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講述《講述》的故事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訪問人檔案         



鳳凰偏擇寒枝棲(2002年11月30日)


  

  2002年9月1日,安徽省西北部一所非常普通的鄉村中學——利辛縣復興中學迎來了新的學期。近一年多,由於兩個年輕人的加入,它引起了遠遠近近許多人的關注。如今它已是一所由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們共同支撐的學校了。今天的開學氣氛與以往有些不同,在這個對學校來説非常重要的日子,兩個志願者創始人之一的殷永純沒有出現,他到哪去了呢?

  一、一個想法 來到窮鄉僻壤教學

  此時,殷永純在十幾裏外渦陽縣的另一所中學,開始了新學期的課程。他為什麼來到了這裡?他是開學的前兩天才到這裡的。那天,他的朋友和創始人趙志雄聽着他遠去的車聲,沒有出來送行,而殷永純也沒有走進那熟悉的宿舍道一聲別。這樣的分別,無疑讓兩個多年好友的友誼,蒙上了一絲陰影。

  2000年春,殷永純畢業後的第一個春季的一天,他正在前往安徽的路上。當年殷永純以陜西省文科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先是在南方打工,爾後應聘到北京某雜誌社工作。幾天前,在母校偶遇一位安徽農民,向他講述了當地貧困區落後的教育狀況,殷永純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從小家境貧困,對貧困地區的人有着特別的同情心。他決定請假去看看。沒想到去了一趟安徽省利辛縣的復興中學,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利辛縣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復興中學所在的村莊更是偏僻貧窮,多年來村子裏出過一個大學生;學校裏只有3間校舍,桌椅高矮不一,都是學生們從自己家帶來的;全校只有一名老師,兩個年級50幾個學生。殷永純被深深地震撼了。

  殷永純這位北大畢業的學子,他帶着一腔熱情第一次站在這個學校教室的講臺上,他獲得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那些學生很崇拜他,有個孩子向他提問説:老師,我可以上北大嗎?他平時就是只談成功不談失敗的性格,隨口答道:當然能啊!這孩子聽了挺興奮。他突然心裏咯噔一下:我憑什麼跟人家小孩子説這樣的話?雖然我自己上北大了,但這孩子能考上嗎?照他們目前的這種教育狀況,這孩子絕對是上不了北大的,而我卻跟他們説肯定能上北大,這是不負責的話。他很難過。

  本只請了幾天假,可殷永純在復興中學呆了20幾天。一個想法在這個23歲小夥子的腦中漸漸清晰起來:我要留下來!和這些孩子在一起,他好像控制不住自己了,這20多天的影響,使他的思想産生了深刻的變化。

  殷永純回北京後便辭了工作,正式來到了復興中學。當時他在這裡沒有任何收入,吃住在學生家。圍繞三尺講臺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殷永純感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這是他按部就班考學、讀書、就業所不可能有的體驗。此時復興中學有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各一個班,殷永純和另一位老師每天不停地工作,依然難以滿足教學需要。殷永純想到了一個人——他的好友趙志雄。

  二、兩位老師 鄉民由疑慮到信任

  幾個月前,殷永純在趙志雄家過的春節。他知道,性格內向的趙志雄更適合跟孩子們在一起。抱着試試看的想法,他撥通了趙志雄的電話,説他已經到安徽一個地方來教學了,吃住都在學生家裏;他到這裡來不要工資,是義務的;不過,這邊挺窮,比較艱苦。趙志雄説:你都去了,我還怕什麼?

  喜歡文科的趙志雄陰差陽錯考上了河北理工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在石家莊一家工廠工作,每天聽着單調刺耳的機器轟鳴,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下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如換個環境靜靜心讀讀書,既幫殷永純的忙,也調整、豐富一下自己。所以殷永純一個簡短的電話,趙志雄就來到了復興學校,以至後來大家戲説是殷永純把他騙來的。

  好朋友之間説起騙,不過是玩笑而已,可當騙字從另外一些人口裏説出來,就讓兩人心裏不是滋味。

  有人聽説他們在這裡教書不要工資,説他們傻。他們聽後雖仍教他們的書,可心裏很不舒服。説傻還好點,竟有人懷疑殷永純不是北大畢業的:“北大畢業了還找不到工作?”“他倆是不是冒牌的,在城裏找不着工作,跑這來混飯吃?”殷永純跟學生一起到學校去,有的孩子離老遠喊:“大殷冒牌貨!”他七竅生煙,又無可奈何,心裏感到又委屈又彆扭又難受。

  他倆決心做點成績出來讓那些人看看:這些孩子半年之後會是啥樣?堅信事實會説明一切。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按當地習慣6點鐘開始上課,每人每天6節課、備課、批改作業……所有這一切填滿了他們的生活。

  在與學生們的接觸中,他們發現由於貧困,許多學生背負生活重擔,加上小學基礎差,厭學、棄學現象十分嚴重。殷永純和趙志雄在教學之餘,想方設法去改變他們的觀念,培養他們的信心,經常帶他們到室外上課。在河岸高處,學生們感到心胸開闊,他們一個接一個地上前朝河對面用英語大喊“做人的階梯,我是幸福的”……他們感慨到:哇,我覺得自己好偉大,好有力量!這些鄉村孩子平時都不敢大聲説話,尤其是女孩子,這麼一喊,把心中壓抑已久的東西全釋放出來了,這樣可以改變她們的性格。

  在常規課程之外,他們還開設了藝術課、電腦課、實驗課。從此,復興中學的孩子們才第一次正式上體育課,第一次講普通話,第一次聽到標準的英語發音。志願者為他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孩子們用自己的表達方式來傾訴對老師的敬愛。有個叫高平的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首先,我們相信,殷老師肯定是北大的,因為只有北大人才這麼優秀。其次,即使不是北大的,他們能教給我們這麼多、這麼好的知識,我們也愛他們……受到學生的愛戴,殷永純和趙志雄越來越感到了自己的價值,也找到了他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老師跟學生越來越親近,他們被學生需要,學生們也帶給他們很多東西,他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學生家長都很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人家那麼年輕的北大學生還找不到工作嗎?”“上這農村教學生能是騙子嗎?他騙啥呢?咱又沒錢;就騙幾頓便飯吃?”“不是北大畢業的,他課能講得那麼好?”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艱辛而充實。

  三、“招蜂引蝶” 眾人競相來此相助

  2001年春天,殷永純和趙志雄的事跡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些媒體紛紛做出報道。

  這時,殷永純的父母從媒體上知道了兒子的近況,非常生氣。他們原來以為他在北京工作,沒想到他突然跑到那地方做了志願者。父母叫回幾個姐姐商量咋辦。那幾天,殷永純突然收到了一大批信,都是幾個姐姐寫的。大姐説:我昨天跟爸爸乘涼時,看到爸爸的頭髮又白了好多,我不覺就流眼淚了;四姐説:爸爸説,你今年春節還不回家的話,我們這些女孩子都別想回家過年了、大家全都別過年了……

  殷永純的父母是陜西省乾縣地道的農民,四個姐姐也以種地為生,全家人傾其所有供養着唯一的男孩殷永純讀完了大學,指望他從名牌大學畢業有一個好前程,讓年邁的父母享享福,可殷永純卻義務做了志願者。畢業三年,他沒給家裏寄過一分錢。

  這使殷永純心中十分不安。中秋節,趙志雄叫他一起去村民家吃飯,他沒去,一個人跑到河邊望著月亮發呆。趙志雄帶着學生在村裏、野外大喊着找他。其實他聽見他們喊,不想答應。直到大家看到他,他都是那樣愣愣着,大家知道他想家了。

  那天晚上,殷永純半夜裏看到從窗外瀉至床前的月光,思念著遙遠故鄉的親人,忍不住趴在被窩裏大哭……雖説忠孝不能兩全,但想起家人,他仍感愧疚,他只有把這邊的事情做好,才對得起家人。殷永純辦學的決心更堅定了。

  趙志雄的父母得知兒子與殷永純一起去了安徽農村,也有些不悅。但他們了解兒子的為人和志向,也沒多加干涉。兩個年輕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學校。在教學的同時,他們還自學了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

  隨着殷永純和趙志雄的事跡影響面的擴大,先後南京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學生,也紛紛來復興中學。當地政府對於志願者們的到來給予了高度重視,給他們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費,並把附近的另一所中學合併給復興中學,十里八村的學生也慕名而來,復興中學的學生由原來的幾十人增加到近500人。

  但他們的生活條件仍很艱苦,除了生活費沒別的收入,衣服多是朋友送的,買菜離最近的集市也要走半個小時。一遇到雨天道路泥濘,步行也很困難;住的房子四面透風,一到晚上蚊蟲叮咬防不勝防……即使如此,所有的志願者在自己的選擇中感受着快樂。

  到復興中學義務執教的志願者,一般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經考核合格後方可登臺講課。他們中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最多時有17名志願者同時在這個校園裏工作。22歲的周平瑞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一個,2002年7月剛剛走出大學校門。剛來時,學生圍着他喊:周老師、周老師……喊得他臉都紅了,不知回答誰好。

  友愛、互助、進步是青年志願者們最推崇的精神,在它的感召下,一群年輕人帶着他們的熱情和學識,從不同的地方來到了這座學校。在這裡,他們體味着艱辛和付出,也享受着青春和愛情。

  在復興中學的志願者們付出自己青春和熱情的同時,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也積極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學校裝上了電話,添置了一台電腦,學生們也用上了顯微鏡,但辦學資金仍捉襟見肘。

  面對種種困難,殷永純和趙志雄在尋找解決辦法。

  四、各自一方 仍為理想志願同行

  也許殷永純和趙志雄都為復興中學傾注了太多的心血,都太希望辦好這所學校,在辦學觀念上,他們始終堅持各自的觀點,在一些問題上溝通不了,産生了分歧,兩個好友間産生了距離,各執一詞,互相聽不進對方的意見,以至有一天激化了矛盾。

  那夜,兩人都難以入眠。殷永純起身來到屋外轉悠。他在這裡睡覺挺晚,半夜十一二點,他常在外邊轉悠。有時陰天沒月亮時,他一個人也覺得怕。但那晚,雖説漆黑一片,殷永純也沒覺得害怕。他患胃氣疼病已八、九年了,那天下午氣得沒吃飯,胃疼得睡不着覺。他想: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觀點,好多志願者都贊同,我不可能因為和你個人的感情而遷就你……

  自從殷永純和趙志雄來到復興中學,當地有關領導一直很關心他們,兩人此時的分歧也無所謂誰對誰錯,他們之間沒有激烈到不可調和的矛盾,無非就是在辦學和學校管理的觀點上,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但兩人都很犟,殷永純覺得非走不可。2002年9月,殷永純就像當初到復興中學一樣,來到了安徽省渦陽縣的另一所中學,繼續着他的理想。在這裡,他又恢復到了以前那種狀態,和其他志願者之間感情融洽,大家精神飽滿。他們的學生們都在設計着自己的畢業夢想:讓殷老師等着他們,他們將來也要當志願者。這殷永純感到欣慰:這些學生也像他一樣,具有一種奉獻精神。

  又是個中秋夜,這天是趙志雄的生日,一群學生放學後沒回家,他們要跟志願者們一起度過這團圓的節日。“趙老師吹蠟燭,先許個願……”沒有蛋糕,大家用月餅代替蛋糕切成一塊塊……大家都很開心。趙志雄知道再過幾天殷永純也該過生日了,到時去他那看看。

  趙志雄的床頭貼着一幅字:難忘的往事留在記憶裏。殷永純的宿舍裏也有一幅字:友誼地久天長。這不是巧合,而是兩個年輕人的心情寫照!他們曾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並肩前行;現在他們依然走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道路上,雖然不再並肩卻依然是友情深厚的同行者。

  那句熟悉的話不斷在他們耳邊響起,在更多的地方、被更多年輕的聲音回應着:我來了!我來了!我來了……帶着熱情和學識,我們來了!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