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拍的老照片中,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進的車隊,記錄著外援物資經緬甸運往中國抗日戰場的一段歷史。山谷間這段公路的24個彎道,被冠作為此照片的標題:24拐。它的所有註釋都是滇緬公路。半個多時世紀來,這條有著一個又一個S型彎道的24拐,既是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全面勝利的見證,也讓雲南人民引以為自豪。但24拐具體在雲南境內的哪個山谷、哪個路段?卻沒人説得清楚,但幾乎無人懷疑、尋找過。直到8年前的一天,雲南人戈叔亞對此産生了疑問,並開始探尋它的蹤跡。
一、疑 惑
1995年春天,戈叔亞協助雲南電視臺拍一部紀念抗戰勝利50週年的《滇緬路風雲》的片子。導演提出沿著當年的滇緬公路,去尋找這張照片上路段的實際地點,把那裏發生的變化,拍下來與當年的照片進行比較。
可當時一些有關專家也説不清24拐究竟在什麼地方?24拐的準確位置似乎成了一個謎。戈叔亞開始從此時正視起這張照片和它背後的歷史。
1937年,盧溝橋畔一聲炮響,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武漢、廣州淪陷,中國所有沿海港口及東部陸路交通幹線都被封鎖,連接印度洋的滇緬公路,成了惟一的國際通道。當時所有的外援物資,都是通過滇緬公路運往抗日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滇緬公路因此被稱為中國抗戰的交通大動脈。24拐這張照片一向被認為是滇緬公路最震撼人心的標誌。
可他們沿著當年的老滇緬公路走了好幾個來回,都沒發現此路段。途中發現有些地方與照片相似,待大家激動地拿出照片反復比較後,皆大失所望,劇組尋找24拐未果。但大家仍認為它在滇緬公路上,於是把這張著名的照片做了《滇緬路風雲》片的宣傳冊封面。
這之後,查閱、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就成為戈叔亞的主要任務。不論在國內國外,他不放過一點與那段歷史相連的信息。在有關部門,常能看到戈叔亞的身影。他的話題和目的,都是圍繞著24拐。
經了解,戈叔亞得知:1956年前,雲南外援及外省進來的物資,主要是靠這條路線。對這張照片,也有人曾産生過懷疑,説這張照片中的那條路是不是在雲南。
出生在軍旅世家的戈叔亞,當過兵,在大學裏學的歷史專業,這一切使他對那段歷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他每次到當年的抗日戰場,看到日本人修的工事、坑道以及和中國軍隊交火打仗所遺留的痕跡,都非常激動。這一切,也使他與24拐結下了不解的情結。
不覺3年過去了,神秘的24拐到底藏身何處?仍無絲毫線索。此時,戈叔亞有些動搖了:是否繼續找下去,怎樣尋找?猶豫再三,他還是不忍放棄。戈叔亞已不僅僅是尋找24拐的真相,而是對自己人生方向的尋找。每當看到這張24拐的照片,都會被它強烈吸引,用他的話説,對24拐的尋找,也是他對自己將來究竟該做些什麼的尋找。
94%左右為山體,是雲南地質的特點。滇緬公路經過的地方,是滇西橫斷山脈。公路的走向一般都是順著山水轉,因此彎道較多、河道較陡,50多年來許多路段都已改造,或被高速公路取代。戈叔亞懷疑自己那次與電視臺人員一起尋找時,或許遺漏了什麼。於是懷揣24拐照片,他一次又一次地踏上了尋找24拐之路。
在滇緬公路上,戈叔亞反反復復跑了20多次,調查、拍攝了不少老公路,可這條神秘的24拐,仿佛蒸發了一般,不見任何蛛絲馬跡。
二、尋 找
1997年,戈叔亞找到了一架飛虎隊的飛機殘骸,引起各界關注。他的文章和照片頻頻發表,還翻譯、出版了幾部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這些,都增加了他尋找24拐的信心。由於他對二戰中、緬、印戰區的了解,國內外相關研討會常常邀請他出席,每次他都帶上24拐的照片,與專家們進行研究探討。他判斷24拐若是在滇緬公路,也不會在大理到昆明的這段,要在就在大理到畹町的那段。若不在滇緬公路上,也許在從印度的利多經緬甸密支,再到雲南昆明的這條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緬甸境內的密支路段,那裏山勢險峻,其中從昆明到緬甸這段被稱做滇緬公路。24拐路段也可能在緬甸境內的説法,戈叔亞早有耳聞,只是無法確認。
近幾年,年過半百仍孤身一人的戈叔亞,每次帶著20齣頭的侄子出外實地考察時,在踏上行程的那一刻,戈叔亞都會興奮不已:也許目標就在前方。可每每無功而返。
2001年11月,是戈叔亞尋找24拐的第六個年頭,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去了緬甸。進入緬甸的第一天,到他們計劃住宿的地方,約有400多公里路,緬甸的山路又長又難走,趕到住宿處時,已是晚上 9、10點鐘,天已全黑了。經過一天旅途勞頓的戈叔亞,回想起自己乘坐的車一路都在翻來覆去地不知拐了多少個彎時,突然想到了24拐。因為是晚上,無法到對面的山上去印證。他與同行的朋友孫海波一説,孫海波説那可能是緬甸的臘戌。帶他們去的華人也説就是這個地方。戈叔亞經過詳細地了解後,就辦了手續準備前往此處。
那天,他們在仰光找朋友租了一輛私車,驅車上路去尋找24拐。在一處很像24拐地貌的大斷裂谷路段,他們的車跑一段路停一停,在那地方時停了多次,反復察看,並拍了些照片。當時戈叔亞很興奮,但看了幾個地方後,覺得沒有24道拐,只有十來道拐。又把自己所拍的照片和那張有名的24拐的照片反復對照,有一點像,不是全像,但與戈叔亞尋找的其它地方比要像多了。比較起來,24拐在此處的可能性算是最大了。
但戈叔亞無法説服自己,因為國內外的權威雜誌、老專家都説24拐在滇緬公路。戈叔亞從沒懷疑過24拐不在滇緬公路,但他細緻地找了那麼長時間也沒找到,這次若真在這裡找到了24拐,那張24拐的照片所註釋的地點就可能有誤。這個結果讓他難以置信。
那幾天戈叔亞似乎都是在迷茫中度過的。滇緬公路的國內段和緬甸境內,都已遍尋不見24拐的蹤影。24拐究竟在哪呢?
三、突 破
戈叔亞把自己的感覺與困惑,同那些像他一樣關注此事的朋友交流。一天,朋友的一封來信讓戈叔亞眼前一亮。信中説:也許24拐根本不在雲南境內,而是在相鄰的貴州境內。也許循著這個突然出現的線索尋找,會有新的發現。但這可能嗎?
24拐可能在貴州境內的説法,雖然打破了戈叔亞的慣性思維,但他對此將信將疑。與戈叔亞合作的美國攝影作者梅昱熒和一些專家都認為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美方關於二戰的資料上從沒這種説法。戈叔亞也從自己多年研究二次大戰史中當時的歷史背景推測:這個24道拐不可能在貴州境內,因為滇、黔是兩個省。
儘管如此,戈叔亞還是去貴州找了83歲的南僑技工王亞六。64年前的1939年初,滇緬公路通車在即,大量援華物資急需運往國內戰場,而缺乏汽車駕駛員及修車機械員。當時南僑總會會長陳嘉賡,號召愛國華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數月之間,應募回國參戰的王亞六及3200人冒著炮火,幾乎日夜不停地驅車奔馳在抗戰運輸線上,用鮮血和生命保障了抗戰的給養源源不斷。如今,這些南僑技工在昆明市僅有8人健在。雖事隔多年,王亞六仍記憶猶新:這個24拐在雲南到貴州的滇黔公路中晴隆--沙子嶺--黃果樹--安順--貴陽的路段上。具體地點在晴隆,以前叫安南。
隨著老人如數家珍般的述説,戈叔亞記憶深處的某些片段被逐漸喚醒:西南聯大撤退時,聞一多等老師帶著300多名學生,從長沙徒步到昆明。戈叔亞從一個老人那裏借了一本畫冊,裏面有很多記述他們當年從此路經過的照片,有一張照片上的公路明顯地拐了很多彎。戈叔亞心裏一陣激動:多年來尋找的東西很可能就在眼前。但這次他沒有立即前往。作為一個學歷史的雲南人,他心裏有一種莫名的躊躇,似乎不敢正視也不願相信24拐會在貴州境內。因為雲南人對滇緬公路太有感情了。
1937年12月,由雲南各族人民組成的20萬築路大軍,在昆明至畹町間的959.4公里線路上,擺開施工長龍陣,在物質條件異常缺乏的情況下,人們用鋤頭、畚箕等原始、簡單的工具,人挖肩扛、艱苦勞作,在短短9個月就全線貫通,打通了中國西南通往國際社會的陸路大通道,創造了世界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惡劣的地質條件使修路進行得異常艱難,修好了塌,塌了又修。還有日本人的拼命破壞、轟炸。不論是塌方還是被炸,那怕是半夜三更,修路者都舉著火把,甚至打著赤腳趕到現場搶修。雲南人對這條炸不斷的滇緬公路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價,這條始終暢通的滇緬大動脈流淌著他們的血淚汗水,凝聚著他們太多太多的苦難與屈辱、喜悅與欣慰的情感。
四、證 實
心境複雜的戈叔亞,又準備去貴州進行了一番論證。此時,戈叔亞在尋找24拐的道路上,已走過了7個年頭。他覺得歷史真實最重要,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對過去歷史上一些誤解或有異的地方,更應糾正。他借了一台DV攝像機踏上了前往貴州的行程。
到貴州後,戈叔亞到車站找老駕駛員打聽24道拐的情況。出乎他意料,竟沒費一點週折,跑那條路的司機們都十分肯定:24拐就在貴州省晴隆縣境內,乘車3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戈叔亞非常興奮,他終於慢慢接近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當他們同嚮導一起乘車,沿著半個世紀前無數抗戰英雄們前赴後繼的道路,來到了戈叔亞尋找了近八年的24拐。這個24道拐是順著山間繞好長時間才到對面山上,兩山之間非常陡峭,坡度有70、80度,幾百公尺深,非常可怕。
三個多小時後,他們登上了對面的山頂,眼前的場景跟那張半個多世紀前,就聞名于國內外的著名照片一模一樣。也許當年那個拍照人,就是站在這裡拍的,那角度、方位都非常吻合。那兒的山上多是懸崖峭壁,這處較好的拍攝點也非常危險,再往旁邊踏出30公分就是萬丈深淵,山頂的風吹得人晃晃悠悠的感到害怕。戈叔亞覺得當年這張照片的攝影者不僅技藝高超,而且膽量過人,一股欽佩之情油然而生:為了拍那張照片,非得到這個能看到24道拐全貌的危險之地來不可。這也是人們都不知24拐究竟在何處的原因之一。
貴州省晴隆縣境內的24拐,屬於320國道,仍舊是泥路。當年這裡是滇緬公路通往抗日前線的必經之路。現在過往車輛一般都在旁邊的新路上行駛。當地人都知道它叫24拐或24道拐,只是沒有人對那張註釋為《滇緬公路》的老照片提出過質疑。面對經過千辛萬苦尋找到的真相,戈叔亞對自己是否刊出自己新拍的照片猶豫了:以前一説起滇緬公路,中、美、日三國都是用那張老照片,以後不能再用那張照片説滇緬公路了,這條被雲南人引以為驕傲的24拐的"滇緬公路"卻是在貴州,他覺得非常彆扭。但事實終究是事實。
2002年4月,戈叔亞拍攝的貴州24拐照片在媒體上發表,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戈叔亞花了近八年時間,終於確認了24拐的原址。但滇緬公路的偉大功績,依然存留于波瀾壯闊的二戰史中,決不會因為一張有誤的照片,而受到絲毫的抹煞。
戈叔亞尋找了近8年的著名而神秘的24拐,只不過是戈叔亞所從事的歷史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他以自己強烈的事業心,執著的拼搏精神,嚴謹的求證態度,還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05《週末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