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24日上午,北京時間10:03,新疆喀什地區發生6.8級的強烈地震。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伽師地區的琼庫爾恰克鄉。地震發生5個小時後,國家地震局緊急救援隊出發。一位中央電視臺的女記者冒着余震的危險隨同前往,並及時發回了有關報道。
一、記者在顫抖的大地上行走
中央電視臺27歲的女記者柴靜,是當晚20時隨國家地震緊急救援隊的軍務運輸機一起出發的。她這次採訪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地震造成的災害程度,以及災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武警戰士是怎樣開展救援行動的?
翌日上午8時,救援隊趕到了當時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也是指揮部所在地——琼庫爾恰克鄉。為進一步了解災情,柴靜隨同緊急救援隊迅速趕赴琼庫爾恰克鄉第6村和第18村採訪。
通往琼庫爾恰克鄉的道路,給柴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震把那條路破壞得面目全非:路面已沒有了平常的硬度,一片松散淤稀;地下水從斷裂開的地面噴涌而出,四處漫溢;汽車和行人就像走在一個個巨大的水泡上……周圍的村莊都成了一個個廢墟。
剛到地震受災現場的柴靜,是站在一個倒塌的屋頂上,對着鏡頭作第一次報道的。她了解到這次地震造成當地2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8000多間房屋倒塌。受傷者大部分是被砸傷或燙傷的。
後來在醫療隊,柴靜了解到有個醫生在幾天內接診了700多個傷病者,所用的皆是抗炎、止痛、止血藥品。那醫生告訴柴靜:他自己的妻子也在地震中被砸傷了,但他卻沒時間去進行搶救,妻子不得不高位截癱。柴靜心裏一陣痛楚:這個災難給人們帶來多少痛苦和不幸!
開始時,柴靜不知道要在災區呆幾天,也不知道未來的時間裏要發生什麼?當時,地震局的專家預告説:可能還會發生一次強度為6級的地震。倘若如此,那就意味着眼前這一切墻倒屋塌、路裂水噴的情形再來一次,一些倒塌得還不夠徹底的房屋,將在這次重復中化為瓦礫。
災區裏當時余震不斷,在她們去的第二天,就已發生過1300次余震了,其中還有一次5.5級的強烈地震。可柴靜和同事們都沒想到也沒擔心到自己的安全,她們一心想做好這次地震受災的報道。
柴靜做好一個節目後,在傳送前得找一個有電源插座的地方進行編輯。可由於地震,周圍一些地方都斷了電,她們左找右找才找到了當時軍區司令的指揮車。在指揮車上接着上面的電源編輯片子時,起初沒意識到,後來覺得指揮車在不停地抖動。當時她們以為車的重心不穩或停的地方不平,後來發現這是一輛裝甲車,不存在此類問題,車的震動是因為不斷的余震造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柴靜考慮最多的是:我是個記者,我要盡最大努力,如實地把這些在災區現場耳聞目睹的情況報道出去。
二、他一齣門村莊就成了瓦礫
還在前往琼庫爾恰克鄉第六村的路上,柴靜就聽説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達吾提 阿西木,在地震中剛剛失去了5位親人。柴靜在吾提 阿西木家的廢墟上採訪了他。她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家的房子倒了,你晚上睡哪兒?"他説:"睡地上。""睡得着嗎?"這句提問,使吾提 阿西木像挨了一記悶棍,大約有兩秒鐘他沒説話。隨即,他臉上的肌肉抖動着他的沉痛:"我家裏死了5個人,村子裏還有1400多個人流離失所、衣食無着,我怎麼能睡得着?"他告訴柴靜:地震發生時,他離開家的最後一眼,看到的是家人正在香甜地吃早飯。
臨出門前,妻子還給他端了碗湯説:"把這碗湯喝了再走吧。"他連連擺擺手:"沒時間喝了,我先走了。"他在村裏與人約好了時間談工作。他大步流星出門不過五、六十米遠,隨着轟、轟地兩聲巨響,地面突然開始了劇烈搖晃,把他一下晃蕩得倒在地上滾到路邊的溝渠裏,他趁勢抱住了一棵樹,腦子裏閃過一個不詳的念頭:完了,發生地震了!
地面大概劇烈搖晃了一分多鐘後稍緩和下來,他支撐着站了起來,舉目四望:眼前什麼都沒有了——整個村莊變成了一片塵土瓦礫。達吾提 阿西木家的12間房子全部倒塌了轉瞬之間,他的5位親人全埋在了廢墟下。天啦!他狂喊一聲向自己的家,向着那片瓦礫跑了過去,他忘情地跪在地上揮動兩手在廢墟上猛挖起來,碎磚爛瓦在他手下不斷地向兩邊飛濺……兩手磨爛出血了,他也不知疼痛,挖了一個多小時,廢墟裏露出一隻手,當他認出那手上的袖子是他給妻子買的一件衣服時,他一下就全身疲軟下去,再也無力往下挖了…… 淚水像咆哮的洪水從他眼裏漫出,洶湧漫出。
如今妻子留給達吾提 阿西木的,僅只有一張照片。當他的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妻子和小兒媳婦,還有他惟一的孫子等5人的屍體擺放在院子裏的地上時,柴靜都不忍心去問他此時的感受。
達吾提 阿西木所在的第六村有1400口人,這次地震,村民們一共失去了25位親人。村支書達吾提 阿西木家的遭遇最慘。他曾悲哀地對柴靜説:"就在災難剛剛降臨的瞬間,我家就一下死了5個人,我還活着幹嘛呢?我不想活了!"
達吾提 阿西木已當了10年的村支書,村子裏的每個人都信任他,現在村子裏的1400多人仍還需要他。他應該活着,繼續帶領大家重建家園。如果他垮下去了,大家就會喪失生活的信心和重建家園的希望。為了村子裏1400多個人的將來,這位剛剛失去5位親人的村支部書記,必須強忍悲痛直面災害,幫助村民們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齊心協力重建家園。
突然而至的地震把整個村子變成了一片廢墟,村民們無家可歸,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顧;還有村民們家裏的牲畜沒有救出來。達吾提 阿西木一想這些,就直接去了當時村裏扶持的養殖大戶家裏。待達吾提 阿西木和養殖大戶一起,把養殖戶養的約100頭牛羊倖存的80多頭救出來後,他才想起自己家裏的24頭羊生死不明。
等達吾提 阿西木回頭救自己家的24頭羊時,它們都已死了。24頭羊對牧民來説,意味着一個家庭一年的生活開支。可那時,達吾提.阿西木心裏只想到地震、救災,地震發生的那個晝夜他不知是怎麼過來的,白天吃了什麼喝了什麼,晚上在哪兒睡的,想了些什麼,天怎麼亮的怎麼黑的?他一點都不記得了。
三、那位奶奶的對話讓她驚奇
達吾提 阿西木在國家緊急救援隊的幫助下,第二天就把村裏1400口人,全部安置到了政府提供的臨時帳篷裏。柴靜問他説:"你現在最擔心的什麼?"他説他最擔心的不是水,不是糧食、春耕,而是能不能穩定。如果村裏的人在這樣的災難面前,不能穩定下來,就會被它擊垮。他必須把所有的人心擰成一股繩。
他每天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村裏每戶人家去轉一圈。在他家5個人遇難後,第二天他就把全村都走遍了,特別是有死傷者的家庭,更是反復探詢。他強忍着自己的悲痛,安慰大家説:"我們要咬緊牙關,共同面對災難的襲擊;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戰勝災難。"他在村子裏成立了自己的抗災指揮部,自任指揮長。村裏的小孩怎麼安置?老人怎麼療傷?重傷者怎麼送到醫院去?等等,都由他來協調。他讓每家派一個代表,到已變成廢墟的村委會來,秩序井然地把政府分發的糧食和水領回去。他安撫大家説:"咱們的房子3月春耕之前就能建起來。一切都會有的,一切都會好的。"
柴靜問他村民的心是否穩定?他説:災難降臨的第一天,很多人慌亂地哭泣,甚至説將來沒指望了;到第三天,大家都平靜下來。因為他們看到了政府對未來的規劃,最重要是:他們自己穩定在一起了。
這時大批的食品和純凈水運達災區。地震後的第三天,災民的生活已開始恢復正常。柴靜當時採訪時,碰到了一個維吾爾族老奶奶,當時家裏只有她和3個孫子在一起生活。柴靜問她説:"你晚上沒房子了,發不發愁啊?"老奶奶説:"不發愁。"柴靜大為驚異:已60多歲的人了,只有3個沒成年的孫子,她沒什麼依靠,為什麼不發愁呢?老奶奶告訴柴靜説:"我覺得我能把房子蓋起來。地震發生後,村裏的幹部給我送來了吃的喝的,我心裏有了依靠感;我知道有人會幫助我。"
在面臨地震給人們帶來巨大災難時,這個老奶奶對未來的那種平靜,讓柴靜感到非常意外:他們好像心裏有一個支柱。她覺得:有時我們不是去救援他們,而是從他們身上學習一些東西,學習他們怎麼面對災難的那種態度。這種態度,讓柴靜感到心靈的震撼。
2月27日,柴靜在採訪時,看到先期到達的武警部隊,在完成最初的救援任務後,開始幫助村民們清理被埋在廢墟下的財物,幫助他們開始重建家園。在6村,柴靜看到了有趣的一幕。一個50多歲的老人家裏,有一些玉米種子和其它東西被埋在廢墟下了,老人不會説也不懂漢話,他跑到一個正在緊張進行救援的一個武警戰士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又指着自己家的方向,烏裏哇啦地説了一通,那戰士好像聽懂了他的意思,拿過一把大鐵鍬,一招手,叫了十來個都扛着鐵鍬的戰士。老人在前面帶路,戰士們扛着鐵鍬穿過整個村莊,來到老人家的廢墟上……
有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那麼簡單。雖然言語不通,但村民們知道遇到困難時該找誰、依靠誰?戰士們也知道村民們找他們幹什麼?他們自己該幹什麼?那種感覺,真讓人感到一種心靈相通的溫暖。
四、廢墟中看到的第一個笑容
琼庫爾恰克鄉的小學校,也在這次強烈的地震中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柴靜在採訪中聽孩子們説:他們第二天就要上課了。柴靜非常吃驚,對他們説:"你們能不能帶我到學校看看?""當然可以。"柴靜去學校採訪了校長。校長説:不錯,我們學校是很快就複學了。柴靜不相信:"怎麼可能呢?現在校園裏一片殘破,就是搞簡易教室,也得花些時日。然而,第二天,當柴靜再次來到這個學校時,她看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情景:學校裏已搭起了帳篷,一張張課桌從教室倒塌的廢墟里拉了出來被修理好。
柴靜看到一張剛從廢墟里拉出的課桌抽鬥裏有個紅色的書包,一個孩子拿出書包,拍打下上面的塵土,又把抽鬥裏的土疙瘩清理出來……
學校約有100多個孩子,那天是二年級的學生地震後的第一堂課。那堂課的課文名字叫《我的學校》,是用維語寫的。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用維語大聲朗讀着柴靜聽不懂的課文。柴靜問身邊的翻譯,翻譯説,他們念的是:我的學校多麼美麗……
柴靜一陣感慨:這些坐在搭建在廢墟上的帳篷裏,背着滿是土疙瘩的書包,念著"我的學校多麼美麗……"的孩子,就是村民們未來的希望呵!
當柴靜他們即將結束採訪時,全國各地運來的救災物資,已經分到了災民手裏。喀什地區的農民們,已開始做春耕的準備了。即使是受災最嚴重的琼庫爾恰克鄉也不例外,人們從災難的不幸中振作起來,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個死了兩個人的家庭裏,如今的一家之主是個老奶奶。柴靜問她:"馬上就要春耕了,你準備怎麼辦呢?"老奶奶説:她已從地裏刨出了一些玉米,她準備種玉米。她説:這房子當年是爺爺蓋給我的,現在沒了,我會給孫子再蓋起來的。聽了奶奶的話,年幼尚不更事的孫子在一旁笑了。這是柴靜在災區看到的第一個笑容。這笑容使感到心酸,同時也使她産生很多感想:人生就是這樣,災難可以毀滅一切,但生活仍會繼續;廢墟上將會生長出新的希望。
在新疆地震災區的採訪,雖然僅僅只有3天,但柴靜他們冒着頻繁的余震,拍攝了20盤錄像帶,共計十幾個小時的資料,製作了5期節目,使全國觀眾在第一時間全面了解了災區的情況。
地震發生後,全國各地支援帳篷16000多頂,防震篷6800多頂,以及大量的棉衣、棉被和藥品,計值人民幣1億多元。喀什地區正在積極籌集資金,爭取在今年入冬前,讓近2萬戶群眾住進新房,讓學生在新校舍上課。
目前新疆災區春耕勤作已準備就緒。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20《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