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50年代的“藍海洋”、60年代的“綠軍裝”、70年代的“綠灰藍三色蟲”、80年代的“百花齊放”、90年代的“國際迷狂”之後的又一次審美復蘇,反璞歸真的中國人已開始用他們的身體和內在民族語言,講述他們與唐裝華服解不開的情結。
在這陣新颳起的中國風中,立領、敞領、斜襟、對襟、盤花扣、織錦緞為特徵的“古裝式樣”重新“包圍”了追逐時尚的時髦男女們,在北京王府井、西單等繁華的大商場,隨處都可以看到身著唐裝的身影。據了解這些服裝便宜的一兩百元,貴的兩三千元。這股反璞歸真的“懷舊風”有人視其為一種“逆反”,“穿慣了西式的,又想起老祖宗的衣服了”;也有人覺得“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好看”,有的人認為只有中式服裝才是為我們中國人度身訂造的,特別是女性著唐裝最能表現端莊、典雅、溫婉的中國氣質,展示她們嬌美玲瓏的曲線……你看,這些絲綢面料,柔滑、體貼、親膚,就很能傳達中國女孩特有的溫存和含蓄。
傳統唐裝的再度興起,被服裝界人士看做是中國人“文化上的回歸”,因為一款能夠領會中華神韻的創意設計,往往可以像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一樣豐富、細膩、令人回味無窮。
幾年前,穿正經唐裝上街還需要一些勇氣,可是今天我們已經能從巴黎、米蘭和紐約的時裝秀上看到許多中式服飾的痕跡,大師們在吸收了華服設計的諸多因素後設計出了自己的新古典作品:繡片、中國結被巧妙地移植在袖口、裙角,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神秘迷人的東方氣質。
在上海的大街上,幾年前我們只能看到著長袍馬褂的洋人,而今,著洋裝的小姐們開始青睞于經過巧妙改良的旗袍式晚禮服,“我的身材比較瘦小,不適合穿露肩晚裝,所以我特別為自己設計了這件中式長裙帶一點點荷葉邊,穿著它我覺得更自在而且別致。”從事服裝設計的夏林説。
其實在民間,古典主義的情結也從未泯滅過,只是因為思想觀念和經濟等因素的制約,處於蟄伏的狀態。按照傳統習俗,普通的城鎮人家在迎娶新娘時都會置辦大紅緞子棉襖,即使是在經濟不很發達的農村,人們買不起織錦緞的衣服,也會以尼龍纖維面料來代替。喜歡收集民間藝術品的韓女士曾在90年代中期的安徽省太和縣古老街道—隅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在一家小裁縫店裏橫拉著的鐵絲上,並排挂著十幾件新做好的圖案相似的尼龍面料棉襖,在這些衣服下坐著幾個即將成為新嫁娘的青年女子。“這些傳統款式的嫁衣就像是一個獨特標誌,而她們在自己的嫁衣下是那麼地幸福與平和。”韓女士似有所感。服裝藝術:搭上古典的末班車。 (美容時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