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築師劉家琨在建築界裏開始引人注目是在1994年,那年他設計建造了他的成名作羅中立工作室,隨後設計的藝術家工作室系列等作品,更使他成為國內建築師裏的佼佼者,然而在此之前,劉家琨因創作併發表了數篇小説而在文壇小有名氣,他甚至一度離開設計院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對於成都文化圈裏的朋友來説,在設計院工作的劉家琨是個小有名氣的小説家,相對於他的文學創作,劉家琨在建築上卻是晚熟。
1956年劉家琨出生在四川成都,他的父母是當地較有名氣的醫生。小時候劉家琨喜歡畫畫。並且正規的學習了一段時間。中學畢業後劉家琨下鄉來到農村,經過一段百無聊賴的時光後,他已知青為題材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説。因為想畫畫,劉家琨在1977年首次恢復高考時,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上學之後,劉家琨發現在建築系畫畫離美術太遠,很快,他就對建築失去了興趣,轉而開始文學創作。
大學畢業後,劉家琨被分配到成都建築設計院。儘管他先後在西藏和新疆做了兩個工程,到那時,他主要的興趣還是文學創作。80年代劉家琨的文學創作達到了高峰,成為四川小有名氣的小説家。
1994年,劉家琨為畫家羅中立設計建造了工作室,這成了他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建築作品。羅中立工作室在當時建築系引起了反響,劉家琨也從中體會到建築真正內涵,他放棄了寫作,開始成為一名職業建築師。
1995年劉家琨為畫家何多苓設計的工作室在建成之後,成為他的“藝術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在這座建築裏,劉家琨設計的路徑都是圍繞著天井,人們可以通過天井感受到世紀更迭的變化和不同節氣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在劉家琨的設計中最有機峰的是一條坡道串越天井,由此産生了強烈的戲曲性效果和非日常的空間視角,迷宮化的空間和線路,由於觀察角度的陡變,而頓時變得清晰。
劉家琨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而獲得更高的藝術品質的所謂“低技策略”,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的建造上體現得較為明顯。他讓毫無經驗的農民施工隊,用清水混凝土建出一塊冷峻的巨石型建築,並在墻體上保留著建造的痕跡。對劉家琨而言,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僅僅是建築方法的問題,而且是美學和精神品質的問題。
劉家琨在設計這個建築時最具戲劇性的處理就是一條坡道由竹林中升起,從樹叢中臨空穿越並引向半空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象片佛教的蓮花池,而整座建築在河灘野地上更有一種遺跡的意象。
在劉家琨84年發表的小説《高地》中,他描寫了一個古碑中神秘的方形印象圖案,對它的理解其實也是對人與自然和世界關係的破解。書中這個原型被運用到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構成上,面對這個四四方方,穩定嚴謹的結構,建築師將如何破解?劉家琨在小説創作中,有時會對完整的結構進行刻意的顛覆和破壞。在何多苓工作室裏,當一條坡道粗暴地穿越開井時,它産生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和非日常的空間視角,迷宮化的空間和線路由於觀察角度的突變而頓時變得清晰,使人明白剛才身在何處。
在整個建築裏,劉家琨設計的路徑都是圍繞著天井,可以通過天井感受到四季更迭的變化,和不同節氣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
在劉家琨的作品中明顯地感覺到他對空間效果和體驗的預設,而這種感受似乎總能在他的小説裏得到印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