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2         



雕塑大地的元陽梯田


  “在遠古的時候,是誰第一個開出了梯田,是那哈尼的祖先哈海和伍興兩弟兄;在遠古的時候,是誰第一個挖出了大溝,是那哈尼的祖先阿嘎和梅因;在遠古的時候,是誰第一個栽出了秧苗,是那高能的阿孃和蝦奔……”

  這是一首在哈尼族村寨裏流傳甚廣的民歌,唱的是哈尼人祖先開墾梯田的故事。

  1000多年前的唐朝,哈尼人來到了地處哀牢山南段、紅河南岸的元陽,定居在海拔1400——2000米的上半山上。當時,這裡全是山區,沒有一塊平地,但卻氣候溫涼,雨量充沛,非常適合水稻生長。在山區種植水稻的唯一手段就是開墾梯田,於是經過幾十代人的辛勤努力與實踐,哈尼人逐漸掌握了因地就勢、順其自然的造田技巧。他們根據地形條件,能長則長、能短則短、坡緩的地方開大田,坡陡的地方開小田,甚至連那些在別人眼中毫無價值的溝坎、石縫也被哈尼人開出了梯田。

  元陽梯田堪稱世界奇蹟,有着“哈尼人的天梯”的美譽。它有四絕:第一絕是面積大,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梯田連綿成片,每片面積多達上千畝,這種壯觀的景象只有在元陽才能見到;第二絕是地勢陡,從15度的緩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見梯田,這樣險峻的梯田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第三絕是級數多,最多的時候能在一面坡上開出三千多級階梯;第四絕是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山上的,可以到達水稻生長的最高極限。

  《生活》欄目的記者一到元陽,第一個任務也是第一個願望就是登上一個制高點,儘快看到那曾被稱為“哈尼人的天梯”的梯田。果然,哈尼梯田宏大的氣勢,壯觀的景象讓記者大飽眼福。

  站在海拔1600米的山上,記者為眼前所見的梯田景觀所嘆服,然而同時一個疑團也油然而生。種水田離不開充足的水源,日常生活更離不開水源,然而哈尼人的村寨建在山上,梯田也開在山上,這水源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哈尼人有一句俗話叫做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他們所採用的引水上山的辦法會讓你再次為哈尼人的智慧所驚嘆。哈尼人居住的地方選擇的非常巧妙,每個村寨上方必是茂盛的森林(無論是哈尼人的寨神林,還是村社所有的集體林,都得到嚴格的保護,村民使用木材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批),下方必是幽深的河谷,而村寨、梯田就在這森林與河谷之間。

  由於河谷裏面氣溫高,蒸發量大,所以山間的雲霧特別多。當雲霧鑽入山上的森林中,就被枝葉冷卻成了水滴,無數的水滴匯成小溪從林中流出來。溪水被哈尼人的水溝引到村莊裏,解決了村民的日常用水;從村裏出來的水又由一條條溝渠流進了哈尼人的梯田裏。這種由森林、村寨、梯田、河谷由上至下,構成的天人合一的生態系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進行着良性的循環。

  哈尼人創造了梯田,梯田又養育了勤勞、聰慧的哈尼人。哈尼人從梯田中收穫了稻穀,也從梯田中收穫了愛情。梯田旁邊的小房子,叫做田棚,這裡不但是農忙時的休息場所,更是農閒時,哈尼姑娘和小夥子們談情説愛的最佳場所。哈尼人自稱為天然神之子,他們來自自然,死後也要回歸自然。人們把死去的親人埋在梯田旁邊的山坡上,讓他在另一個世界裏守望、護衛着梯田。

  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不僅僅哈尼人開墾了梯田,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人民開墾的梯田也有着相當的規模。這些梯田與哈尼人的梯田緊緊相連,共同構成了一個個梯田奇觀。根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規定:“構成代表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如梯田農業景觀)的突出例證”,以元陽為核心區的紅河哈尼梯田景觀和梯田文化已經符合了申報世界遺産的條件並已經申報為世界遺産。這次申報的不僅僅是元陽的二十萬畝哈尼梯田,還包括以它為核心區,分佈在紅河州各地的共八十萬畝哈尼梯田。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副州長胡麗琼驕傲的對記者説:“我們準備申報世界遺産成功後把這個地方建成哈尼文化的展區,使這裡成為哈尼文化的中心,把哈尼族這個世界性的民族展示給世界。”

  梯田景觀和梯田文化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多民族共同的勞動結晶,是哀牢山區人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真實寫照。梯田奇觀和其他的許多古跡文物不同,像我國的長城、故宮,印度的泰姬陵等古代的人造奇蹟,經過歷史的變遷,現在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而元陽梯田不但歷史悠久,而且至今仍在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奇觀,更是當地人民糧食的重要來源。每年春播秋收,它都要變幻幾次顏色;每年因人們的耕作,它又在不斷的改變形狀。由於當地政府正在積極的採取各項保護措施,進一步改善地區環境,相信不久的將來哈尼梯田會更加的豐饒、美麗。

  《生活》記者元陽拍攝花絮

  哈尼人的石刻分水

  全福莊和箐口村是兩個相鄰的村寨,哈尼語叫做歐普其宗,就是兩個葫蘆的意思。傳説遠古時候,神在這裡看到一個哈尼青年在栽蕎麥和苞谷,因為沒有水,青年顯得力不從心。於是神動了憐憫之心,把兩個葫蘆放在這裡,變成了兩個水源林,從此這個地區就有了充沛的水源。

  傳説固然美麗,但現實終歸是現實。儘管這裡水源豐富,但在農忙季節,還是會出現水量不足的情況。這時兩個村子的村民們便會採用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方式來分配有限的水源,那就是“石刻分水”。用一個分水石將水流分開,一邊流到全福莊的水田裏,另一邊流到箐口村的水田裏。因為全福莊比箐口村面積大,田比較多,所以流向全福莊的水就多一些。據當地老人介紹,最初用來分水的不是石刻而是木刻,但因為木刻不太耐用,又容易被破壞變形,有失公允,所以後來就改為石刻了。

  石刻分水的辦法固然古老、原始,但它始終都閃動着哈尼人最質樸的智慧之光。

  哈尼孩子的出門禮

  哈尼族有一種傳統儀式,當一個村子裏有小孩長到13天的時候,就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出門禮”—— 他的所有親戚朋友都要象徵性地挖一個梯田,祝福這個孩子。如果是男孩的話,就祝福他長大後像攀枝花一樣高大強壯,成為一個種田能手;如果是女孩,就祝願她象山茶花一樣既美麗又能幹。舉行完儀式後,參加的孩子們都會得到一個雞蛋作為獎勵。雖説對於大多數的孩子們來説,參加儀式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吃雞蛋,但隨着年齡的增長,相信他們會逐漸認識到今天這個儀式的意義。

  肥水不流外人田

  哈尼人對水的利用非常充分,除了灌溉梯田、用水能碾米之外,還有一項重要而又有趣的用途——放水衝肥。村寨裏每家都有自己的積肥塘,到了栽秧的時候就把自家的肥料挑到水溝邊,借助水的衝力衝到自己的田裏頭。這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家的肥只能衝到自家的田裏頭,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於是沿途各家就都要保持高度的自覺,把自家的水口堵起來,免得別人的肥水流到自己的田裏頭。

  村民們還常常把從舊房中拆下來的土也直接倒入溝中,這樣既給田裏施了肥,也省下了背土的勞累。如果你看見有人在扒水溝裏的土,千萬不要盲目的給他定上破壞水利設施的罪名,十有八九他是在放水衝肥。 哈尼人就是用這種原始而智慧的方式展現着他們天人合一的神奇生活。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