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裏,收藏着一批拍攝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航拍照片。為了得到這批照片,中國國家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的工作人員,用了整整8年時間,先後三次前往美國。這是些什麼照片?有何價值?是如何回到中國的?
一、尋 找 一 批 有 特 殊 價 值 的 照 片
説起這些照片,首先要説説楊林。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係的楊林,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主任。這批照片的事,就是他和同事們經手辦的。
楊林是在1994年一個全國考古的國際學術會上聽説這批航片的,當時航空照片在我國還非常少見。上海華東師大的一個教授,在會上説他們做的南方土墩墓的調查範圍非常大,如果用人力步行或按常規的考古方法進行調查,會相當困難,他提出能否用歷史航片來幫助進行大面積的考古調查?他説他的一個在美國的研究生向他提起過:美國有一批1928年到1945年期間,由日本軍方在侵華戰爭前及戰爭期間,為當時發動和擴展侵華戰爭有意識拍攝的中國大陸的一些軍事目標、重要城鎮、鐵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內容的航空偵查照片,其中還有些戰爭期間被重點轟炸、打擊或偵查的中國某些區域的照片。
楊林曾在美國看到聯合國總部大樓前,有一尊名為化劍為犁的雕塑,它表現出一種把戰爭的武器化作和平時期為民造福的工具的思想。考古學發展到今天,除了我們傳統和常規的野外考古方法外,還要不斷地借助一些新的手段和資料。如果老教授説的這批照片,能成為我們自己的藏品資料,我們隨時可以拿出來借鑒,用在今天的科學研究和生産建設上,提供給我們的考古學家,將有利於我們的考古學研究及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
航空遙感考古學,就是通過飛機、衛星對地表及地表以下的考古遺跡,進行遠距離觀察和探測。我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才有條件開始自己進行航拍,那時正是國家開始大規模的進行基本建設時期,地表環境變化很快,十幾年光陰,已時過境遷、今非昔比了。於是這批拍攝於上世紀前期的航拍照片,就成了紀錄中國地形地貌最早的航拍照片,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6年,當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了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後,作為主任的楊林,馬上想到了這批遠在美國的照片,決定找回它們。
為弄清這批航拍照片的具體存放地點,楊林查閱了日本和美國的許多相關資料。1998年,他專程去日本調查這些照片的具體存放地點未果。後來了解到了一些相關情況,卻説法各異:有人説在美國國家國會圖書館,有人説在美國國家檔案館,還有人説在美國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的資料室。這些照片當時屬於間諜照片,這幾個部門都有可能保存。但到底是哪一家呢?
二、找 到 了 這 批 已 解 密 的 照 片
楊林又找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個同學,幫忙打聽此事及了解一下若去查閱這些資料,是否需要辦理什麼法律上的相關手續?同學多方打聽,給楊林提供了非常準確的報告:那批航拍照片資料存放在美國國家檔案館。
按照美國的法律,所有檔案資料50年之後都可以解密公開。美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檔案資料也不例外,50年後就可解密向公眾開放,當時對水門事件的有關資料或二戰期間的有關資料,都有這個規定。也就是説,這批航拍照片已經過了50年,同樣要解密向公眾公佈。於是楊林給中國使館文化處寫信,請他們幫忙。中國使館文化處很快給楊林回信説:通過聯絡,美方同意他們可以去查閱和研究這批航拍資料。原來,這些侵華日軍航拍的照片,在二戰後被美軍作為戰利品收藏;二戰結束後冷戰開始,又被美國中央情報局作為研究中國的資料;冷戰結束後,被收藏在美國國家檔案館。
1998年7月,楊林和他的幾個同事第一次赴美國,他們終於能親眼看到這些他們期待已久的航拍照片了。
查閱航拍照片處,是座落在華盛頓市郊的美國國家檔案館新館。這些資料被收藏在一種密封的鐵桶裏,一共有3萬多張。楊林和同事們每天上午急急忙忙地從華盛頓坐半小時的班車到此。檔案館9點鐘開門,入內後,要填一張借閱單交給管理人員,管理人員依照單上所開內容,從檔案館的儲藏室拿到外邊公眾閱覽室裏的觀片間,放在卷片機上逐張逐張地查閱。
從開單到取出資料交到楊林他們手中的這個程序,一般需要半小時;下午5時閉館關門,4:30就讓借閱者交還資料。開始,大家查閱照片的效率很低,不禁心中焦急:像這樣下去,不知要看到猴年馬月?
後來,因為天天去,時間一長,楊林及同事們和檔案館的美方工作人員熟了,就與他商量:在頭天閉館前,楊林他們把第二天需借資料的清單提前交給他,他立即就把這些資料準備好。第二天上午一開門,楊林他們一到就可以馬上進行查閱、記錄了。如此一來,楊林和同事們的工作效率就大大加快了。
想方設法地用了20多天,楊林和他的同事們終於看完了3.7萬張航拍照片。這些照片涉及中國的28個省、市、自治區,是我國有關部門目前掌握的所有航拍資料中,數量最大、涉及省市最多、時間最早的一批照片。
三、照 片 引 起 他 對 戰 爭 的 回 憶
由於長期從事考古工作,楊林去過中國的許多考古遺址、遺跡。在查閱、挑選那批日本軍方拍攝的航拍照片時,他經常會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當他看到臨溜和洛陽邙山這些古墓群的照片時,就想起自己正在開展對古代帝陵的研究,不久前去這些考古現場時,無論是臨淄還是邙山,都因為農業生産發展的需要,當地老百姓平掉墓冢,在原址興建蔬菜大棚,若從天上俯瞰,全是一片白晃晃的塑料薄膜。
這些古墓隨着年代的遞增面不斷減少。上世紀20年代,洛陽邙山上大的墳丘約有1000多座,50年代剩下800多座,70年代還有300多座。現在他們再正式核查時,只剩下了250多座,或許再過幾十年,這些古墓就會蕩然無存了。楊林和他的同事們從這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照片上看到的古墓數量,基本上可以印證上面的那組數據。
幾十年來,在地表上所進行的大規模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許多文物古跡的原貌,而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而這些如實反映出當年的地貌和那些古墓數量的航拍照片,站在今天的角度,無論是對這個地區進行保護還是研究,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其中一部分有非常高的考古價值。
由於這些照片拍攝於日本侵華時期,楊林在翻閱這些照片時,發現有一部分非常確切地記載了日軍侵略中國時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瞬間。如有三張照片所照的,就是日本投降之前轟炸石家莊的情景:第一張是轟炸前的照片,照片中的方塊框出要轟炸的目標範圍;第二張照的是正實施轟炸的情景,照片上一片濃煙滾滾;第三張是轟炸之後設施被破壞,房倒屋塌、一片廢墟的景象。
楊林看到這組照片時,只覺得怒氣升騰、血脈賁張。雖然他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但他的父輩、老師在不同的場合,都講過這段歷史。他的老家就在石家莊附近,他曾聽父輩説過當年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從石家莊跑進山裏。所以他看到石家莊遭到大轟炸,一片濃煙滾滾景象的照片,他就恨得牙癢癢的:這是日本侵略者侵略、蹂躪中國的鐵證。
這些當年的航拍照片,每一張都有着特殊的價值。但3.7萬張照片不可能全都買下來,因為經多方努力,他們只籌到了200萬元。最後楊林和他的同事們精心挑選了1.1萬張照片,準備拷貝後帶回國內。然而,就在他們第二次去美國國家檔案館裏拷貝照片時,又有了新的發現。
四、經 歷 9.11 的 恐 怖 後 運 回 照 片
楊林和他的同事們在檔案館裏翻看解密資料的目錄時,發現美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U2高空偵察機和第一代間諜衛星柯羅拍攝的中國和前蘇聯,包括歐洲一些國家的照片也在解密。其中有我國當年進行核試驗爆炸的影像。
為了説明這批資料別人沒有美國獨有的權威性及當時的絕密性,美方在目錄裏像廣告一樣宣傳。楊林他們看到這個資料後非常興奮,向美國的檔案館方面提出説:除了拷貝那批航拍照片外,對這些U2飛機和柯羅衛星及其所拍的影像資料也感興趣。U2飛機和克羅納衛星都是冷戰期間,美國普遍使用的偵察設備,它們拍攝的許多照片,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所以楊林他們決定把這些照片也買回來。
可當他們寫借閱單交給管理員時,管理員説:你等等,我去給你找。一連幾天,楊林及同事們輪流每天去借,管理員不是説現在找不到,就是説還沒整理好,或者説剛解密的資料還在情報部門沒轉到這兒來。彬彬有禮,理由多多,雖然目錄上已經有了,他們就是拿不出來。楊林及同事們覺得美國人對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還有顧慮,至少是不像前一批照片那麼痛快。幾經交涉,雖然仍沒能買到U2飛機和克羅納衛星拍攝的照片,但那些日本航拍照片的拷貝工作已經開始。
然而,就在合同快到期時,2001年,美國突然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楊林他們拷貝照片的工作也因此受到影響。9.11事件後的一段時間,美國政府為以防萬一,在各個方面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美國國家檔案館作為重點防護機構,關閉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開放。那期間,楊林和他的同事們在工作中,從美國的同行口中了解到:為了保證安全,美方把他們在馬裏蘭新館裏的一些資料,轉移到西弗吉尼亞山區的山洞裏去了。
鋻於美國那段時間的動亂局勢和不安全因素,國內催促楊林他們儘快完成翻拍航拍照片任務返回。楊林和同事們不是因為美國當時有炭疽襲擊的警報,要停止三天不能工作,就是因為有些資料運到了西弗吉尼亞的山洞裏,增加了借閱難度,複製航拍照片的工作就這樣被無限期地推遲了……
2002年6月中旬,楊林又專程去了美國,把這些照片進行逐一清點後裝箱封存。經過8年的時間,1.1萬張日本航拍照片的拷貝,終於從華盛頓直接運回國內。現在,這些照片被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它將為中國的考古研究和國家建設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20)1套(次日凌晨1:40)《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