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日,中國第19次南極科考隊,在順利完成了對格羅夫山隕石蒐集和埃默裏冰架鑽探工作後,順利回到了祖國。中國逐步邁入了世界南極考察的大國行列。然而在這個行進過程中,歷史永難忘記第一次去南極的科考隊員的生死歷程。
一、進 發 途 中
如今60歲的王明洲,曾擔任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聲像室主任,當年作為中國第一批南極科考隊的電視攝像,他用鏡頭記錄了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的全過程。
我國第一批科考隊去南極的主要任務是開闢一條從中國到南極的航線,並創建中國的南極考察站——長城站。當時我國在南極還沒有立足之地,在國際上對南極有關問題也沒有發言權,這在國際上來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太不相稱。所以我國在南極建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是當務之急。
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1984年11月20日,中國首次遠赴南極的科考編隊乘着"向陽紅10號"科考船,在上海的碼頭踏上了航程。
"向陽紅10號"是我國自己生産製造,也是我國當時性能最好的一艘科考船。但這次航行對科考隊員和"向陽紅10號"來説,都是一次極大的考驗。這是有史以來我國的科學考察船頭一次到這麼遠的地方去進行科學考察,航行的路上,科考隊員們都感到既興奮緊張,又新鮮好奇,大家都摸着石頭過河,認真嚴謹地邊走邊幹、邊觀察邊記錄……
就在考察船向目的地南極進發途中,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在接近赤道時,"向陽紅10號"的主機發生了故障:有幾個汽缸壞了,考察船拋錨了。在炎熱的赤道氣候下,船員們冒着40幾度的高溫,在狹窄悶熱的船艙裏穿着短褲、背心,大汗淋漓地進行緊張搶修。為了搶時間準點到達目的地,不耽誤去南極的航程,船員們日以繼夜地拆卸、修理機器,排除故障。
兩天后,故障排除了,考察船重新開始了駛向南極的航程。後來,考察船又出現過兩次故障,但都被及時排除。經過28天的航行,"向陽紅10號"終於載着考察隊員們進入了南極地區。
南極的冰山和企鵝,在隊員們眼前展開一幅清新的畫面,但如何儘快熟悉這一海域的航線,是他們最為關心的首要問題。進入南極海域後,考察隊把長城站建在什麼地方?當時並沒有確定具體位置。為了考察的順利、方便,考察隊把在阿根廷時租的一架直升飛機,放在考察船上了;又聘請了一位對這片海域比較熟悉的阿根廷船長,協助考察隊對建南極站及其沿途航線的考察。上船後,這個阿根廷船長就負責指揮考察船的航行;考察隊也跟着他熟悉沿途的航線及學習他的有關經驗。駕船走了一遍後,考察隊的海圖也就繪出來了。
就在考察隊在南極海域用直升機選擇建站地址時,當地氣候發生突變——一股巨大的南極強氣旋朝"向陽紅10號"席捲而來。
二、海 上 遇 險
南極強氣旋的風力大大超過了我們通常在天氣預報中所説的12級颱風。"向陽紅10號"考察船本身抗風能力的保險系數是12級,若超過12級,船可能就不行了,隨時可能發生沉船、翻船事件。在猛烈的南極強氣旋中,考察隊員們測出每秒的風速是38米多,大大超過了考察船的承受力,常年在大海上進行各種考察的隊員們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風,吹得人們左搖右晃地站不穩腳跟,一個個都必須緊緊抱住一個固定物,不然就會被這個南極強氣旋刮走。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儀器觀測項目都不能進行了,強氣旋把儀器吹得根本固定不下來。船上的領導以為這個強氣旋很快就會消失,於是讓大家等風過去再進行工作。可等了一個多小時,風不但沒停沒減小,反而還越刮越大,掀起十七、八米高的海浪。考察船就像一片落在狂風巨浪中的樹葉,一會兒被拋到波峰上,一會兒被埋進浪谷裏。被拋到波峰上時,整條船懸在空中,螺旋槳都露出了水面--這種在技術上叫飛車的現象,很容易導致發生事故。因為螺旋槳必須有阻力才能進行正常運轉,若一旦懸在空中沒有阻力地飛速空轉,就會燒燬發動機。發動機一旦損毀,失去了動力的考察船,勢必要翻沉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之中。隨着洶湧起伏的巨浪,考察船又被拋進了浪谷,一個大浪蓋下來,嘩地整個船就沒入浪中,瞬間又像潛水艇似的從水裏冒了出來,緊接着又被拋上波峰……
就這樣一個多小時裏不停的反復。氣勢洶洶的海浪接二連三地發出千鈞之力,把船上5噸的鋼鐵吊車全部打爛,甲板上有的鐵皮都被打掉了。更危險的是,考察船承受不了滔滔巨浪的如此打擊、重壓,船體的鋼板出現了裂縫。傾刻之間,考察船就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狀態之中:一旦裂縫加劇,就會勢如破竹,前面一裂開,後面的就會順勢撕開大口子……船上的229條生命危在旦夕!
險惡的環境,對每個人都是嚴峻的考驗。那個被聘請來的阿根廷的船長,也是首次遇到這種危急情況,他大驚失色:"完了完了,今天完了,船不行了!"即跑出駕駛臺,惶然無措地脫離崗位放棄了指揮:"我已無能為力了,大家快做最後的準備吧!"他慌張地往身上綁了些壓縮餅乾和在海上視為珍貴的淡水,踉踉蹌蹌地跑上甲板準備駕飛機離開。實際上他不可能走得了:那麼大的風,飛機不能起飛。但求生的本能驅使他堅決要走。在死亡陰影籠罩下的船上其他人見此情景,大家憤怒地相互攙扶着來到直升飛機旁對他怒目而視。那個阿根廷船長一看這陣勢,也沒敢上飛機,又轉身回去了。
與此同時,大多數考察隊員都在強氣旋中,冒着生命危險堅守在自已的崗位上,各負其責地保護儀器、固定器材……沒有一個貪生怕死,表現出中國人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
三、衝 出 風 浪
這時,考察隊的領導通過船上的廣播,婉轉地通知大家:做好棄船準備。隊員們都緊張地忙碌起來。王明洲也在做著充分的準備:他把拍好的20多盤錄像帶及一些有關資料,先裝在塑料袋裏,用密封膠帶封好,再放進木箱中。他當時想:如果船真的沉了,這個漂在海上的箱子被誰撈起來,就會知道這是中國考察隊的……不僅如此,王明洲當時還扛着攝影機上了駕駛臺:即使船要沉了,害怕也沒用,風照樣不會停;即使趴着不動,風也照樣刮,不如趁現在還有機會,我乾脆多拍點錄像。
駕駛臺在船的高處,船在起伏的大浪中劇烈搖擺,高處的駕駛臺上擺幅更大,裏面根本站不住腳。幾個船員被王明洲的大無畏精神感動了:"來,我們幫你。"他們抱腿抱腰抱胳膊,前後左右蹲着站着靠着地把王明洲"固定"在駕駛臺裏。就是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王明洲把在南極強氣旋中,大海掀起的滔天巨浪襲擊考察船的部分過程用錄像記錄下來了。
也就在這時,有些船員把寫着"我們是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叫什麼什麼名字,在南極考察……"等等情況的紙條,裝進啤酒瓶裏封死,一旦考察船萬一翻沉,就扔到海裏作為漂流瓶,如果有誰撿到打開的話,就知道中國考察船出事了。
"向陽紅10號"在迅猛的南極強氣旋和滔天的海浪裏掙扎着。這時,前方又出現了新的險情。
南極有個特殊景況,就是海中冰山眾多。而且冰山相當大,往往看到露在海面上的只有幾百米、幾千米長,實際上水面下有幾公里、十幾公里長。往往從海面上看好像還有一段距離,其實船底已碰上了冰山。特別是在這種狂風巨浪中,船若一旦碰上去,就會一下子被撞得粉身碎骨。所以,考察船在頂着猛烈的風浪前行時,還要躲避被強氣旋迎面刮來的冰山……
在阿根廷船長脫離崗位不幹了的情況下,這時駕駛考察船的是中國的張志廷船長,他冒着危險駕船頂風破浪、躲避冰山艱難地顛簸前行。只要有一線希望,考察隊員們就要堅持抗爭。當時除了張志廷船長外,船上的其他幾個副船長全都來到駕駛臺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地幫助張志廷共同駕駛"向陽紅10號"考察船駛離險境。他們隨時喊出不同的口令,躲風浪避冰山……這樣沒吃沒喝地幾個人堅持了一天多,在駕駛臺上連腳都沒挪開一下。終於,在他們的努力下,考察船闖過了冰山群,衝出了強氣旋海域,229名考察隊員脫離了險境!
儘管剛剛脫離危險,隊長帶着王明洲一行人馬上乘直升飛機去尋找、選擇適合建站的方位。經過幾次考察後,決定在南緯62度,西經58度的喬治島建立我國的第一座南極科考站。但有個問題是,智利已在中國科考隊建站選點邊建了一個考察站。當智利考察站的人看到停泊的中國"向陽紅10號"考察船和空中的直升機時,知道中國人要在這裡建考察站,他們就設置障礙,把中國考察隊的建站之處都插上小旗子,説這地方歸他們所有。
四、登 陸 建 站
當時我國的考察隊員跟智利考察隊方面據理力爭,説南極是國際共有的地方,不是哪一個國家的,誰要是説哪片土地屬於哪一個國家的,是沒人承認的;我們中國要在這裡建站,對南極進行考察,是要為整個人類做貢獻,不是為某一個國家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智利方面最後只好拔掉旗子,通知中國先遣隊的隊員們登陸。
受水深條件的限制,"向陽紅10號"只能停靠在離喬治島1000米的地方。
1984年12月30日,科考隊員們乘坐小艇,分批登上了喬治島。張明洲第一批上去,因為錄像,他要提前到達佔好機位。別人都空着手,他得扛着機器在後面追着拍。
身穿防寒考察服的中國考察隊隊員們,高舉着鮮艷的五星紅旗登陸了。張明洲把這個壯觀的場面激動地攝入了鏡頭。作為13億中國人的代表,考察隊員們終於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張明洲扛着攝像機,一邊拍一邊激動得熱淚奪眶而出,順着臉頰簌簌地流了下來,滾落在南極的土地上:在學校、在單位,甚至在天安門廣場,他都參加過或拍攝過升國旗的場景,可哪一次都沒有這次這麼壯觀,這麼令人激動!這不同的感覺,使張明洲從心底裏涌出一種自豪和驕傲。
此時,留給科考隊建站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因為到南極海域的考察隊,在每年的3月10號之前,必須離開南極。否則南極進入冬季,海面全部被冰封住,考察船將無法返回。隊員們把從國內帶來的建築材料,按設計好的樣式,一塊一塊地組裝起來,搭建起我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
從此,中國科考隊在南極有了自己的家。
第一次去南極進行考察和選站址,為中國科學考察隊今後再去南極奠定了基礎。首先,通過考察隊這次的曆險,摸清了航線,擬定出一條安全的航道;了解了此地風的種類、時間等,知道下次航行時注意躲避;同時,從各種氣象資料以及隊員們在南極現場考察中,積累了許多當地的冰源、地質、氣候情況的資料。為後面的再上南極進行深入考察,打下了堅實基礎。
1985年4月10日,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帶着對南大洋10萬平方公里海域,進行的多學科綜合考察材料回到了祖國。從此後,我國每年都在11月底派出科考隊到南極進行考察。
繼長城站之後,我國又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科考站--中山站。
近20年來,通過南極考察,我國在臭氧量減少、大氣污染、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領域,取得了大量成果。
2003年3月20日,中國第19次南極科考隊,在順利完成了對格羅夫山隕石蒐集和埃默裏冰架鑽探工作後,順利回到了祖國。中國逐步邁入了世界南極考察的大國行列。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20《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