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2         



哈尼梯田———蠻荒高原的樂章


  黃紹文

  雲南是高原,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這裡我鏡頭要對的不是那大山的層巒疊嶂,也不是那蒼山如海的景

  色。它是雲南高原上特有的一種最動人心魄的自然;它把那大山譜寫成一首首高原上蔚為壯麗的樂章;它就是

  蠻荒高原上層層疊疊的哈尼梯田。

  據有關漢文史籍記載,哈尼族源於長江和黃河上遊的甘青川藏接合部地區高原古羌族群。秦漢之際,“和

  夷”族群之一的“和尼”( 哈尼) 繼續向東南、西南、南三路遷徙,逐漸完成了遊牧文化向農耕文化嬗變轉型

  。唐宋以降,哈尼族以梯田稻作為軸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定型于滇南元江( 紅河) 水系和瀾滄江水系,

  在哀牢山和無量山之間得到發展和完善。到了明清的哈尼梯田已發展成巨大規模。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名著

  《農政全書》中,將哈尼梯田列名于中國農田史上的七種田制之一。清嘉慶《臨安府志土司志》對紅河南岸

  壯麗的哈尼梯田景觀作了這樣的描述:“依山麓平曠處,開鑿田園,層層相間,遠望如畫。至山勢峻極,躡坎

  而登。有石梯磴,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數裏不絕。”梯田是哈尼族創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哈尼文化

  傑作,梯田的分佈區域與哈尼族的居住區域合二為一,哈尼族聚居或散居的地區,都有梯田散佈其間。在哀牢

  山區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是梯田最集中的地區,主要分佈在海拔4 0 0 ~1 8

  0 0 米之間。此間的哈尼梯田佈滿河谷山梁,有不少高達數百級的“田山”,從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頂,像一架

  銀彩帶的天梯伸向天邊。

  紅河( 元江) 流域、藤條江流域、李仙江( 把邊江) 流域的地勢起伏沉降劇烈,哀牢山各群峰山頂與山腳

  河谷地帶,海拔高差均在2 0 0 0 米左右,呈群峰淩空、緩坡山梁綿延的地形地貌特徵,形成“十里不同天地

  ”的立體氣候,全年乾季和雨季分明,雨熱同季,這十分有利於水稻的栽插和生長。加之,三江流域的植被也

  呈立體垂直分佈,從山頂至河谷山腳分別為山頂苔蘚矮曲林、山地常綠闊葉苔蘚林、落葉綠闊葉林、稀樹草坡

  以及季節雨林等植被。歷史上,由於大山大河阻隔,人煙稀少,因此,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裏,呈林海碧波、

  山野蒼翠、古木參天。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的森林覆蓋率佔各縣

  土地面積的6 0 %以上。如此生態的三江流域涵養了豐富的水土,為哈尼梯田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滌攀?。

  在這些茫茫森林裏,四季雲遮霧罩,降雨量充沛。同時,又從炎熱河谷裏蒸發升騰的水氣到了一定高空也

  化為綿綿霧雨,終年不絕,匯成山間無數水潭和溪流,形成了天然的綠色水庫。因此,哀牢山區紅河南岸素有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稱,這成為哈尼梯田農業可靠保障。哈尼人利用這一有利的自然優勢,在海拔4

  0 0 ~1 8 0 0 米的山腰上,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開墾出大小不一的層層梯田,沿著蜿蜒的山勢鋪

  排展開,伸展數十里,層層疊疊數百級乃至上千級,似道道天梯由山腳直逼山頂,規模之宏大,氣勢之淩霄,

  被譽為“哀牢梯田甲天下”。

  隨著秋冬季節的變化,哈尼梯田展現出迥然相異的自然景觀。秋天,放眼望去,一座座金黃色山的稻浪,

  千里飄香,形成哀牢山區的一大奇景;冬春時節,沿南面的江河峽谷逆流而上的雲霧,充塞了山山嶺嶺,平時

  縱橫交錯的溝壑,已完全化為潔白平坦的雲海,洶湧滾動,奔騰不息,遠處的高山,山尖刺破雲海,巍然聳立

  ,一座座遙相凝望;照在雲海平面上的霞光,反射出道道五彩繽紛的光環,一派雲蒸蔚霞。隱沒在雲海中的梯

  田與村落時隱時現,撲朔迷離,猶如人間仙景。此時,天公造物的神奇和哈尼人智慧的傑作,渾然融為一體,

  交相輝映。時至中午雲海已散盡,還原出波光粼粼的層層梯田。

  一座座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直觀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頑

  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哈尼族古老的《天、地、人的傳説》中説:大魚創造了宇宙天地和第一對人,

  男人叫直塔,女人叫塔婆;塔婆生下2 2 個娃,其中老三是龍;龍長大後到海裏當了龍王,為感激塔婆的養育

  之恩,向塔婆敬獻了三竹筒東西,其中一筒裏盛有稻穀種。也就是説,哈尼人認為,自開天闢地以來便有了稻

  子。這説明哈尼人是最早馴化野生稻的民族之一,水稻種植是哈尼人古老的生産內容。千百年來,哈尼族憑自

  己的雙手和智慧,將哀牢山區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馴化為陸稻,又將陸稻改良為水稻,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中

  ,使三江流域成為人類早期馴化栽培稻穀的地區之一。

  哈尼梯田,由於地處滇南哀牢高山密林之中,千百年來不被外界所知,它們不像長城和金字塔等人工建築

  一樣被人稱道讚譽。但是,它所表明的是哈尼人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蘊含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深刻認

  知和把握,折射出哈尼人高超的生命智慧,堪稱人間奇跡。今天,長城和金字塔已成為文物古跡,而哈尼梯田

  卻依然活著,仍是全體哈尼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哈尼人生於斯長于斯的物質載體。

  哈尼梯田,是哈尼民族精神的象徵。一座變成田的山,是一種頑強崛起與聳立的生命力的顯現。無數座變

  成梯田的群山,便如一塊頂天立地的自然豐碑! 人和大自然相比是渺小的、柔弱的。人要與大山展開較量,那

  就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挑戰,同時也是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揚天勃發! 開山造田,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繼承,是精衛

  填海意志的綿延。靠著這種意志,憑著這般精神,哈尼人民一年年、一代代譜寫了這首恢弘的自然樂章。這梯

  田曾耗盡了哈尼人無數代生命年華,把世世代代的悲歡都寫在山裏的梯田上。

  哈尼人靠山吃山,這梯田養育了無數代哈尼人的生命。但由於人口劇增,祖先開墾的梯田難以養活激增的

  人口,人地矛盾日益尖銳化。為了物質生活的需要,哈尼人拼命地開墾新的梯田。但今天的哈尼山寨,可供墾

  田的土地也所剩無幾了。為了在原有單位面積上提高産量,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也發生著矛盾。但經兩相比較

  ,哈尼人理智地看出了傳統梯田業的優劣,認識到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的差距,因而逐步接受了現代農業

  的科學種田與管理、改良新品種、革新生産工具及調整産業結構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現有梯田面積的內在潛力,

  增加梯田耕作的科技含量等新舉措,紛紛被哈尼人所採用。哈尼人終於接受生態農業、立體農業以及環保農業

  等全新的概念,從過去單一經營稻穀生産結構,開始走向農、林、牧、副、漁交融發展的立體梯田農業。從而

  使哈尼梯田展現出樂觀的發展前景。

  哈尼人祖祖輩輩在梯田文化氛圍中生存,這塊壯麗的桑梓故土永遠令人夢魂牽縈。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

  彩,山外天地也同樣美麗。於是,步出古老的山寨參與外面的大千世界,已成為當代哈尼人的共識。因此,年

  輕人紛紛走出大山,去求知、求學、求財……哈尼人隨著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轉變,哈尼文化第二次大轉型

  的潛流,正悄然涌起。如果説由遊牧轉向農耕,是哈尼文化第一次大轉型的話,那麼,第二次文化轉型的完成

  ,將使哈尼人的社會由一個封閉的、自我循環的社會,脫胎而為開放的、多元的、複合型的社會。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