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騏驥馳騁 喜迎新春         



貼門神、貼春聯


  門神,傳説是能捉鬼的神荼和鬱壘兩位神仙,他們是哥兒倆,都是上古時代黃帝的部下。這哥兒倆住在東海的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樹蔭如蓋,樹枝間有一座鬼門。神荼和鬱壘一左一右把守在門邊,監視那些滿處溜跶的大鬼兒小鬼兒,一發現哪個做了壞事兒,立刻用繩子捆起來扔到山後去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挂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鬱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傳説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殺了不少人。等到當了皇帝以後,每天晚上總是做惡夢,還時常聽見寢宮外邊有拋磚弄瓦、大呼小叫的聲音。李世民怕得不得了,把這件事兒跟手下的大臣們説了。秦瓊和尉遲敬德自告奮勇晚上替皇帝看門兒,穿戴著盔甲戰袍,手拿兵器站在寢宮兩邊。這一招還真靈,當天晚上皇帝就睡了個好覺。可時間一長,這老哥倆兒受不了了,難免要上眼皮打下眼皮。於是,唐太宗就讓畫師繪製了兩人的畫像,挂在宮門的兩邊代替兩人看門。打這時候起,秦瓊和尉遲敬德就當了專職門神。這個風俗傳到了民間,人們爭相效倣,於是乎,兩位門神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武將門神。其實,門神爺不僅僅是這幾位,像趙雲、馬超、孟良、焦讚、薛仁貴、楊延昭都當過門神,連樊梨花、梁紅玉、穆桂英、花木蘭這些女將也幹過這個差事兒,只不過影響不太大罷了。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春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鬱壘畫像,挂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挂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説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説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挂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