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是世居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之一,現在有2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大小興安嶺地區。
鄂倫春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鄂倫春”是民族的自稱,有兩種解釋,一是“使用馴鹿的人”,二是“山嶺上的人”。
黑龍江流域是鄂倫春族的發祥地。最早他們住在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廣闊地帶。17世紀中葉由於沙俄的入侵,南遷到大、小興安嶺一帶。舊中國,鄂倫春人靠“一匹獵馬,一桿槍”過著單一的遊獵生活,實行共同勞動、平均分配製度,保持著濃厚的原始社會的痕跡,吃獸肉、穿獸皮、住“撮羅子”(俗稱“仙人柱”,是用樺樹皮搭的棚子,遮避風雨),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有病,找薩滿跳大神,相信萬物有靈。人死後風葬,將屍體裝入棺材裏,頭朝南放在距地兩米高的樹杈上;對得急病而死的青年或孕婦則實行火葬。
狩獵是鄂倫春人傳統的生産方式,長期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生活規律,他們摸得一清二楚,判斷野獸蹤跡的準確力令人驚嘆不已。他們把狩獵季節分為“鹿胎期”、“鹿圍期”和“打皮子期”,統稱各期為“紅圍期”,以示吉祥。
鄂倫春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打獵歸來或逢節日,都要歌舞狂歡,舞姿往往模倣動物和飛禽節奏明快,豪放粗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