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果:前面我們了解到這麼一個情況:那就是城市中的流動兒童想上學,但是很多兒童沒有地方去。又看到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可以接受這些孩子上學的學校的情況好像又不太好,或者説這些流動學校是不合法不合格的。那麼國家針對這樣的情況到底有沒有其它的一些解決辦法呢?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個節目: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麻峪小學上學的三百多個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學校既是流動學校,又是公立學校。)
肖引軍(北京市麻峪小學校長):我們現在的整個辦公經費是按上面的統一的標準、教育局統一劃撥的。然後其它的教學設備,還有一些教學辦公費用也是從整個的公用經費裏面出。校舍就是由麻峪村農工商公司,房子、地等於都是他們資助咱們學校。
(麻峪小學所在地是城鄉結合部,有大量外地人口聚集。為了適應他們子女就學的需要,從1997年起這裡陸續有窩棚式流動小學自發形成。同時這些學校簡陋的條件、低下的教學質量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關注。)
田利躍(北京市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我們曾經也到這些部門去考察過,給我們的感覺真是同在藍天下,我們的這樣的孩子跟我們現在公立學校當中上學的孩子,他享受的確實不是同一種的待遇。目前現實所在,他就是要在你這個地區生活,那麼他應該在你這個地區享受同等的教育。這樣我們就是政府出資了。
(1999年公辦的麻峪小學應運而生了。因為是正規辦學,學校的老師都由教育局統一調配。16位專職教師中高級教師佔了11位,同時學生有了正式的學籍、學歷。為了適應學生流動的特點,學校也採用了人教版教材與學生流出地接軌。)
肖引軍:咱們是政府辦學,對外地這些孩子有借讀收費的政策。從我們學校最大特點就是降低了收借讀費的這個標準,按月收每個月才收三十塊錢。
(與北京類似,從90年代開始,湖北省武漢市以家庭為單位的外來人員大量增加。流動小學悄然形成。1995年曾是民辦教師的陳瑛創辦了春苗小學。)
陳瑛(湖北省武漢市春苗學校校長):當時我們武漢市的那些學校收沒有戶口的孩子是一次性地從小學一年級,收到六年級都是一次性地收三千六。當時好多家長拿不出來這麼多錢,特別流動人口的子女來講,他們覺得在武漢市打工,他也不會有六年的時間。
(由於不收取借讀費,春苗小學迅速壯大,吸引來了近兩千名學生。1998年武漢市頒布了流動人口簡易小學的辦學標準,根據標準春苗小學獲得了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取得了合法的身份。)
胡臘芝(湖北省武漢市教育委員會發展規劃處處長):國家對這個要求是明確的:是要流入地的政府來統籌他們的上學問題。而且流動人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一些城鄉結合部大批量大規模地居住在一起。而在這樣的地方,我們的政府原來還沒有佈局這樣的學校。
(在沒有學校佈局的地區,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武漢市放寬了對流動學校的硬體要求,先後核準了62所簡易學校。這些學校與所有公立學校一樣,接受教育局同一管理,參加統考、承認學歷、學籍。與麻峪小學不同的是,春苗小學的所有經費均由陳瑛自籌,教師全都聘用。)
陳瑛:這個經費上面主要是靠自籌。因為我辦學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商店,以商養學吧。後期就是滾動發展,自己投入一部分,收的學費又滾動發展。靠收學費又維持老師的工資呀,學校的開支呀,學校的建設呀。
(有了合法身份後陳瑛開始了長年的規劃:在武漢市政府特批的土地上學校建起了五層的教學大樓。去年春苗小學又曾設初中部,並更名為春苗學校。第一批初中畢業生的合格率達到了5%。陳瑛也被評為武漢地區保護未成年人優秀公民。)
阿果:看起來這兩所學校確實比較好地解決了城市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有這樣設想:就是類似這樣的學校越多越好?
汪明:實際上剛才我在前面也談到,解決流動兒童少年就學還是應當以流入地的公辦學校借讀為主。現在公辦學校,尤其是特大城市來講,學齡人口高峰已經開始上移,小學入學的人數明顯地回落。這實際上也為流動兒童進入公辦學校借讀提供了一個契機。而且從整個的師資呀、從校舍呀等方面來講,我覺得都具備這樣的可能性。所以從剛才片子當中給我一個很深刻的一個感受:就是各地在解決流動兒童就學的過程當中,應該説是盡了非常大的努力,而且採取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點上來講,我覺得解決流動兒童就學問題應該是前景應該説是非常好的。
阿果:好,謝謝。謝謝汪先生。我們今天關注的是流動人口中的兒童教育問題。我手裏有一本《中國兒童發展綱要》,這是新綱要,裏面就兒童與教育的目標實現做了一個具體的規定:那就是流動人口中的兒童基本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那麼要真正地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體現兒童平等、兒童優先的原則。所以我們説流動兒童和所有的兒童一樣,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