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江南”兩個字,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湖光山色、園林如畫”的視覺圖景。而地處江南的杭州,更被人們稱為“人間天堂”。孤山、斷橋、靈隱寺……愛好旅遊的人都能如數家珍地説出一長串杭州名勝。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杭州城北長板巷的一片住宅樓之中,有一座50平方米左右的私家園林,他建造于1997年,造園者名叫王澍,是一位在大學裏教建築的老師。這座也許可以算作世界上最小的園林其實就在他居住的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中。
這間兩室一廳的普通住宅,是王澍擁有的第一套單元房。而在屋子裏散步時的最長距離,是12米。王澍的造園計劃就開始於無數次以這12米為量度的沉思默想之後。
作為面對院子的一間房子,衛生間的門也被處理成建築立面的效果。加上這樣的透明窗戶,讓人想起法國藝術家杜尚當年震動美術界的作品《泉》。王澍將自家住房的裝修變成一次鄭重其事的設計活動,也許跟他當時正在同濟大學建築系攻讀博士學位有關。
王澍來到杭州已經將近10年了,他和妻子曾經在西湖附近的山村裏度過了六年清苦而自在的隱居生活。還在大學時代,這個生長在北方的青年便找到自己嚮往已久的江南景象。
今天,王澍通過自己的努力剛剛在中國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創辦了建築專業。他告訴他的學生,建築活動的實質就是為了滿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王澍真正能在課堂上宣揚自己的建築理念不過是近兩年的事情。之前,他經歷了一段不短的沉寂期。也正是在一種散淡的心態下,他決定在自己的公寓裏學做一回李漁,營造一座“現代版芥子園”。
王澍喜歡體味古代中國文人在造園時流露的遊戲感,他也喜歡博爾赫斯在小説〈交叉小徑的花園〉中營造的神秘氛圍。於是,在自己的造園活動中,他自然少不了迷宮實驗。而一個偶然來訪的孩子,促使他對空間結構的遊戲性達到了意識上的自覺。
1963年,王澍出生在新疆。他的父親在鐵路局工作,伴隨著蘭新鐵路的修建紮根到了新疆,王澍的童年就是在這戈壁灘上玩過來的。從那時候起,王澍似乎就開始了一些和建築有關係的活動。王澍的第一張設計圖或許誕生在開往北京的列車上。由於姥姥家在北京,每年至少兩次的往返于北京與新疆之間,7500公里以上的旅途,畫筆成為了陪伴幼年王澍排遣寂寞的最好的夥伴。
1978年,雖然中學時候的王澍偏愛文科,並希望報考美術院校。但父母卻希望他能夠選擇理工科。王澍的父母果然替他找到了一個能畫畫的理工科專業--建築。在建築系開設的各種課程中,王澍最偏愛設計課。設計課上,王澍還自作主張改變了系裏一貫的製圖方式。
青年時代的王澍在完成了長達八年的造房子學習之後,王澍迎來了他的第一次實踐機會。浙江省海寧市青少年宮的設計。少年宮的建築主體也嵌入了這樣的紅色立方體塊,而這個立方體和南面的廣場一起,構成了一相對獨立的場所造型,它所表達的意象,直接源自田壯壯執導的影片《搖滾青年》中一群少年在故宮午門廣場跳霹靂舞的畫面,海寧青少年宮的施工過程給予年少輕狂的王澍最寶貴的是實踐的經驗。
在文正學院圖書館的設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四個盒子構成的斜線對建築主體的穿越。軌道上的四個盒子體量雖小,卻各有主題,自成體系。
這是2002年在上海舉辦的以“都市營造”為主題的藝術雙年展,王澍帶來了自己新近的一件作品--由寧波航運大樓改建的寧波美術館。在長寬各4米、高1米的紅磚展臺上,六隻模型演繹著整個設計的過程。而看上去,這些美術館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運大樓更像航運樓,一些標誌性的符號,譬如碼頭,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強化了。在王澍看來,碼頭是寧波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東西,體現著城市生活的延續性。
現在,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培養他的第一批建築專業的學生。他和他的學生們以共同研究的姿態,一起領悟建築的奧妙。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王澍想開辦一個造園專業,或許那時他的學生們會用中國水墨畫的手法來畫建築效果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