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曲藝演出被叫做“十樣雜耍”,每場十四個節目,誰的藝術水平高名氣大,誰就往後排,倒數第二叫“壓軸”,最後一場叫“大軸”。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的40年代相聲頂多就是“壓軸”。侯寶林起初排在第六,經過2年的奮鬥,最終衝破了老規矩,把相聲推到了演“大軸”的位置,並從此再也沒有改變過。
在舊時代,藝人社會地位卑下,又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換取溫飽,所以舊相聲中含有許多糟粕。侯寶林在當時的環境中卻能出污泥而不染,堅持不“葷”、不貧、不打、不罵,以趣味雋永的文明相聲求生存求發展。
1950年初,為了適應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形勢,侯寶林和孫玉奎等幾位相聲藝人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他們每週開一次座談會,大家在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改進舊相聲,編寫新相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