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講述《講述》的故事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訪問人檔案         



撮垃圾的發明家 (5月23日)


  到2002年為止,中國環衛科研發明成果最多的人,是一個只有小學6年級文化程度,曾經整日與垃圾打交道的清潔工人。他在沒有理論指導、沒有資料參考、沒有大師賜教的情況下,研製出一件又一件改新成果,創造出一件又一件奇跡,把一批又一批環衛工人從垃圾堆裏解放出來。他自己的傳奇故事當然也是從垃圾堆開始的。

  一、逃不出垃圾堆就打垃圾的主意

  46歲的張永江,是地道的北京人。

  18歲時,張永江就開始在北京市東城區環衛局做清潔工。那時環衛清潔工的社會地位特別低,大人哄小孩時常説: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去掃馬路,撮垃圾……剛參加工作張永江也覺得幹這事低人一等。特別是看到他左鄰右舍街坊的孩子和以前的同學,都分到了好工作,他心裏産生了很大的自卑。

  當時的北京,環衛工作很落後。白天老百姓把垃圾倒到路燈下,晚上,環衛工人就用大鐵鍬把垃圾鏟到汽車上運走。張永江的工作就是用鐵鍬鏟垃圾。每天路燈一亮,一個組的幾個人就扒在垃圾車車廂後出發了。每到一個垃圾點,大家就迅速下車用大鐵鍬拼命往車上裝垃圾。堆放了一天的垃圾,經鐵鍬翻動後冒出的那股臭味兒令人作嘔。每晚如此的週而复始,使剛參加工作的張永江簡直難以忍受,一到上班,就覺得時間特別漫長;還特別怕遇到熟人難為情,即使是晚上,他幹活時也是畏畏縮縮地,看到遠處有人過來,就忙轉過身或低下頭去;他情緒低落,心理不平衡:此時別人都下班了在家休息,或是逛公園看電影,我卻拎著大鐵鍬四處撮垃圾,世事太不公平!

  慢慢地,有點門路的同事都調走了,或重新找工作了。張永江也想哪天有個出頭之日找個好工作。他雖然個子高,有一身傻力氣,可文化低知識少,沒門路、沒關係,能往哪兒調?後來他也想開了:動不了,就把自己這份工作幹好吧。於是在清潔隊撮垃圾一幹就是四年。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的老百姓結束了露天倒垃圾的歷史,用上了垃圾桶。也就是這垃圾桶,改變了張永江以後的人生軌跡。

  垃圾桶的普及推廣,使環衛工人扔下了大鐵鍬,改善了他們的勞動環境和勞動強度。可沒想到已有數年工齡的張永江因工作踏實,能吃苦耐勞,領導讓他帶著幾個工人負責維修垃圾桶。這工作比撮垃圾還臟還累。那一個個近一米高的鐵垃圾桶用一段時間後就生銹了,必須進行除銹。以前鏟垃圾是站在垃圾邊上,現在除銹人得哈著腰把頭扎到垃圾桶裏,手裏拿著鐵砂紙打磨桶壁,都快要親吻垃圾了,你説臟不臟?垃圾的惡臭和磨擦下的粉塵,都隨著呼吸進入口腔、鼻腔裏,吐一口痰就是一團污泥漿。中途休息時,工人一個個鑽出垃圾桶直起身,滿臉的鐵銹粉和灰塵被汗水衝出一道道的溝壑,那真不是人幹的活兒。工作的苦累辛酸,使張永江每天下班後洗完澡回家,連飯都吃不下去,嗅覺裏都是垃圾的味道,腦子裏充滿垃圾的印象,哪還有食欲?

  張永江想:這垃圾桶機械化倒把我們給害了。長此以往,誰受得了?艱苦的工作逼著張永江想辦法,要改變這種狀況。他向領導請示:自己搞一台機器,代替他們工作。領導沒有阻攔他。

  二、大老粗搞科研出手就失敗

  為了改善自己的勞動環境,提高工作效率,讓除銹脫離人工操作,實現機械化,張永江開始著手進行垃圾桶自動除銹設備的研究。一時間,人們對只有小學六年級文化水平的張永江議論紛紛,冷嘲熱諷地進行挖苦,説什麼的都有,而且非常難聽:就你們幾個還弄機器?手工能把銹擦乾凈就不錯了……幾乎沒人相信他能成功。大家看不起他,更激發了他的鬥志:我非得把它搞成不可!

  可光有動力不行,關健還要有專業技術和實踐經驗。文化低底子薄的張永江,既沒技術也無經驗,連機械製圖常識都不懂,要把設想和構思變成現實,對他來説壓力很大。他既不會畫又不會算,更談不上設計了。他憑著想像中的機器結構模樣,到廢品站去,用略高於廢鐵的價格,今天買個齒輪,明天買個皮帶輪,後天再去買個軸承座……為了買個合適的零部件,他要翻一大堆廢鐵。好多次,他的手腳被垮塌下來的廢鐵砸壓得皮開肉綻,磕碰得青紫紅腫是常有的事。實在買不到的就加工定做。

  要做機器,設計圖是非畫不可的。於是,22歲的張永江,開始了艱苦的自學。低起點的他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那陣子他就像著了魔,一下了班,就捧起書看。他當時的工資很低,除了正常的生活開銷外,基本上就所剩無幾了,但他緊衣縮食地摳出錢來買了一大堆機械設計、機械製圖等方面的書籍。可買回後,像看天書一樣全看不懂。於是他四處拜師求教,一點一點地學。不料學了一段時間後,卻因一知半解誤入了歧途。

  張永江給垃圾桶除銹機設計了一個傳動系統:一套鏈輪、一根軸加上兩個軸承。如此簡單設計,那時對張永江來説,卻困難極了。當張永江按他所自學的知識搞完了設計,拿著他覺得非常滿意的圖紙去加工時,加工方拿著圖紙橫過來豎過去,看了半天都沒看懂,説:你拿回去弄懂後重畫了再來。加工師傅露出一臉的不屑和鄙視。努力幾個月的成果,就這樣成了人家的笑柄,大個頭的張永江脹紅著臉,真有點無地自容。

  失敗後的張永江,身後傳來更多的風涼話:見他跑廢品站翻廢鐵買零件,説他吃飽了撐的;見他買書學製圖,説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張永江含羞忍辱,堅守一個信念:把機器造出來。

  三、一個趔趄躥出一個偉大得靈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張永江的垃圾桶自動除銹機,終於研製成功了。當時一個工人一天處理一個垃圾桶的鐵銹,這台機器一小時就可以處理好幾十個。

  除銹機的研製成功,張永江激動得狂呼大叫,他想哭,想笑,但任何一種方式也難以抒發他當時的心情。他用成功的事實給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一個回敬,重要的是:他證明了撮垃圾的大老粗,照樣能造出機器來!也論證了沒有知識可以通過自學來掌握。鐵的事實使人們心服口服,那些當初説閒話的人紛紛對張永江伸出大拇指。

  驗證了自己的能力,張永江覺得他還是有作為的,就算這輩子他就是撮垃圾的,他也能體現出自身價值,他發現他的人生之路一下寬了很多。可初他想過:如果除銹機研製不成功,我就調走,絕不能在這裡再待下去了。自動除銹機的研製成功,給了張永江很大的動力,使他決心在環衛系統繼續幹下去,繼續為改善環衛工人的工作條件,研製出更多先進的環衛機械。

  始終工作在第一線的張永江,從第一台垃圾桶自動除銹機成功開始,靠著一股鑽研精神,又陸續設計出了垃圾桶自動噴漆機、垃圾桶生産流水線等,這些發明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決了環衛工作中的難題。

  1990年,城市垃圾中轉站得到逐步推廣,張永江帶著一班人負責中轉站的維修工作。通過每天的工作實踐,他發現其中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吊垃圾的集裝箱,吊起裝車時會來回晃蕩搖擺,得好一會兒穩定後,才能對準了放到車上,既不方便又降低了工作效率。怎樣才能減輕或者免除起吊後集裝箱的晃蕩擺動呢?那段時間,張永江心裏總琢磨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又查閱資料,可資料上也無處可查。此問題遲遲沒有進展。一個夏日,他在家中院子裏坐在一個馬扎上吃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站了起來,心不在焉地走動中一下絆在了馬扎上,馬扎給踢翻了,張永江一個趔趄,差點摔了個跟頭,氣得他舉起馬扎要摔下去--可馬扎上的杠桿作用,給了他一個靈感:能不能將此用到垃圾中轉站的起重設備上,用它來抵消擺動晃蕩呢?經過試驗,小馬扎引發的靈感,最終幫張永江完成了起重設備減擺機構的設計製作。

  只有小學六年級的文化水平的張永江,通過堅持不懈的自學,結合自己最熟悉的清潔工的工作,不斷摸索和研究,搞出了一項項有關環衛工作機械地發明創造,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工作難題。正當張永江籌躇滿志時,一組又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資料,使張永江下決心向著更高的目標發起了挑戰!

  四、從車底部拽出的竟是一個發明家

  據北京市有關部門統計:1992年,有68名環衛工人在馬路上作業時慘遭車撞,其中死亡2人,重殘23人;1993年,被撞人數升至90人,其中重殘28人……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快速道路日益增多,而道路清掃手段卻嚴重滯後,環衛工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1992年,張永江就想針對人工掃馬路易出工傷事故,工作效率低的問題,設計研製自動清掃車。此項目的難度很大,這與他當初搞的垃圾桶除銹機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求設計者要有較為高深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他繼續充電、學習。為了儘快實現自己的夢想,張永江每天一下班就紮在屋裏思考、研究。當時條件太差,要什麼沒什麼,連參考資料都沒有。

  為了盡可能減小清掃車的體積,張永江需要了解不同車型的汽車底盤尺寸,可一時到哪去找這麼多的汽車底盤資料呢?他只好拿著尺到處找合適的汽車現量尺寸。一次,張永江需了解某車型底盤的幾個參數尺寸,當時手邊沒有資料,他心裏又放不下事,事沒做完他就不罷休。當時已是淩晨二點了,他拿著尺子筆紙出了門,轉了幾條街道,都沒找到那種車型。後來在一個停車場裏找到了,他趕緊鑽到車底下去量尺寸。他正在車底翻來覆去地搗騰著,忽然一聲吆喝把他驚起。灰頭垢面地從車底鑽出來,才發現是一群巡邏的聯防隊員,其中一個對他吼道:你鬼鬼祟祟的行為我們早就發現了,走,跟我們一起走!説著幾個五大三粗的手就過來拽他。張永江一時急得説不出話來,只好把手中握的一張圖紙遞給他們。聯防隊員看了圖紙,便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顯然不再對他有那種同仇敵愾的態度了。這時張永江才平靜下來向聯防隊員解釋了半夜鑽車底的意圖。聯防隊員聽了他的敘述,一個個激動不已,最後都一一向他握手道別。他就是這樣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地研製著,朝著他的奮鬥目標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

  1993年,張永江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努力,他設計開發的道路清掃車終於試車成功!這項輝煌的科技成果,不僅大大地解放了環衛工人的生産力,而且也保障了環衛工人的生命安全。當道路清掃車上街的那一天,張永江流淚了,與他一起同甘苦共患難的同事們都流淚了。這時,人們不僅不嘲笑張永江,反而他的成功引得了人們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很多直接涉及到生産一線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直接生産在一線的工人更有理由參與。

  道路清掃車研製成功,使張永江的環衛産品科研進入了一個新的技術層次,他搞創造發明的靈感更多了,技術操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都相對豐富了,他的創造成果連連不斷。隨著城市道路交通的迅速發展,道路上不僅車輛多了,各種道路設施也多了。結合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張永江又先後設計開發了道路養護車、掃雪車、護欄清洗車等各種道路清掃維護設備。

  從最初的清潔工,到今天的工程師,張永江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再次證明了行行道路出狀元的俗語。如今張永江不再親手撮垃圾了,他現為北京東城星火環衛設備廠廠長。我們祝願張永江為減輕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研製出更多更先進的機械來!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25《講述》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