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5月1日,上海當時最大的、最富權威性的報紙,《申報》刊登了一則售酒廣告:廣告是由一家中國生産酒類的公司,張裕釀酒公司發佈的,但是它銷售的酒卻與以往普通中國人所認識的酒不同,它是葡萄酒,最後又出現了大幅的廣告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是精心挑選的,代表的是當時社會中幾種類型的市民,廣告希望這些普通市民能夠接受這種西方式的酒類,但是廣告卻註明了這是一種壯強骨的補酒。
創立這家釀酒公司的人就是張弼士,他的身份讓很多人感到神秘,他是南洋的富商,但是在公開場合,人們見到他又經常穿著清延官服,人們不理解,為什麼,一個中國人,要在當時的中國生産這種西方消費品,(沒有人理解為什麼他要生産葡萄酒)。
在上海的西方人,一開始見到這種酒的時候,根本不相信這是一種純正的葡萄酒,少數人在品嘗了以後,又斷定這不可能是中國人生産的葡萄酒。
1871年的一天,在印度尼西亞,商界已是大名鼎鼎的張弼士,受一個叫拉霞的何蘭朋友邀請,去參加雅加達法國領事館的一個酒會。張弼士對嘗到的法國葡萄酒讚不絕口,看到他對葡萄酒如此感興趣,法國領事就向他介紹了一段經歷。
咸豐年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這位法國領事是英法聯軍的一員,當英法聯軍佔領煙臺後,他們發現煙臺的山中有大片的野生葡萄,於是士兵用隨身攜帶的小型制酒機,釀出了葡萄酒,葡萄酒的味道,給這些英法士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張弼士記住了這個故事。
在張弼士第一次萌生了想建葡萄酒廠的想法10以後,他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在慈禧太后過60歲大壽時,張弼士向慈禧進獻的30萬兩白銀,隨後他被任名為大清國駐馬來西亞,檳城首任領事,後來又升任為駐新加坡總領事,有了這個頭銜,張弼士認為到國內投資的機會已經成熟,但是張弼士的一些高級職員,卻表示激烈的反對,他們認為在國內投資是冒險,張弼士對這些議建不理彩,不幸的是,這些反對議建在日後成為了現實。
張弼士聘請的第一位釀酒師是荷蘭人,這位荷蘭釀酒師從荷蘭抵達上海時,發生了意外,他得了牙痛病,在上海拔牙後,因為感染死了。而後又來了第二位釀酒師,這次張弼士卻碰上了一個江湖騙子,他釀出的酒全是廢品。直到最後,當時的奧匈帝國駐山東煙臺領事,拔保毛遂自薦成為了張裕公司的釀酒師。
拔保終於為張裕釀出了品質一流的葡萄酒,在所有人為之歡乎的時候,張弼士卻命令所有的酒不許出廠,它們必須在酒窖內存放十年以後,才能上市,張弼士認為這樣才能保證葡萄酒品質的完美,因此從建廠開始十年內,張裕釀酒公司沒有在市場上賣過一滴酒,直到1914年……
請收看1月22日 22:50 cctv-10 《人物》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