糧食大量積壓,但是品質差,不適於製作高檔麵包或優質方便麵,農民出現了賣糧難。

  其實,其他糧食作物普遍存在同樣問題,品種不對路制約著我國農業生産,近幾十年來,農業科學家們一直在進行超級作物育種研究,他們利用雜交、轉基因、空間環境、細胞工程等各種高科技手段,成功培育了一批既高産又優質的糧食新品種,並在生産中進行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農民育种家沈天民,從1980年開始,歷經幾十年時間,將小黑麥與普通小麥雜交,培育出了小麥新品種蘭考906,它平均畝産720多公斤,較普通小麥增産20%,創立了我國黃淮麥區小麥單産最高紀錄,被稱為超級小麥。

  蘭考906具有高産、優質的雙重特性,很好地解決了普通糧食作物高産不優質、優質不高産的矛盾,適宜於製作像麵包、蛋糕這樣一些對麵粉質量要求高的食品,目前已在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種植。

  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我國南方開始了雜交水稻研究。由於水稻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國際上一直認為要使雜交規模化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幾年後袁隆平正式宣佈“三係法”雜交水稻培育成功,從而一舉解決了水稻雜交規模化的世界難題。這使我國水稻畝産平均增加了20%,每年增産的稻穀可以多養活6000萬人。

  也是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開始嘗試在即將發射的衛星裏,搭載一些作物的種子,讓它們成為不穿宇航服的太空“遊客”,在強烈的宇宙射線、失重以及一些未知因素的環境中接受洗禮,令人驚喜的是,有的太空種子竟奇跡般的成了優良品種。

  到了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開始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糧食新品種。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佔到了水稻種植面積的50%以上,但是在雜交稻制種過程中,受到光線和溫度不穩定的影響,會産生相當數量的假雜交稻種,造成産量的大幅度下降。

  科學家把抗除草劑基因引入水稻品種,只要在秧田施以除草劑,雜草和假冒雜交稻就會被殺死,只有轉基因水稻可以存活,使雜交稻增産能力提高10%以上,同時也解決了雜交水稻生産過程中種子純度不夠高的問題,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

  綜觀現代農業發展歷程,新品種已經成為糧食生産的生命線,也是農民增産、增收、增效的根本保障,展望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糧食新品種在農業生産中應用。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