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21世紀世界有10億文盲,其中婦女7億。中國15歲以上的文盲有1.482億,其中婦女1.1億。在我國西部一些貧困地區,女性文盲率是81%,那裏很多女孩子正在或者即將經歷她們遠離課本、學校和讀書聲的童年。而知識對於祖祖輩輩生活在那片黃土地上的女人們來説,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一、酷愛讀書的馬桂香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甘肅省和政縣買家集最有學問的女人、小學教師馬桂香,一直是當地人關注的焦點。
馬桂香的母親張賽非今年80歲,在買家集比女兒還要出名。她不識字,但並不妨礙她在年輕時成為村裏出色的婦女隊長。她一生嫁過兩個男人,分別給她留下兩兒兩女。第二個丈夫去世時,小女兒馬桂香只有8個月大。這個曆盡命運磨難的女人,獨自撫養四個孩子長大成人;並以堅強樂觀的態度,在物質生活極端艱苦的歲月裏,把小女兒培養成一個遠近聞名的秀才。
當年,張賽非每每收到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的信,都要請別人念。村裏識字的人少,到學校去找老師。次數多了老師挺煩:我們是教書的,不是念信的。張賽非深知沒文化的難處,她非常辛苦地靠養羊賣羊毛供馬桂香讀書。
和政縣當地女孩一般不上學,即使上學也只是識幾個字就算了。從小就沒了父親的馬桂香特別喜歡唸書,她性格果斷、好勝心強,像母親。
17歲那年,馬桂香成為當地有史以來第一個女高中畢業生,而讓她名噪一時的不僅僅是她的學問。因為學歷太高,當童年的夥伴們紛紛準備出嫁做新娘時,馬桂香的婚事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有人對她母親説:你家桂香若要嫁人的話,就別唸書了,不然沒人要。當時給母親造成很大壓力:如果馬桂香考不上大學或找不到工作,又不會幹活,真有可能嫁不出去。在這個300多戶人家的村莊裏,姑娘嫁不出去,是讓家人非常尷尬和沮喪的。
初中畢業時,馬桂香班上僅有的兩個女生,那個馬上出嫁了;馬桂香升了高中。媽媽説: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口氣。當年惟一的出路就是馬桂香上大學,大學畢後有個吃公糧的工作,就不會嫁不出去了。
馬桂香當時的志願是當一名老師,讓村裏的孩子多識些字。可令她和媽媽失望的是,她高考落榜了。煩惱、沮喪的馬桂香只好回家勞動。
面對村裏人的指指點點,張賽非以她的果敢和堅強,又做出了個轟動一時的決定:她要給女兒創造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辦一個家庭小學,免費招收學生來讀書。
姐姐已出嫁,馬桂香和母親兩人把家裏幾棵樹鋸了做板凳,材料不夠,沒有課桌,學生們只能伏在膝蓋上寫字。站在課堂上,實現了自己夢想的馬桂香非常激動。她認真地上好每一堂課,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教給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
在馬桂香的家庭小學紅火的4年間,139名孩子從這裡開始了他們未來的人生。後來,家庭小學被村裏的公辦小學合併,馬桂香轉為公辦小學的老師。
因為這段特殊經歷,她變得更加名聲在外。這個曾嫁不出去的姑娘,成為眾多小夥子追求的目標,一個學歷較低、也不是正式編制,性格爽朗大方的民辦教師做了馬桂香的丈夫,和馬桂香一樣,他有一種向前衝的精神。
馬桂香下決心一定要超過媽媽。1995年,她參加了北京世婦會。村民們改變了對她的看法:這小女子還真幹出了一番事業!他們都為以前沒讓自己的女兒讀書後悔。"
有人説孩子的未來是成年人造就的。對貧困生活中的女孩來説,有張賽非這樣的母親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二、掌握知識的單秀明走出家門
寧夏的西吉不通火車,僅靠蜿蜒的山路聯絡着外界。1948年出生的單秀明就生活在這個偏遠而閉塞的地方。小時候,母親許維英對單秀明説:如果你識字的話,就有機會走出家門,看看外面的世界。
母親是在一個據老人説"人都吃人了"的歷史上最大的災荒年裏,和外祖父從外省流浪到這裡嫁給了父親。第3年外祖父來看她時,母親在院裏聽到外祖父的聲音,人們卻沒讓外祖父進門,説她串親戚去了沒在家,母親默默流着淚不敢出去見自己的父親。從此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娘家人。
西吉和海原、固原合稱為"西海固",是以"苦甲天下"而聞名全國的貧困地區。在這個婦女文盲率高達90%的地方,母親毫不動搖地頂着父親不讓單秀明上學,要她為家裏在生産隊掙工分,並多次從學校裏把她拉回家勞動的壓力,支持女兒完成了學業,期待她能有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晚上,她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給讀書的單秀明縫衣做鞋。
在各個歷史時期,許維英作為西吉婦女的代表,勇敢地生活戰鬥在最前列。1965年,單秀明看著母親許維英--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小腳女人,以傑出婦女主任的身份,作為少數民族婦女代表,踏上了去北京的路。母親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定格了自己生命的輝煌瞬間:當時,激動的淚水模糊了母親的視線,她使勁地揉着眼睛,看清了已走到她們面前,笑容可掬地向她們招手的毛主席……
母親的激動,鐫刻在單秀明年輕的心中,喚起她對外面世界的無限渴望。在她童年的記憶裏,北京這兩個字親切而遙遠。
兩年後,單秀明初中畢業。由於那場"文革"開始,她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那時,她感到自己離母親走過的路越來越遠了。
在務農8年後,她被興隆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聘為推廣員。可一些男同志看不起她,不願意聽她上培訓課,於是單秀明動員婦女來參加培訓。
西吉的土地貧瘠,歷史上這裡從不種水果。1983年,單秀明動員了一些婦女推廣地膜西瓜種植技術,她在地旁搭的小棚子裏吃、住。當地人都覺得單秀明和她媽一樣不安分,有些丈夫對自己管不住的妻子説:你們把地放着能收五、六百斤的小米不種,去胡弄什麼西瓜,弄不成看吃什麼?單秀明壯着膽説:弄不成我賠你400斤小米。可心裏還是非常擔心,畢竟這是這裡前所未有的事。為了保證西瓜種植成功,她經常忙得晚上不回家。有次晚上10點多鐘她回家有事,半天推不開門,使勁推開後一看:兒子躺在門後的地上睡着了,把門頂住了。她心裏一陣難過:若不把西瓜推廣成功,連自己的兒子也對不起啊!
1983年8月27日,第一批西瓜種植成功了。婦女們把自己種的西瓜帶着瓜藤、瓜葉,用架子車拉到集市上。人們轟動了:單秀明把西瓜種出來了!單秀明又和大家給那些沒種西瓜的人家,每戶送一個去,一來嘗鮮,二來留瓜子做種。
單秀明改變了西吉的土地上從不種水果的歷史,也讓她在28年之後,把母親的願望變成了現實,終於踏上了母親曾走過的路,領略到外面的風景。
1992年,單秀明作為黨的十四大代表,站在了母親曾到過的地方--北京人民大會堂。她比母親更加幸運:母親當年只是在大廳裏參加接見,而她坐在大會堂裏開會,和別人交談、交流,並結識了許多朋友。
從北京回來後,單秀明確定了新的目標:她要為那些生活在黃土地上,一輩一輩沿襲着古老命運的女人們做些事情,讓她們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就像當年自己一樣。
她用自已不倦的激情,創辦起了興隆女子職業教育中心,於1996年開始招收學生。只要象徵性地繳納40元學費,學生就可以在這裡完成裁剪、縫紉、刺繡等課程的學習。在這個充滿渴望的非贏利性質的課堂上,過早離開校園的女孩們重新找回夢想的權利。開始了她們回歸生活、回歸社會的第一步。
自1996年創辦職業教育中心至今,從這裡已走出了平均年齡只有17.8歲的916名畢業生。
三、刻苦學習的馬新蘭當上女校長
位於西鄂爾多斯荒原南端的韋州古城,在明代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作為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中心,這裡曾蜚聲天下。幾百個春秋過去,繁華落盡,人們面對的卻是來自貧困的挑戰。
而作為女人的命運,似乎是亙古不變的。馬新蘭七、八歲起,就在家裏幹活,跟着媽媽學做針線活、做飯炒菜……她7歲入學時,北京的一位支寧青年成了韋州的第一個女老師。那時她就想長大了也當老師。
1965年,學校裏和馬新蘭一起小學畢業的,只有4個女孩子,其中3個是外地來的幹部子女,就她一個當地人。
馬新蘭在同心縣城讀中學時,離韋州的家有兩個小時的車程,途中要翻兩座山。因沒錢坐車,她每週要在這條爛熟於心的山路上步行一個來回。周末晚上宣佈放假後,她就背着包裝上兩個饅頭連夜出發,太陽出來後,她就到了前面的辛莊集,休息一會兒吃點東西,再接着走,太陽快落山時就到家了。
當年她和姐姐一起成為韋州鎮歷史上第一個進入中學課堂的女人。她的幸運來自於她的家庭。她的外公蘇樂,曾是上世紀30年代當地四大名士之一。他長年從事商業買賣,他那穿行於六盤山崇山峻嶺間的由60峰駱駝組成的駝隊,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他還自己出資於1929年在當地創辦了一所轟動一時的女子學堂,讓當地的女孩子到學堂裏,請阿訇給她們講《古蘭經》。結束了當時那些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孩子只能透過門縫看世界的歷史。當時她母親就是第一個走出家門,到這個學堂學習的。
馬新蘭不知道當老師的心結是否和外公的經歷有關?當她在文革初期走出課堂,面臨新的人生選擇時,她無法抗拒講臺對她的吸引。1968年,她上山下鄉回到農村勞動了兩年。這期間,有好多次招工的機會,她都沒去,她那時就想當老師。後來正好招一個代課老師,儘管當時一個月只有5塊錢,她挺高興的去了。
在馬新蘭的教師生涯中,一直有一個夢想:要讓家鄉所有的女孩子都能走進她的課堂。
馬新蘭生命中的十字路口出現在1985年。那年,任小學教師的她通過自學,考入了同心教師進修學校,可上級要調她任韋州新成立的女校校長。面對一邊是能學知識充電的外面的精彩世界,一邊是夢寐以求的心中夢想,馬新蘭選擇了後者。
當親戚朋友聽説馬新蘭要當女校校長,紛紛勸她説:"你當個老師就很不容易了,當校長弄不好要吃不了兜着走,難着呢!""那學校裏到處都是墳坑、土溝,夠讓你平的了;就那麼一棟房子,什麼也沒有……"
建校之初,經費非常拮據,教學用品一部分是從其他學校借來的,一部分把別人不要的修好再用,但馬新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學生。在和老師們分別上門找生源時,有一個孩子的媽媽乾脆不讓她進門。她三番五次地給孩子的媽媽做工作:你是當媽的,我也是當媽的,我現在當老師在外面工作,你只能在家裏做家務,你難道要孩子將來也像你一樣嗎?那婦女終於被她説服,第二天她就把孩子送到了學校。經過馬新蘭和老師們挨門逐戶地動員,輟學的孩子基本上回到了學校。
由於辦學有方,學校開了幾次全國性的現場會。馬新蘭在學生、家長、來賓等數百上千人面前,在臺上發言講話。一些她當年的老同學説:馬校長當年跟我們是同學,我們當初若像她一樣學習,説不定今天也像她一樣在臺上講話了……馬新蘭用自身的成就來教育更多的家長:她們以前雖然失去了機會,但她們的孩子現在有這個機會。
1985年女子學校成立,1987年第一屆學生畢業。至今,已有1300多名女孩子畢業。而1965年,只有她一人畢業。這些畢業的女生,都懷着各自的絢麗夢想:我長大當醫生;我將來想當校長;我想做老闆;我想當幹部;還有的要當解放軍、韋州鎮鎮長……
這些傳奇女子是幸運的:她們在許多同伴遠離課堂時,經歷了自己充溢着朗朗書聲的童年,因而在她們成年的路上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也因此比周圍同齡的女人們經歷了更多的人生體驗。
如今,她們默默地守候着一份平靜的歲月,用自己身上蘊藏着的力量,把一個個女孩子的今天用夢想點綴得色彩斑斕。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20《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