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歲的胡來歡,曾經是湖北省通城縣冠青村的一名普通木匠。1981年,由於家庭貧困,只有小學文化的胡來歡,隻身一人背着簡單的木匠工具,來到省會武漢打工。憑着勤奮和好手藝,胡來歡每月可以掙到100多塊錢,這在當時比城裏的幹部掙得還多。如果就這麼下去,他可能很快就會實現過上富裕日子的夢想。然而,就在那一年,他卻突發奇想,給當時的武漢市市長寫了封信,這封信改變了他以後的命運。
一、初次寫稿發了頭版
當年,胡來歡在武漢做木工,不論是在哪個單位或是哪戶人家裏,對方都招待他吃得很好,每頓伙食,同在農村家裏比起來,胡來歡覺得天天都像過年一樣。特別是在單位食堂就餐時,不僅有吃的,而且還有剩的。一些皮鞋锃亮、喇叭褲飄蕩,穿着時髦的年輕姑娘和小夥子,把大半碗吃剩的飯都扔進了垃圾桶,垃圾桶裏常常裝着半桶半桶的人們沒吃完扔掉的飯菜,浪費嚴重,胡來歡看了非常心疼。他想:若是每人每天浪費一兩糧食,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一算起來,整個武漢市幾百萬人口,一天就要浪費30來萬斤糧食,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他心裏就萌發了一個想法,想寫個東西在報紙上呼籲一下,制止這種浪費糧食的現象。
胡來歡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同事們,同事們説:你怎麼寫呢?寫給誰呢?你一個農村的鄉巴佬、土包子,和報社沒有關係,也沒有熟人,人家理睬你嗎?你就是寫去了,恐怕也被人家當廢紙扔了。
聽了同事們的一席話,胡來歡覺得也有幾分道理。可他不死心:照這麼説,就沒辦法了嗎?他反復思索,想找到一個有效的辦法。當時,他知道武漢市市長叫黎智,他想把自己對這種浪費糧食現象的看法,冒昧地寫封信給黎市長試試看。説幹就幹,信寫好後,他耍了個小聰明,在信封寫上“武漢市人民政府市長黎智表叔收”。他想:就算是冒充市長的親戚吧,不然,這封信恐怕黎市長就收不到了。
信寄出後,胡來歡也沒把這事怎麼放在心上,每天仍是一如既往、專心致志地做他的木工活。約過了十來天,他做活那家單位食堂的司務長,跑到他幹活的地方對大夥兒説:“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你們木工棚裏出秀才了!”大夥兒聽到這話感到奇怪,不解地問:“什麼秀才啊?”“《長江日報》都登了你們的文章啊!在第一版,正顯著的位置:《勸城裏人珍惜糧食》。”
雖然那篇文章只有四、五百字,可下面卻配發了一篇七、八百字的評論員文章。胡來歡現在還記得文中有一句話是:“這個農民兄弟提的建議好得很。”第一次寫的文章就登上了省城報紙的頭版,並得到了充分肯定,這使胡來歡心裏鼓蕩着一種無法形容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極大地激發起他繼續寫新聞報道的熱情。
從此,每天收工後,暫時放下了斧頭刨子鋸的胡來歡,在簡陋的工棚裏,不顧工作了一天的勞累,拿起筆來把白天觀察到的新鮮事物寫下來寄給報社。短短兩年時間,胡來歡在各種報刊上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在他打工的地方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同時也引起了他的老家——通城縣北港鄉廣播站的關注。
二、用報道抨擊不正之風
1983年4月上旬,胡來歡老家農村實行行政體制改革,區公所下面鄉政府的廣播站要招聘一個新聞寫作者。區廣播站的黎站長特意找胡來歡説:“我們北港鄉廣播站要招個臨時工,你願不願意幹?”並説對胡來歡説:“你做木工一個月有100多塊錢,到廣播站一個月只有30多塊錢,你想好,今天晚上給我回話。若你不來,我就找別人了。”
胡來歡回到家裏,同父母及妻子商量此事。妻子説:“你想幹就幹吧,家裏的事不要你操心。”聽到妻子如此説,胡來歡決定“棄工從文”。晚上,他給黎站長回了話,從此放下了斧頭拿起了筆頭,在通城縣北港鄉廣播站當了一名廣播員,同時,他還兼任鄉政府辦公室的秘書。年過30,胡來歡開始了新的事業,掀開了人生新的一頁。可是,剛剛上班一個月,他就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情。
胡來歡的老家有座海拔四、五百米的斷峰山,山上茶場種植的沒有污染的茶葉,味道清香,聞名遐邇。一天,有個上級領導要到茶場搞幾斤茶葉,有關領導讓胡來歡辦理這事。當區公所的幹部幫那個上級領導拿茶葉時,胡來歡説:“拿茶葉可以,但要付款。”那位上級領導就打了個白條給胡來歡,上面寫着:收到龍井茶1斤,雲霧茶8斤。沒有價格、金額,也沒有經手人姓名,只寫了個區公所。胡來歡感到很為難:説沒付款吧,人家寫了條子,只好將茶葉給了他。可這條子怎麼向領導交差啊!胡來歡心裏總覺得不是個滋味。
隨後,胡來歡把這事跟一個同事説了。那同事説:你可以用你的筆把這事寫一下啊。胡來歡一想:是呵。於是晚上,他就寫了篇題為《新茶香又清 勸君手莫伸》的批評報道。寫好後,他在稿子後落款為“斷峰山茶場一群職工”。為了報社便於核實,他另寫了一紙説明,即將稿寄了出去。
1984年4月25日,《湖北日報》刊登了這篇題為《新茶香又清 勸君手莫伸》的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百字,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在通城縣裏激起了軒然大波,當地的幹部群眾,從縣裏、區裏到鄉里,人人都對此議論紛紛。儘管胡來歡不動聲色,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但看到因此而引起的滿城風雨,不免心裏有些擔憂:如果上面知道了這稿子是自已寫的,不知會對自己如何?又一想:大不了不幹這個臨時工了,還做自己的木匠去。
果然,區、鄉幾級領導直接找胡來歡談話説:發現這樣的事情,可以向我們反映嘛,我們內部解決這個問題,把錢補交給茶場,何必捅上去呢?這樣不好。其實是在變相地批評他。也有的幹部知道是他寫的這個報道後,鼓勵他説:做得好,應該這樣,作為一名土記者,應該把這事曝光。
後來,有關部門的調查組也來進行了調查,找那個拿了茶葉的幹部,讓他按茶葉價格,向茶場交了128塊錢。胡來歡感到非常高興,他要讓人們都知道這件事的結果。於是,他又寫了篇題為《新茶香又清 茶款已付清》的後續報道。《湖北日報》刊出後,在省內産生了一定的反響。有些單位把這個報道作為一面鏡子,嚴令制止各級幹部白吃、白喝、白拿的不正之風。一篇小報道,促進了各級幹部作風的轉變,胡來歡覺得自己盡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這件事之後,“土記者胡來歡”的外號在通城縣叫開了,很多人都由此知道:北港鄉廣播站有個好管閒事、熱心為民的土記者。
三、路見不平揮筆相助
20年來,忙忙碌碌的胡來歡,不僅通過新聞輿論,向上級機關反映各種社會問題,還為老百姓們打了上百場官司。
2002年,老胡退休了,但他一刻也沒閒着。相反,這位土記者倒是越管越寬了。
2002年元月上旬,胡來歡下鄉時,在路上遇到一個熟人,説正有事要找他。聽了那熟人給他説的事,胡來歡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那熟人的一個姓叫黎福周的親戚是大坪鄉的,他保管着他們村子裏老人們辦紅白喜事用的銅鑼銅鼓。可有一天,這銅鑼銅鼓被人偷去了,一對銅鑼銅鼓,是他們黎姓家族相傳了兩、三代的物品,由年近七旬的黎福周老漢保管。銅鑼銅鼓丟失後,黎氏家族中幾個掌管事物的人,便以丟失祖傳物品,對祖宗不敬為由,逼迫黎老漢簽下了賠償10萬元的協議。黎老漢不服,便向有關部門反映。有關部門也曾過問此事,但由於黎家在當地頗有勢力而調解未果。由於求助無門,黎老漢的兒子、兒媳,為了躲債,只得背井離鄉,遠去廣東打工。萬般無奈,黎老漢想到了胡來歡,於是讓人前來求助。
胡來歡隨那熟人一起,到黎老漢家去了解情況。黎老漢家裏亂七八糟,屋裏的傢具、用具都被打壞了;四間房的房門門鎖被扭壞,門板被砸破。胡來歡從黎老漢的哭訴中了解到:由於黎老漢拿不出他們索要的10萬元錢,黎姓家族中管事的人,就三天兩頭地帶人到黎老漢家來逼債,把他家的門和東西砸了;連黎老漢家豬圈裏豬,都被黎姓家族的人殺了,每戶人家分了8兩豬肉。説着,黎老漢還把那個賠款10萬元的荒唐的協議拿給胡來歡看了。胡來歡問他:“這事你沒找過政府、派出所報案嗎?”黎老漢説:“當時要我簽這個協議時,我把村幹部找去了。可我們族上的人説:這不是村裏的事,是我們黎姓人的事,村幹部管不着,不要村幹部管!”
黎老漢的不平境遇,讓同樣是農民出身的胡來歡感到非常氣憤:本應用國法解決的問題,怎能由族規家法代替呢?胡來歡非常同情黎老漢,説:“這事第一要求助當地政府、派出所進行調解;第二要通過法律途徑,打官司討回公道;第三我給你想辦法,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呼籲。至於結果如何,我不能打包票。我先幫你代筆把這事寫一下向有關部反映反映。”黎老漢拉着胡來歡的手懇求道:“我求求你,一定要幫我這個忙啊!”説着眼淚潸然而下。
四、七旬老漢要給他下跪
從黎福周老漢家出來後,胡來歡氣憤難平:朗朗乾坤的法制社會,還有人如此無視國法擅用族規,逼迫村民不能正常生活,一定要把這事向外界披露。他在路上就醞釀出文章的標題:《族規大於國法 通城一黎姓家庭 被逼得走投無路》。一回到家裏,他把這此事的前後經過,一鼓作氣的全部都寫出來了,1000多字他滿含同情、義憤填膺地一氣呵成。
文章寫好後,胡來歡立即將稿件分別寄給了《武漢晚報》和《南鄂晚報》。2002年元月14日、15日、16日,《南鄂晚報》連續3天,在頭版上對此事進行跟蹤報道。《武漢晚報》也於元月下旬,刊發了整版文章報道此事。
此事經新聞曝光後,通城縣各有關部門聯合村委會,在村裏召開了一次村民大會,對村民們進行了法制宣傳教育,並分別給黎氏家族和黎福周老漢作了細緻的調解工作。在各級有關部門的參與調解下,鑼鼓被盜、強索鉅款的風波終於得以平息。
春節前夕,黎老漢給兒子、媳婦打電話,説這個事情解決了,叫他們快點回家過年。兒子、媳婦回來了,一家人安安心心、痛痛快快地過了個團圓年。黎老漢一家非常感激胡來歡,春節和元宵節,黎老漢一家二次到胡來歡家道謝。老人哆嗦着嘴唇對胡來歡説:“胡記者呵,要不是你幫忙,這事情還解決不了,我們一家人哪能過得上團圓年哪!你真是青天啊!”説着要向胡來歡下跪。胡來歡忙攔住了他,説:“我沒有什麼能耐,要感謝的是新聞媒體。”
黎老漢要送給胡來歡200塊錢意思意思,表示感謝。胡來歡説什麼都不肯要。黎老漢一定要胡來歡收下,説是自己的一點心意。最後好話説盡,胡來歡才收下了這200塊錢,可他個人並沒用,而是用這200元錢做了兩面錦旗,送給了報社。
在當地,好多人稱胡來歡為太平洋警察,説他管得寬,什麼事都管:只要是違法亂紀的,不論是發生在幹部或群眾身上,他全都管。有時走在路上,幹部群眾看到他,有的打招呼叫他“老胡”,也有的喊他“新茶香又清”。不時有人問他:“你又寫了什麼報道啊?”胡來歡説:“該寫的都寫,該監督的都監督。”
胡來歡憑着這股熱情,每年在各種報紙上發表300多篇文章,差不多每天都有稿子見報。他常説:“做一行,就要專一行、精一行、愛一行,就要做出點成績來。”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講述》
您對本期節目有什麼看法、建議,請點擊——留言“有話要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