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大家都不會陌生,打公用電話,付賬,在自動提款機裏提錢,成為一個俱樂部的貴賓,坐公共汽車,直到打開自家車庫的門,我們都會和這種小小的卡片打交道。用處不同,它就有不同的名字:電話卡、信用卡、貴賓卡等等。您也許從未關心過它的大小,但是,正是為了使它能得到最廣泛的使用,全世界的生産廠家都遵循一個統一的標準:85.6毫米長,54毫米寬。它的全部秘密就在於角上嵌着的這塊芯片,裏麵包含了一個縮微電路甚至一個微電腦,儲存了不同的信息,以供不同的使用。沒有它,就不會有移動電話, 手機只是毫無用處的空殼。芯片的使用之廣,覆蓋之闊,使它被視為二戰以後人類社會最卓越的發明之一。但是, 上個世紀最後一年,在芯片的誕生地法國,人們驚異地得知,它的發明人羅蘭 莫雷諾先生,為了二十多年前的發明,在媒體上發起了一場大賭博。
事情起因於一個叫亨比克的青年。2000年年初,他當着記者的面,用自己加工成的一張信用卡在地鐵自動售票機上買出了十張的套票。於是他宣稱自己能破譯並複製芯片的內涵。亨比克向法國中央銀行開出數百萬法郎,作為不洩露秘密的價碼。否則,他會公佈複製芯片的技術,可以使整個銀行信用卡系統失效。
芯片的主要特徵和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就在於它的安全性。芯片所包含的信息是個體化的,從持有者的名字到儲存的內涵,有多少張芯片,就有多少種不同的信息。同時,這種個體化的信息的識別方式安全保險。只有持有者能夠使用芯片,他人無法閱讀和改變它的內部信息。芯片廣泛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一個全球性的芯片工業在短短的十來年間全面興起。如此龐大的工業巨人,真的有這樣一個致命的阿基裏斯之踵,可以一擊而使之崩潰?我們如何去設想。我們手中的銀行信用卡,可以輕易地就被“克隆”出來?難道一個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原來並沒有存在的基礎,憑藉一個普通人的意願,就可以使它成為導致社會經濟一片混亂的根源?
法國央行的反應首先是以勒索罪將亨比克告上法庭。結果,他被判處6個月監禁。但是,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官司打完了,媒體上卻掀起了質疑芯片和它的發明人羅蘭 莫雷諾的軒然大波。
實際上,亨比克僅僅是通過一個電腦程序,發現了芯片上不受密碼保護的一種8位數的數字組合,芯片終端機首先通過這個數字組合,鑒別芯片的真假。亨比克在一張空白芯片上複製了這個數字組合,使金額不大的地鐵自動售票機認為是真卡,接受了購票的指令。除此以外,無法用它在取款機上提錢或是在商店裏購物。它像是一張拙劣的假鈔,只能欺騙警惕性不高的人,並不能就此認定鈔票是不可靠的。信用卡的密碼和內存的安全性並沒有受到威脅。那麼,侵入芯片的挑戰結果如何了呢?
莫雷諾先生維護了芯片和自己作為一個發明家的榮譽。
1945年,莫雷諾出生於埃及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家庭。剛滿周歲就隨父母來到法國定居。為了謀生,他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當過二廚、送貨員,最後在一家印刷廠當校對。他少年時就對電子學有濃厚的興趣,工作後也沒有停止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莫雷諾沒受過高等教育,用他自己的話説,是個自學成才的典範。他也堅信自己有創造發明的天賦,二十七歲那年,他決定要離開印刷廠,開辦自己的公司,以賣點子為生。但是,如果就此辭職而去,按法律他得不到任何賠償。校對的工資只夠生活,怎樣才能有最低註冊資金所要求的兩萬法郎呢?
1972年,用兩萬法郎解雇金,莫雷諾成立了公司,老闆加僱員只有他自己一人。他很快發現,靠出賣主意為生,原來並非是個好主意,兩年的業績慘澹到只有一個小傢具商來諮詢廣告服務。1974年初的一天,他偶然地讀到一篇有關信息可以在切斷電源之後繼續儲存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話説,和機運的約會終於來臨了……
請收看6月19日 22:50 CCTV 科教頻道《人物》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