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往期回顧     編導手記     欄目簡介         



從《科學》到《青年》(2002年5月4日)


  83年前的今天,一場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口號的運動,喚醒了無數尋求救國之路的青年。83年前的今天,“科學”和“民主”的種子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

  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被西方列強割據的動蕩時代,也是以徐壽和詹天佑為代表的早期科學家的時代,當時中國並沒有科學一詞,在他們眼中,西方的科學就是 “格致”之學。直到1897年,康有為才把“科學”一詞正式引入中國。自此之後,“科學”與“格致”二詞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

  庚子之變以後,一大批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經過了系統的科學教育,他們意識到,當時的中國最缺乏的就是科學的知識體系。1914年9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的任鴻雋,楊杏佛,趙元任,胡明復等9名中國留學生決定結社辦刊,向國人宣傳科學。他們創辦的《科學》雜誌,一直辦到了今天。

  《科學》雜誌是第一本中文左起橫排的書刊,為了讓國人接受這一新鮮的排版方式,《科學》雜誌特意聲明,不是故作新奇,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早年中國科學社經費拮據,會員們只能自費印製《科學》雜誌,而科學是促進國家發展動力的思想,卻早已在中國科學社的社員中達成了共識,他們在創辦之初就旗幟鮮明的寫下這樣的話。

  八個月以後,陳獨秀在北京創辦了《青年》雜誌。在雜誌的發刊詞上我們能讀到“科學與民權就像是車舟之兩輪”,“科學使歐洲強盛”這樣的文字。1916年,《青年》雜誌改名為《新青年》。戰鬥的《新青年》呼喚著新文化,新科學,頑強地與舊文化進行著鬥爭。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科學的種子已經被深深地埋進了古老中國的大地之中。而《新青年》雜誌刊登的一篇篇戰鬥檄文,鼓舞著正在覺醒中的國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革命先驅,也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介紹進了中國。後來的中國就是在這些革命思想的指導下,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

  歷史的車輪把我們帶進了21世紀,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科學技術對社會前進的巨大推動作用。

  讓我們銘記這些事件,因為它們影響著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