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音樂教育博士馬孝駿曾經説,要出一個藝術家必須是幾代人的結晶,爺爺輩有錢,父親輩有文化,兒子才能有條件成為藝術家。至少他們馬家是這樣 ,他的兒子馬友友就是這樣錢和文化的結晶。對於馬友友來説,爺爺的錢離他似乎遠了點,父親對他的教育給他的感受更深刻。馬友友説,父親教小孩拉琴確實有一套。他知道小孩子不容易專心,因此父親每天只要他練琴15分鐘,但在這15分鐘內,必須集中精神全心全意地練。直到今天這種教育方式仍讓他受益不盡。
大約6、7歲時,馬友友接到一個邀請去華盛頓演出,那是為籌建肯尼迪中心而舉行的第一次大型募捐活動。那時他還沒有自我意識,長大之後才知道,那是一次值得珍惜的經歷。當他再長大點時,便真心希望能夠再次體驗那種感覺,因為他已領悟到,上臺表演時最重要的事情是,那一刻自己是真的在舞臺上與觀眾一起分享自己的愉悅。
馬友友9歲時在艾薩克 史特恩的推薦下開始師從倫納德 羅斯。羅斯是他最好的導師。而艾薩克 史特恩對他的影響也貫穿他的一生。艾薩克是個有著遠大理想的人,並且他激勵別人也要有遠大理想,這是他留給馬友友的最寶貴的財富之一。16歲那一年,馬友友參加了一系列音樂會,主題是艾薩克 史特恩和朋友們。這個年輕人有幸被艾薩克 史特恩或者是倫納德 羅斯拍著肩膀説:“來吧!和我們一起在卡耐基音樂廳舉行幾場音樂會吧!”——卡耐基音樂廳,和這些大師一起——馬友友的職業生涯就是這樣開始的。他們給了他一個機會,或許當時他還不太完善,但他們告訴了他什麼是有價值的。
早已享譽世界的馬友友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音樂比賽。要知道,對於不少演奏家而言,那是成名的一條捷徑。馬友友完全是通過個人的演奏征服了樂壇。畢業于哈佛大學人類學專業的馬友友説:“你所學習的一切,對於你所演奏的音樂都有幫助。無論那是心理學、社會學還是數學。如果你真的要成為一名大師,你所有的思想都會融會貫通,通過你最熟悉的媒介表達出來。”
馬友友總是喜歡不停地嘗試新東西,他演奏的曲目和合作的對象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今天也許是和某個著名指揮和樂團演奏古典樂曲,明天就是和爵士歌手即興演出,再不就是和先鋒音樂家合作,把大提琴拉出你想不到的聲音來。有人問過馬友友,為什麼如此辛苦地為古典音樂推陳出新,馬友友的回答是,他希望打破古典音樂很刻板的印象,讓越來越多的人邁進古典音樂的門檻。他説:“試想一下,巴赫的音樂當年不也是最流行的樂曲嗎?”一位演奏家説和馬友友合作很愉快,因為他能從中領略到另一種節奏,一種和民歌和爵士不一樣的節奏,他説馬友友是另一種全新風格的音樂家,這種風格給了他強烈的震動。
馬友友覺得與譚盾和李安一起為《臥虎藏龍》創作音樂的經歷非常棒。因為他很少為電影配樂,與一個龐大的創作隊伍合作時他須綜合考慮每個人的需要。合作時,李安在首次錄音之後説:“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個人他的大提琴簡直太神了,他就像曾經在古代生活過。”
25年來,馬友友一直在旅行,有點像個現代的遊吟詩人。他一直都有個想法,把各種文化包容在一起。他已經挖掘了許多不同風格的古典音樂。最近他正在做一個計劃,要和來自埃及、敘利亞、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約旦的一幫年輕人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