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群
一
10月24日到11月4日,我們《綠色空間》的三名記者赴印度新德里採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八次締約方會議。這是關於遏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談判。已經進行了12年。在1992年通過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都是這一談判的成果。
二
據説我們去印度的時令是最好的。如果早來幾個月,氣溫最高可以達到45度。每年都會有不堪其熱而自殺的人。即使在這最好的季節,也總有一種潮濕的、溽熱的氣息在空氣中浮蕩。總是感覺不到清爽。這是一個沒有冷熱變化的國度。在這裡召開全球氣候變化會議,讓人對氣候變暖的後果有更感性的認識。
由於採訪的是聯合國會議,我們接觸的印度人其實很有限。出租車司機,賓館、餐廳的服務生,小店裏的商販,還有會場上的志願者,他們大多數是大學生。這裡的人們體內聚集了太多的燥熱,卻依然不溫不火,不知是怎樣的造化。
我們接觸的印度人,無論美醜,一律濃眉大眼,眼窩深陷,給人目光炯炯的印象。這使我無端地對他們有了好感。他們看上去溫順平和,隨遇而安,並不多言。深邃的眼眸總是很無辜地望著你。女人們美麗異常,常常讓人有驚艷之嘆。
和他們説英語。印度人説英語即使對英國人來説都是一場噩夢。後來我們採訪巴魯,這次聯合國會議的主席,他説的英語竟然連翻譯都聽不懂。當然我自己的英語也如此之“破(POOR)”,只能進行很簡單的交流,説來慚愧。
三
採訪閒暇的時候,我們也在德里四處逛。作為印度的首都,德里有新舊城之分。在新城,有印度的標誌性建築印度門,有很氣派的印度總統府,還有免費的甘地公園,內有聖雄甘地墓。很多富人居住在這裡。而在老城,有一些古老的建築,比如若干世紀以前的古堡,還有貧民區。在一個晚上,我們路過老城的貧民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當時的感慨是,想在貧窮中保持尊嚴實在是太難了。印度作為發展中大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有中國的1/2,美國的1/16。在本次全球氣候變化會議上,印度和中國一道,一再堅持發展中國家不能承擔溫室氣體的減排義務。因為現有的溫室氣體排放還只是這裡的人民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排放量,如果要發展,要獲得生而為人起碼的尊嚴,必然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而發達國家卻希望儘快啟動一項議程,討論大的發展中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這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這次聯合國氣候會議上的矛盾所在。
人。到處是人。印度沒有戶籍制度,也不實行計劃生育,其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中國。只是人口的流動沒有現在的中國大。但我們已經處處感到了擁擠。
在新德里的街頭,除了人,還有其它很多動物和人一起流動。早就聽説印度人奉牛為神。許多牛在街頭閒逛,無人打擾,即使堵塞了交通,亦不能得罪。到了印度,發現果不虛傳。除了牛,還有許多流浪狗,在人群中穿梭來去,人與狗彼此互不理睬,相安無事。此外,最多的動物就是烏鴉了。剛到新德里的時候,看天上翱翔着那麼多的老鷹,甚是驚奇。誰説鷹隼類飛禽瀕臨滅絕?這裡還多着呢。後來才發現,呵呵,感情是烏鴉。此外,隨處可見的野生動物還有野鴿子、一種大鸚鵡、小松鼠。在泰姬陵參觀的時候還發現古城堡的墻上游走着很多猴子。
四
在印度,我看到了很多,聽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總體上説來,我是喜歡這裡的。但是我的喜歡仍然難説是建立在了解之上的。我只在這裡停留了10多天。對於一個近10億人口的國度來説,要了解,實在是遠遠不夠。10多天中,我來不及交一個朋友(也是因為語言的障礙),甚至也沒有一個對頭。那塊土地和我的心靈和我的情感沒有關聯。我和這座城市、這個國家註定只是擦肩而過,只是遠遠地保留着對它的敬意。那裏的人們在按照他們的方式生活着,營造着自己的文化。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論我是否來去。
臨走的那天,恰逢印度的傳統節日,其隆重程度就相當於我們的春節,可惜我又忘了那個我反復記憶了好多遍的節日的名字。我們包租車的小夥子還要送我們去機場。為了照顧他的心情,讓他早點回家和家人團聚,我們提前上路了。在路上,我想起來印度10多天,卻一個印度人都不認識,一個名字都沒記住,就問這個小夥子,WOULD YOU MIND TELL ME YOUR NAME?他平靜地説了一句。我記住了,那是個如英語DANCING一樣發音的名字。我沒問這名字的意思。我的英語和他的英語都不很好。他不一定説得上來,説上來了我也不一定聽得懂。我就按着自己的理解,叫他“舞着”。
2003年1月2日星期四
北京八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