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艾青給他在重慶的朋友寫信説,天安門廣場要建一座大型的紀念碑,按照建築師梁思成的設計,碑座需要十幾塊浮雕,現在杭州的雕塑家劉開渠就要到北京來負責這個工作了,機會很難得,希望你也能來。艾青的這個朋友,就是雕塑家曾竹韶。當年他接到艾青的信,很快就趕到北京,紀念碑第一塊浮雕《虎門銷煙》就是他的作品。
1919年, 11歲的曾竹韶隨父母從福建廈門同安縣遷到了緬甸。父親在那裏做糧食生意。那時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影響到了緬甸。受進步書刊的影響,曾竹韶決定回國。1928年初,曾竹韶回國報考剛剛建校的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後來他在那兒學習了一年多的繪畫和雕塑。那時剛從歐洲留學回來的一位教員經常提到他在歐洲學習雕塑的經歷,漸漸地曾竹韶便産生了出國留學的念頭。1931年底,曾竹韶考入巴黎國立藝術學院,在雕塑家布夏的工作室,學習雕塑。曾竹韶是1929年秋天到法國的,那正是中國留學生在法國最多的時期。學習藝術的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都集中在巴黎。1932年12月24日,曾竹韶、劉開渠、常書鴻、王臨乙、滑田友、呂斯百,共23人在巴黎成立了中國留法巴黎藝術學會。他還結識了冼星海、艾青。在思想上艾青和冼星海對曾竹韶影響最深。
1952年8月1日,紀念碑在奠基35個月以後,正式動工建設。就在這一年年底當時是雕塑係教授的曾竹韶,被選派到了紀念碑雕塑組,這一年他44歲。這時曾竹韶做雕塑已經有24年,但是過去的作品都是單獨的肖像,從來沒有創作過公眾雕塑,現在能夠在天安門廣場中心,這樣重要的紀念性建築上留下自己的作品,對曾竹韶來説非常有吸引力。1960年,他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創作經過》這篇文章中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高興的是我能夠有機會參加有偉大意義的浮雕創作工作,憂慮的是自己的革命經歷淺了,創作經驗也很不夠。”
在1949年以前,中國許多重要的雕塑都是請國外的雕塑家來做。坐落在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雕像,就是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的院長,雕塑家倫多斯基的作品。但這一次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大型浮雕,中國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
曾竹韶來到紀念碑雕塑組的時候,才發現浮雕的內容還沒有確定。在當時,對於曾竹韶這樣沒有革命經驗的雕塑家來説,他們真不知道該怎樣表現中國的革命歷史。這時,紀念碑籌委會開始組織學習中國革命史,雕塑家們跟著範文瀾學了兩個多月的中國革命史,到1953年年初,浮雕的八個主題基本確定了下來。紀念碑第一塊浮雕《虎門銷煙》的創作任務指派給了曾竹韶。但這時除了一些簡單的構圖外,浮雕整體設計還沒有辦法做。從1949年10月開始到1953年,紀念碑徵集到了180多份方案,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平鋪在地面的,用巨型雕像表現革命氣概的, 碑形的或塔形的。
1953年春天,紀念碑的形狀基本確定以後,曾竹韶開始了“虎門銷煙”的創作。要反映虎門銷煙的歷史場景,浮雕一定要再現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情境。而中國傳統雕塑這種寫意的表現方法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在參考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作品後,曾竹韶準備用歐洲雕塑寫實的方法來表現虎門銷煙的主題。
由於在歐洲學了十年的雕塑,曾竹韶對歐洲雕塑非常熟悉,但當他把歐洲雕塑的方法移植到中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