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南部秦巴山區漢江邊,有個美麗的山城——紫陽縣城。紫陽不僅山美、水美,“木廊橋”更美。
“木廊橋”地處縣城西南約30公里處的古鎮——高橋鎮。鎮東有條東河,鎮西有條西河,兩河之上橫架兩座全木結構的廊橋,兩橋之間相距150米,其結構、大小、建築模式幾乎相同。兩橋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兩次大修補,一是清光緒三十一年,一是民國十年,修補總監、幫辦、經理、首仕、木匠及捐修人士皆記名于橋頂橫樑之上。
西河橋橋頭正對著繁華的古鎮。沿街、沿河叫賣聲不絕。居民千百年來,取水磨豆腐、制酒、發豆芽,沿襲至今亦然,頗具有小橋流水之韻,江南水鄉之態。
高橋鎮的來歷就與“木廊橋”有關。據傳,清乾隆六十年,當地民眾為使東河、西河兩峽谷通達,便集資建橋。在橋即將竣工的一天,龍潭壩一家姓高的到權河口林家迎娶新娘,返回途中,橋工刁難新娘,不準通過。如執意要過,新娘得作詩一首,詩中必須給橋起個名字。新娘自小讀過經書,擅長詩畫,當即吟出一首五言絕句“新娘過新橋,千固萬年牢。高郎娶林女,橋名叫高橋。”高橋鎮便由此得名。
當地民眾對“高橋”寵愛有加,與橋有關的佳話亦流傳不少。早年有四川、西安、高橋三處的人碰到一起,各自誇讚家鄉的美時,四川人説:“四川有個峨眉山,離天只有三尺三。”西安人説:“西安有個鐘鼓樓,半截伸進天裏頭。”高橋人説:“紫陽有高橋,離地萬丈高,頭年丟面鑼,二年才聽到。”還有一回,高橋人和滾鼓山人在一起吹“牛”,滾鼓山人説:“滾鼓山的鼓,天下第一鼓,初一打一錘,響到月十五。”高橋人説:“高橋鎮有橋,天下第一橋,初一往下跳,十五在半腰。”當然,高橋鎮的“廊橋”並不高,整個橋才15米長,17米高,兩米寬。橋身由3根大梁橫跨東、西兩河的河岸上,橋面鋪設木板,建有20柱硬石灰瓦頂涼亭,兩側設回廊,故陜西省文物部門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取名曰“廊橋”。
200多年過去了,廊橋依然是小鎮的主要對外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