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破五,送窮出門 |
|
|
|
正月初五,民間謂之“破五”。除夕辭舊、初一迎新,納福慶余之後,到破五之日,該送窮了。
窮,恰似擾人的怪物,貧苦人家盼著擺脫它的糾纏,富貴人家躲它唯恐不及。於是,新年伊始,風俗為人們安排這第五天的日程——送窮。送窮送到哪去?大門為界,門裏不要它,掃地出門,把它送到門外去。“元旦日,家內不許掃地,至初五日五更,方掃地下塵土,送出門外,名曰‘送窮’”。清康熙年間山西《徐溝縣誌》這樣説:“五日早,掃堂宇,委土戶外,曰‘送窮’”,河北《欒城縣誌》這樣説:“五日,掃除穢土置門外,曰‘送窮’”,《趙州志》這樣説。也有頭一天就開始“籌劃”此事的。“初四日晚,掃室內臥席下土,室女剪紙縛秸,作婦人狀,手握小帚,肩負紙袋,內盛糇糧,置箕內,曰‘掃晴娘’,又日‘五窮娘’。昧爽,有沿門呼者,‘送出五窮媳婦來’,則啟門送之”。初四制個“五窮娘”,只待初五清早送出門,這是清代人修《懷來縣誌》記錄的送窮。在臨潼,剪出紙人,門外拋掉,算是過了送窮節。
甘肅天水舊俗,破五送窮,早上將垃圾裝在竹編簸箕裏,彎腰端著,為了防止被風吹掉,由房內倒退著走到大門口。如果出大門之前有東西從簸箕裏掉出來,就要回到原處,裝好了,重新退向大門。到大門後,轉過身,一口氣跑到倒垃圾的地方,連同簸箕一併扔掉。
送窮出門,一送了之是送,門外另加處理也是送。“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各家用紙製造婦人,身背紙袋,將屋內穢上掃置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俗謂之‘送五窮’。亦有兒童高唱歌者”。依《張北縣誌》所記,送窮已出門,還要燃鞭炮炸它一傢伙,算是一種感情的宣泄吧。再加上兒童的歌唱,那氣氛不妨説是與“窮”絕交的典禮。
以上送窮,皆為河北民俗,也有的地方,送窮是在正月初六,而且各的送窮的方法不一,不過也都大同小異。
送窮是古風。唐代姚合《晦日送窮》詩,“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可入風俗史。唐代于正月的最後一天送窮。韓愈《送窮文》,結柳作車,縛草為船,送窮鬼去故就新,雖是戲墟之文,卻也反映了當時的風俗。窮神又稱“窮子”,相傳“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顓頊為傳説遠古五帝之一,是黃帝之孫。依此説來,窮和送窮,都可算“來歷”久遠了。
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