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旅行風向標         



貼一幅窗花 逛一逛廟會 感受年俗新景觀


  又一年新春翩然而至,過年的習俗:剪窗花、貼年畫、逛廟會等又愈發變得顯眼起來,實在生動起來,紅彤彤的剪紙,燙金的春聯,廟會上的捏面人、抖空竹等,將過年的氣氛渲染得暖暖的、濃濃的,勾起人對家的留戀,對未來歲月的憧憬。

  過年,過的是一種心境,一種氣氛,一種喜慶。新春臨近,年俗裏漫溢出的新景觀,伴隨著街面和衚同裏傳出的吆喝聲,以及“寶炬爭輝,玉珂競響”的熱鬧場面,讓人再一次感受到萬物勃發的生機和傳統文化的韻味。

  剪紙依舊風光

  剪紙是我國最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具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們樂意用剪紙來營造現代生活氣氛,而且花樣年年翻新。

  剪紙,又稱剪花、刻紙、窗花。漢代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有“剪桐封弟”故事,記述周成王用梧桐葉剪玉圭圖像,贈給他的弟弟姬虞。漢晉時,民間婦女就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演變成民間美術形式,有了專業藝人和專門的剪紙手工業。剪紙在民間廣泛用作窗花、門箋、團花,除象徵吉祥喜慶外,還用作鞋花、枕花、梳粧鏡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邊飾等。民間剪紙來源於生活之中,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常採用寓意象徵手法和變形誇張手法,結構簡潔,風格明快,表現人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

  現在剪紙的種類很多,黑白剪紙、套色剪紙、分色剪紙、刻金彩襯等。內容也很豐富,花鳥蟲魚、瓜果飛禽、民間故事、歷史人物、戲劇臉譜等。近幾年來,剪紙的發展變化更大。採訪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副會長趙光明時,他感慨地説,剪紙的變化太大了。題材寬了,“社區新貌”、“申奧之夜”等現實生活內容能在紙上迅速得到體現;專業美術工作者的介入,借鑒國畫、年畫等表現形式,融入現代工藝設計趣味,除大紅紙和金紙外,又配以電光彩紙襯托,剪紙變得新穎精美,金碧輝煌,漸漸朝著高檔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現代剪紙不光具有觀賞性,還有時代性,裝飾性,受到現代家庭包括年輕人的喜愛。他説,陜北已辦起剪紙博物館,剪紙還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剪紙已在不少國家辦過展覽,剪紙不光承載著歡樂與理想,還走向世界一展風姿。

  年畫春聯緊跟時代

  過年,年畫春聯也會紅火一時。

  年畫是民間的一種繪畫體裁,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民族風格。傳統的年畫,多用木版水印,以單純的線條、鮮明的色彩表現熱鬧、歡快的場面。

  年畫起源於漢,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明清時最為著名的年畫是天津西郊楊柳青鎮的年畫,全國各地也都有年畫生産。由於各地風俗習慣的差異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年畫亦各有自己的特色。而楊柳青和桃花塢以古法炮製顏料,所繪年畫古雅艷麗,經久不褪。年畫題材相當廣泛,歷史故事,神話傳説,戲曲人物,民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應有盡有。

  研究了幾十年北京民俗的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王文寶説,老北京時代,每年一進臘月,街面和衚同裏就有了背著布卷賣年畫的小販,他們隨走隨吆喝道:“畫來,畫來買!”有史料説,每至臘月,繁盛之區,支席搭棚,售賣年畫,婦女兒童爭購之。亦所謂點綴“年華”也。

  現在,年畫售況已遠不如昔了。留意如今的年畫攤兒,印刷更精美,內容更豐富,只是畫攤兒前少了當年那種癡情的觀眾和熱鬧的爭相選購的場景。其實,年畫折射出一種心境,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時代在變,發展中的社會給人們提供了更美更大的文化生活空間,王先生説,從這個角度講,畫攤兒的冷場,又令人欣慰。

  我國廣大城鄉,特別是農村,每逢過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不光自己貼,還要送給別人貼。現在的春聯題材豐富多彩,有科技春聯,法制春聯,揭批邪教春聯,甚至還有網上春聯,有的鄉村,車隊都貼上了紅紅火火的春聯。今年的春聯與往年相比,祝福吉祥的老詞舊話少了,歌頌改革開放和“三個代表”的多了,“三代堅持三代表,九州齊慶九州春”,“盛世歡歌興國祚,春風浩蕩滿新程”,極其富有時代氣息。中國楹聯學會顧問白化文説,今年的春聯品位更高,文化科技味道更濃。現在雖然城裏貼春聯的少了,居家由傳統的兩扇門變成一扇門,不好貼,但在農村卻依然很火。近日團中央開展的以“學講話、頌黨情、跟黨走”為主題的“挂主題年畫,貼時代春聯”活動,據説響應者頗多,佳作不少。含蓄的中國人將滿心的歡喜都寫在了紙上,這是欣逢盛世佳節的由衷喜悅。

  逛廟會有了新樂趣

  過年時的廟會像一道流動的風景,惹人心醉。廟會裏懸旗結綵,百貨雜陳,戲曲開場,人潮如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在廟會裏逛上一趟,你可以窺見當地的風土人情,領略傳統節日的歡快熱烈氣氛。

  廟會是民間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廟會的優勢在於雜而全,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什麼都有,咫尺之間,萬物皆備。有人指責如今廟會裏的東西良莠不齊,積壓品多,吃的東西太多,有味道的民俗少。但王文寶説,儘管這樣,過年的樂趣依然可以從中“掏”出來。

  這幾年北京新增加的著名廟會是和平門外的“廠甸廟會”和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廟會”。“初一逛廠甸,十五鬧花燈,燕九白雲觀,三十雍和宮”。這是老北京人春節逛廟會的日程表。據説今年的北京石景山遊樂園、朝陽公園要辦“洋廟會”。廟會上名車、時裝將成為亮點,有奔馳、保時捷等世界名車的身影,專業模特將在T型臺上演繹時裝經典。還有熱情四射的巴西桑巴舞、迪斯尼風格的童話故事彩車、南美草裙舞及德、美、意大利等著名的迎春娛樂活動。傳統廟會被注入新內容,人們的興奮神經或許再一次被激活。

  民俗文化濃縮了整個民族繁榮的現在與美好的未來,集中張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和文化自信,使人們在精神上把現在與過去連接起來。近年來,雖然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古老悠久的民族傳統藝術,依然在人們的生活和心理上佔據著重要位置。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説,我們發展經濟的同時已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傳統的東西不能完全丟棄,任何一種民俗文化都要有自然的調整力,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調整其內容,但變化不可怕,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根。也正如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説過的,濃厚的民俗中,人們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實,是不可缺少的民族凝聚力。(劉玉琴)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